公共图书馆社会“第三文化空间”:内涵、实践与发展*
2013-11-15龚娅君
龚娅君
(杭州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追求已不只是简单的物质追求,从紧张的生活中去寻找一个不但能享受专业服务、还能进行身心放松的空间需求表现得越来越强烈。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保存、组织与服务的文化中心、知识中心,用自己专业的服务去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体现,也是社会赋予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但在当前社会民众休闲需求越来越强烈的社会背景下,图书馆该进行怎样的社会服务定位,如何基于读者的需求去寻找图书馆可以实现的休闲服务增长点,已吸引了诸多的我国图书馆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探索。因此,近年来,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表达图书馆这种满足休闲服务需求和功能转型的 “第三空间”、“第三文化空间”也已成为近两年来图书馆界的热点词汇。本文重点对“第三文化空间”的内涵、实践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
1 从“第三空间”到“第三文化空间”
1.1 图书馆“第三空间”内涵概述
“第三空间”来自于美国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于1996年出版的《第三空间》,他以洛杉矶的都市研究为分析背景,认为“第三空间”是对第一空间(物理空间)和第二空间(精神空间)的包容与超越。“第三空间”概念被运用更为广泛的是奥地利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 《期望的概念》一书中的克里斯蒂娜·米昆达提出的城市“第三空间”,他认为:第一空间是居住场所,第二空间是工作场所,第三空间是情感精神之所,如图书馆、咖啡馆、公园等。克里斯蒂娜·米昆达的解释与美国雷·奥登伯格在 《绝好的地方》一书中对“第三空间”的定义如出一辙,也即:“第三空间”是居住空间(第一空间)和职场空间(第二空间)以外的,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公共空间。它是自由、宽松、便利的,没有家庭角色的束缚,没有职场的等级压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
图书馆作为非功利性的社会机构,具有“第三空间”自由、平等的特点和积聚资源、提供服务的功能,是“第三空间”的重要载体。图书馆很早就被看作是人们的“家外之家”,荷兰图书馆学家舒茨就把公共图书馆称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并得到世界各国图书馆的积极响应。近年来,图书馆“第三空间”的功能逐渐被业界认识和重视,“现在,图书馆作为区分于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以外的第三空间的提法形成了共识。”
1.2 从“第三空间”到“第三文化空间”
社会节奏的加快致使人们的文化学习、休闲健身等文体休闲时间大幅压缩,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呈现出了更高、更新特征,新时代的“读者需求”不仅包括对知识资源质量和服务的需求,还包括利用图书馆的体验需求,读者希望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殿堂,学习的圣地,更是他们慰藉心灵、休闲放松的栖息地。因此,杭州市图书馆褚树青馆长在奥登伯格的“第三空间”理论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提出了更能表达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文化特质的“第三文化空间”。因为褚树青馆长认为保罗万象的“第三空间”并不能准确的定义出图书馆的属性,特别是肩负着丰富广大市民精神文化需要重要使命的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也让公共图书馆在新的发展时期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结合奥登伯格的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认为“第一文化空间”是指以家庭为背景的文化空间,它以家庭亲情为纽带,以家庭伦理为基本文化内涵,能满足人们个性化、私密性的文化需求。“第二文化空间”是指以职场为背景的组织文化空间,它是人们谋生和事业的主要社交空间,其文化特质更具社会性,也更具功利性,能满足人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和职业人的文化需求。而“第三文化空间”则包罗了除第一和第二文化空间以外的所有社会文化空间。因此,它无疑更具有多元性和公共性,是满足人们无法在第一和第二文化空间获得的所有其他文化需求的地方。对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而言,它可被描述成为可供人们放松、消遣、惬意、学习、交流、思考的地方,是一个可以为平凡生活增添意义的地方,是一个城市最容易集聚资源和人气的场所。
1.3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第三文化空间”的内涵认知
毋庸置疑,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是社会机构中最具文化特质的“第三空间”之一,其不仅提供文化服务,还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更是读者提高文化素养的交流、学习、休闲场所,具有的文化属性通过其提供的服务、建筑环境、文化理念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首先,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是一个自由、开放、交融的文化空间。在图书馆,人人平等,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并通过传播而增值。同时,图书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开放和自由,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在这里兼收并蓄,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为公众的文化交流与利用营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每个公众都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去体验图书馆所提供的文化服务,以实现文化的自由交流、传播与学习。其次,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立足文化而又不局限于文化。文化属性是图书馆的本职属性,但也正如现代图书馆一样,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立足文化,但不局限于文化。因为公共图书馆既有文化属性,还有社会教育属性;因为图书馆既提供文化服务,还提供诸如信息咨询、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服务。
1.4 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的构建维度
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的构建可从空间的环境布局、资源配置与服务体系等三个方面来进行。环境布局主要就是指图书馆物理空间、服务环境、区域设置的建设设计,如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装修风格、功能设计,以及为达到用户舒适、便捷的交流、学习、休闲体验而所设计的服务环境与布局划分等;资源配置主要是指文献信息、数字资源以及为实现图书馆的服务而需配置的各种软硬件设施;服务体系指图书馆所提供的现代图书馆应有的文献借阅、信息咨询、学科服务,还应有能体现“第三空间”属性的交流休闲与体现“第三文化空间”文化属性的文学经典欣赏、文化沙龙等活动。通过环境布局、资源配置与服务体系的充分、协调发展,才能在各自的文化底蕴与服务目标基础上来丰富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的构建模式,使得现代图书馆向综合型的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文化休闲机构方向发展。
