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都市的乡愁
——比较郁达夫的《沉沦》和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

2013-11-15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佐藤郁达夫田园

杜 佺 张 冲

对都市的乡愁

——比较郁达夫的《沉沦》和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

杜 佺 张 冲

本文以《沉沦》与《田园的忧郁》为研究中心,以在两篇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乡愁”(Nostalgia)一词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分析、文献研究等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郁达夫和佐藤春夫的“对都市的乡愁”心理,从而印证了中日私小说的不同特征,即中国私小说亲社会,日本私小说疏社会。

郁达夫 佐藤春夫 《沉沦》 《田园的忧郁》 对都市的乡愁

Authors: Du Quan

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of Lu Dong University.Her research interest is Japanese culture. Zhang Chong is 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of Lu Dong University.Her research interest is Japanese Literature.

《沉沦》发表于1921年,是郁达夫早期代表作品之一。这篇小说描写了青年留学生“他”在名古屋上学期间的一段生活,是一个饱受性苦闷及日本人蔑视的青年留学生的孤独、屈辱和民族悲愤的自我告白。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写于1917年,小说最初发表时题名为《病蔷薇》,翌年重新发表时更名为《田园的忧郁》。主人公是一位以文学为志的年轻诗人,为逃避都市生活的喧闹,带妻子、一只狗和一只猫移居武藏野的田园。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他在田园期间充满忧郁的生活。

纵观学术界对两篇文章的比较研究,主要观点有:①就两部作品的共同点来说,首先,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的是《沉沦》和《田园的忧郁》均采用了自叙式私小说的写法。其次,两篇小说的作者均沉溺于因颓废而引起的忧郁、厌世情绪中,对自身“忧郁”、“苦闷”、“病的心理”等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剖析。②关于作品的不同点,“佐藤是纯粹从艺术出发的写作,带有唯美主义的忧郁,郁达夫却常常在忧郁的背后为作品涂抹上社会反抗的色彩。《沉沦》与《田园的忧郁》只是形似,格局相似、色调相仿, 但精神是迥异的”(黄蓉蓉 46)。

可以看出,先行研究侧重对小说写作风格及写作意图的比较,而较少涉及小说文本内容的比较。笔者将以两篇小说中都多次提到的“对都市的乡愁”为研究对象,从文本比较入手,对两篇小说进行对比分析,借此来印证中日私小说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即中国的私小说重视与社会的关联性,而日本的私小说与社会的关联程度较低。

一、文本分析依据

“《田园的忧郁》是一篇典型的‘私小说’,它的大胆的自我暴露以及抒情式的表现手法,都鲜明地体现了‘私小说’的特征”(刘久明 24)。这种以身边发生的事情为基础,以表达自身感受为目的的小说被称为“私小说”,也叫“自叙小说”。因此,通过分析《田园的忧郁》的文本内容,人们不难窥探到作者的心理状态。

20世纪初期,经谷崎润一郎的推荐,佐藤春夫在《中央公论》上发表《李太白》和《田园的忧郁》,此后佐藤春夫受到文坛瞩目。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在《海上通信》中提到:“在日本现代作家中,我所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我每想学到他的地步,但是终于画虎不成。”(郁达夫 73)1919年,郁达夫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后,开始与佐藤春夫有往来,“在现代中国作家中, 直接与佐藤春夫保持着最密切关系的人,当然应该首推创造社的郁达夫”(伊藤虎丸 208)。可以说郁达夫在文学创作方面,一定程度上模仿了佐藤春夫的写作风格,表现最为突出的要数《沉沦》。

此外,无独有偶,两部小说中都提到了“对都市的乡愁”(都会へのノスタルヂア),本文将以此为着眼点,通过对《沉沦》与《田园的忧郁》的文本及写作背景的分析,来阐释郁达夫和佐藤春夫对都市的乡愁心理。

二、郁达夫对都市的乡愁

《沉沦》中主要有两处提到了“对都市的乡愁”,一次是“他”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毕业后,在去N市的火车上,“火车在暗黑的夜气中间,一程一程的进去,那大都市的星星灯火,也一点一点的朦胧起来;……那些十字架下的流人,离开他故乡海岸的时候,大约也是悲壮淋漓,同我一样的”(27)。另一次是在N市郊外的晚上。在来自周围日本人及自身心理压力下,他一人搬到郊外居住,那是在郊外的第一晚。“他对都市的怀乡病(nostalgia),从未有比那一晚更甚的”(29)。小说中所描述的场景与郁达夫的经历是相同的。

1914年郁达夫和郭沫若等人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预科班,在这一年,郭沫若等人计划组织东京的文学爱好者成立文学社团,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计划以失败告终。这对一直爱好文学的郁达夫来说是不小的打击。第二年,郁达夫独自一人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三部,当时20岁的郁达夫离开熟悉的东京,离开朋友,前往名古屋。《沉沦》中所描述的第一次对都市的怀乡病,影射出郁达夫去名古屋时的心理状态。入学后,由于处处感到弱国孑民身处异国的种种歧视,郁达夫从学校宿舍移居到名古屋郊外。第二次对都市的乡愁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他独自一人身处荒凉的郊外,远离人世,心中满是对都市的乡愁。