2 杭州图书馆作为社会“第三文化空间”的实践
杭州图书馆 (新馆)位于钱塘江畔,建筑总面积达43860平方米。自2008年10月新馆开馆以来,始终将“平等、免费、无障碍”的服务理念贯穿于业务实践与读者服务活动之中,并以打造“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为己任,积极举办各种活动,是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界“第三文化空间”的实践典范。
首先,从杭州图书馆的服务环境布局来看。杭州图书馆在“平等、免费、无障碍”的理念指导与“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的目标引领下,图书馆的服务布局从为读者设置不同的服务体验与感受出发,设置了阅览空间、交流空间、休闲空间等多个开放式服务区域,装修设计结合了中式古典与欧式高贵风格,温馨、舒适、轻松、开放、无障碍,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可以说,杭州图书馆这种以人为本、理念先进、独树一帜的家居式服务环境布置,以及无障碍、开放的空间布局在国内外都属领先,再配套音乐厅、学术报告厅、展示厅等高档硬件空间,以及国内首家无线宽带网络,杭州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集文化学习、文化交流、文化休闲的功能空间,在环境布局上完全体现了公共图书馆 “第三文化空间”的文化属性。
其次,从杭州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来看。杭州图书馆拥有各类文献资源280万册(件),载体有图书、报纸、杂志、特藏专藏、视听文献、数据库资源,内容涉及各门学科,已逐步形成了以文史哲、艺术、法律、旅游、经济、教育、音乐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其中馆藏古籍、民国图书达4万余册,包括善本古籍634种,5058册;碑刻拓片1400余种。在电子资源方面,杭州图书馆还拥有超星数字图书馆、天方有声图书馆、Apabi全文数字图书、CNKI全文数据库(包括期刊、博硕士论文、报纸、会议文献)等各种类型齐全、资源丰富的数字资源。
再次,从杭州图书馆的服务来看。一方面,杭州图书馆从服务的广和精上下功夫。杭州市图书馆始终秉承着“平等、免费、无障碍”的服务原则,不仅吸纳乞丐进馆阅读,而且顺应时代的变化与读者需求潮流,服务从单一图书借阅向多元化文化服务转变,功能日益宽广和精深:覆盖不同年龄层和不同兴趣爱好及用户需求的英语角、寒暑假、摄影比赛(展)、音乐赏析、影剧赏析、文化沙龙以及已呈常态化的图书推荐、名家讲座、音乐欣赏、艺术演出等活动。既能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在不同时期的消费需求,也在服务深度上让社会、用户看到了图书馆在服务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另一方面,杭州图书馆以全覆盖、免费、公平服务为目标,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图书馆服务品质。杭州图书馆联合全市的各级图书馆,推出了一卡通工程,将城区20余个分馆和100余个图书流通点连在了一起,将区、县(市)8家图书馆和600余家图书流通点整合在一起,实行通借通还,方便了杭州全市范围内的全体读者。读者只要凭杭州市民卡、居民身份证、普通读者证等任一有效证件,在一证通范围内的任何一处都可以借还图书。杭州市民只需凭市民卡到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网点激活后,就可成为杭州图书馆的读者。
3 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的发展与未来
随着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发展与丰富,图书馆在服务空间的环境布置、资源配置与体系构建等方面,都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其实无论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的未来如何发展,也都离不开环境、资源和服务这三个基本维度,并在具体的构建中注重环境、资源、服务三方的协调发展。综观国内外目前发展较好的图书馆,无不是在这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如我国上海杨浦区图书馆的主题馆、深圳罗湖区的“悠图书馆”等。同时,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学习、娱乐并不一定需走进物理的服务机构、娱乐中心外,网络正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与交流的主要阵地。因此,可以预见,随着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在理论与实践完善,网络一定将成为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的发展增长点,并在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与功能。
公共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借书还书的场所,它同时又应是一个自由开放、公众向往并充满自由温馨的“第三文化空间”。
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是图书馆空间和概念上的延伸,它是一个没有地位等级差别,也没有家庭角色的束缚,人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放松心灵的自由交流的公共场所。作为社会 “第三文化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其不仅是一个城市、地区的文化服务中心,也可通过其服务为公众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提升市民文化品质,让人们在这里自由地看书、学习、听音乐、参加讲座,感受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温馨和谐氛围,享受只有图书馆可以提供的一种和谐与宁静。
[1]索雅.王志弘译.第三空间[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
[2]沈栖.城市的“第三空间”[J].国际市场,2008,(4):70-71.
[3]第三空间:寻找失落的世外桃源[EB/OL].[2012-12-14].http://www.cnetnews.com.cn/2011/0803/2050254.shtml.
[4]吴小林.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N].人民日报,2009-09-02(13).
[5]2012年会第3分会场:公共图书馆——公众的第三文化空间 [EB/OL].[2012-12-14].http://www.lsc.org.cn/CN/News/2012-11/EnableSite_ReadNews113136207135 3945600.html.
[6]吴一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定位与使命探讨[EB/OL].[2012-12-14].http://www.doc88.com/p-903238609634.html.
[7]蒋萍,王思.从“图书馆”到“第三文化空间”[N].文汇报.2012-01-03(1).
[8]杭图介绍[EB/OL].[2013-01-26].http://www.hzlib.net/about.aspx?ITID=116&iid=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