19世纪末期,中国已经被世界列强瓜分完,正处在局势动乱、风雨飘摇的时代。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饱受情感上的折磨,郁达夫曾说过“那样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来的”(郁达夫 95)。正是为了逃脱这不堪的现实,郁达夫选择移居郊外。表面看来,郁达夫选择了消极逃避,但事实上,他对国家对社会的关注从未间断过。1919年国内爆发“五四运动”,郁达夫在当天的日记中表达了一个爱国青年的悲愤和收复失地的决心,虽然距离上远离都市、远离社会,但实际上对“都市”、对“国家”的想念从没有间断过。

进一步说这也体现了郁达夫“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被蔑视,又怀有自卑心的郁达夫受现实所累,选择逃离,陷入颓废之中,但以己救国的想法并没有因现实的残酷而消失殆尽。郁达夫为无法救国而烦恼,逃避现实,可对祖国的爱一丝一毫也没有减少。可以说,郁达夫不是一个颓废、厌世主义者,相反,通过对内心压抑、消沉的描写,呈现出一个内心充满着追求光明、真理的积极入世者的形象。一方面是逃离,一方面是逃脱不了,这才是对都市的乡愁所体现的郁达夫的矛盾心理吧。

三、佐藤春夫对都市的乡愁

《田园的忧郁》里有两处写到“他”对都市的乡愁。年轻的诗人在都市中感到因人情世故而带来的压抑,移居田园。一次,他在野外散步,“真正是一刹那之间,那山丘后面的整个天空变得通红了,好像被无数的灯火及其他的光亮映照出来似的……但随即又消失了”(100)。他看到这种景象,说道“难道是我留恋过去的城市的生活了吗”(100),对都市的乡愁莫名涌出。第二次是他患上失眠症后,某个出现幻觉的夜里。“这一切幻影都是他妻子对大城市难舍的乡愁造成的——它们在妻子失神的时候,通过某种妖术,化成了‘形’或‘声’,并在他失眠的状况下,溜进了他的眼睛中,耳朵里”(110)。他把出现的有关城市的幻象归罪于妻子对都市的乡愁,这不过是他为自己找的借口,事实上,“孤独和无所作为”(110)才是引起他对都市乡愁的真正原因。

1916年4月在文学创作上毫无进展的佐藤春夫,为寻找创作灵感,和E•Y小姐以及他的爱犬、爱猫,移居到神奈川县都筑郡中里村。《田园的忧郁》里所描述的就是他这一时期的生活。在神奈川居住期间,深陷忧郁及失眠症困扰的佐藤春夫几乎没有创作文学作品。佐藤春夫在都市生活中倍感压抑,也为改变创作上的无为而移居田园寻求突破,可结果却并非与佐藤春夫所想一致,都市的喧闹令佐藤春夫感到疲惫,可田园的孤独与忧郁更是佐藤春夫难以忍受的。远离人世的佐藤春夫饱受孤独感和失眠症的煎熬,逐渐认清了田园生活无法改变自身忧郁的事实,逐渐意识到相比田园的孤独与忧郁,都市的喧嚣更适合他,对都市的乡愁可以说是希望破灭时想要回到都市的心理,或者说是佐藤春夫对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通过以上对文本及创作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都市的乡愁”呈现了郁达夫与佐藤春夫的不同心理状态。《沉沦》中,对都市的乡愁是郁达夫深陷出世入世矛盾中的心理状态。与之相比,《田园的忧郁》中,对都市的乡愁是田园生活中的佐藤春夫对都市生活的向往。同样是描写个人的苦闷、孤独、感伤、病态的颓废倾向,同样是对都市的怀乡病,但郁达夫在《沉沦》中写出了知识分子希望祖国强大起来,希望她不再受列强欺凌的悲鸣,表达了爱国情怀,把切身体验的自我情绪表现与时代、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而《田园的忧郁》中洋溢着主人公无所寄托、无限烦恼的自我伤感,佐藤春夫展现的仅仅是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感伤,缺乏社会意识。这同时也是中日私小说的不同之处。同样是写个人身边琐事,日本私小说写得内缩而又封闭,极少有意表现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而中国的“私小说”却十分注意个人与时代、社会的关联。

注解【Notes】

[1]本文中引用《沉沦》原文均出自郁达夫:《郁达夫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仅标注作者名和页码,不再一一作注。

[2]本文中引用《田园的忧郁》原文均出自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吴树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以下仅标注页码,不再一一作注。

黄蓉蓉:《从〈沉沦〉与〈田园的忧郁〉看郁达夫与佐藤春夫》,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4月19日,第46页。

刘久明:《郁达夫与佐藤春夫》,载《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月第26卷第3期,第24页。

郁达夫:《海上通信》,选自《郁达夫文集》(第三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73页。

郁达夫:《雪夜》,选自《郁达夫文集》(第四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95页。

[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和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孙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This thesis, basing on "

Sinking to Degradation

" and "

Rural Melancholy

", taking the word "Nostalgia" which appears multiple times in two articles as studying objects, uses text analys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Yu Dafu and Sato Haruo's "Nostalgi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t can be con fi rmed that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Private Novel, namely Chinese private nov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ety, while Japan Private Novel is alienated from society.Yu Dafu Sato Haruo

Sinking to DegradationRural Melancholy

Nostalgia to City

杜佺,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日本文化;张冲,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副教授,主要研究日本文学。

作品【Works Cited】

Title:

Nostalgia to City—A Comparison between

Sinking to Degradation and Rural Melancholy

猜你喜欢

佐藤郁达夫田园
贵人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不是所有的坦白都是对的
意外事件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