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与现实的碰撞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从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解读家庭教育

2013-11-15王开琳

小说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安德烈龙应台挫折

王开琳

我手中的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是2011年第15次印刷的,该书自出版以来风靡全世界华语圈。此书是龙应台与其子安德烈的通信集,收录了他们三十多封书信及电子邮件,作者和孩子站在平等的朋友般的角度进行沟通和交流。正处于叛逆期的安德烈如出生牛犊,对任何新鲜事物既充满兴趣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严谨的母亲则谆谆善诱,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母子俩用传统通信的方式,在不断的误解和艰难的试探中逐步跨越隔阂实现沟通。此书横跨两代人、东方和西方、传统观念与现实环境、流行元素与人文关怀,更袒露出母子两代人价值观的碰撞和共鸣,谈古论今、寓理于情、妙笔生花。对无数被“代沟”问题困扰的家长和孩子都有深刻的借鉴意义,面临类似问题的读者也会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为探索家庭教育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对孩子的成长:主动接受还是冷眼旁观?

龙应台在安德烈14岁时离开欧洲赴台湾任职,一去4年,而男孩子14岁到18岁正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4年后当她回到儿子身边时,桌子另一边的安德烈已是一个1米84高的小伙子,“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有一点冷的看着妈妈”,龙英台顿时感到和孩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些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母亲感到的是无助和无奈,她对孩子想什么,怎样看待事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两者的价值观有多少差距等等一无所知。安德烈的情况我们为人子女时都曾经经历过,那个年龄段我们和父辈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对父辈的谆谆教导不以为然,不希望他们干涉自己的事情,相信两代人的有无法跨越的“代沟”。

龙应台没有去退缩,她要去“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因为安德烈作为一名成人,他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不管你接受不接受他,他都已经不是仰望大人鼻息的孩子了,“你的儿子,其实不是你的儿子,他也是独立于你存在的一个‘别人’”,他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不会因为父母的好恶喜悲而好恶喜悲,此时如果父母单纯的高高在上去说教灌输,只会激起孩子的反感和疏远。作者通过三年的时间,“利诱”孩子和自己共同写一个专栏,通过母子两人的共同努力,用书信在两代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逐渐接近并且进入了对方生活,孩子把母亲作为自己的朋友,母亲则享受着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和指导孩子的乐趣,母子双方在双赢中共同找到解决孩子成长中一些困惑的办法。如今很多家庭,为人父母的也很困惑:既盼望身边整天象个跟屁虫似的孩子快快长大成长为一名有用之材,又害怕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对我们已经无话可谈,只靠干巴巴的亲情和血缘维系着父子母女的关系。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大家可以借鉴龙应台的经验,选择两代人都能接受的沟通方式,承认他们的成长,尊重他们的独立,由尊重而理解,理解而接纳,接纳而沟通,架起两代人的桥梁,成为终生的朋友,因为“孩子大了,他们不会等你”。

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做领导者还是引导者?

龙应台的第一封信《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和安德烈一起回忆自己成长的小渔村“住在海边的渔村里,渔村里只有一条窄窄马路”、“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不知道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让孩子理解自己为什么对弱势群体充满同情与爱心,因为“愚昧无知”的渔村给了她一种“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喧嚣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在对待选择职业是否平庸的问题上,《给河马刷牙》中写道“对我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作者教育孩子不要去和别人或者自己的上一代比较平庸和伟大,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让自己的心灵舒适。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大多处于强势地位,强调孩子无条件的服从,而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成长的自由,职业作为谋生的一种工具,会有高低贵贱之分,很大程度剥夺了孩子选择的自由,使他们失去了工作的乐趣。孩子在家中没有发言权、参与权,也不愿意独立解决自身遇到的难题,极易形成社交能力差,责任感不强,依赖他人的性格,这也与我国的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官本位”思想有很大关系。要解决这种弊端,我们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答案,就是要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多引导帮助而不是领导教导,让孩子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做到爱教交融,在爱中施教,教中融爱,使家长和子女进一步增进了解,加深感情,鼓励孩子的自由和创造,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轻松成长。

三、家庭教育的相互性上:单向教育还是双向教育?

有记者问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教育手册”吗?龙应台说完全不是,是一个母亲遭遇儿子的冷落和不信任后,如何尝试与孩子沟通和相处的记录,更可以叫做母亲的“伤心笔记”,“我边做边跌倒,边跌倒边做,是一个饱受挫折的过程”。读者可以看到一位曾经写出《野火集》这样金戈铁马文章的充满传奇与自信的女强人可以“被儿子修理的很惨”,他可以批评妈妈“你买衣服是随性所至的,走在路上你看见哪一件喜欢就买下来,买回家后很可能永远不穿它。”“我是专注精选的,你穿衣服,有时侯我觉得,你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者盖上一条地毯,那美学效果也差不多!”孩子质问母亲“你为什么不化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龙应台在《孩子,你喝哪瓶奶?》中用老一辈人对待将一只即将变质的苹果和两瓶不同生产日期的牛奶的不同处理方式上,从成长的环境诠释了产生两代人生活方式不同的根源,她承认为了接近和理解孩子的生活,她也尝试着听Hiphop音乐,承认自己对于衣着和打扮缺乏“美”和“品味”的心得,这对于具有传统教育背景的作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忽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自我教育,教育学认为人是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生存和发展的,少年儿童不自觉的模仿长辈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法。这种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深刻又长远。在家庭中只有家长注重自身教育时,才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没有父母的榜样作用,孩子的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拿着枪在士兵身后喊“给我冲”,与身先士卒喊“跟我冲”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家长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以身作则。

四、对孩子遇到的挫折:教会反击还是引导思考?

安德烈告诉龙应台他如何与一位“无知而有假装有水平的英语老师”抗争,却“得到一个烂分数,外加嗑药的名誉”;“一次一次的坠入情网,又一次一次的失恋”,这让他的自尊心如何受到伤害。龙应台用《左传》和苏格拉底拒绝越狱的故事告诉儿子,“不管别人怎么伤害了我们,我们都不能去报复,从而伤害别人”。对待儿子失恋的问题上,她既承认孩子处于极端苦恼或者“痛苦”的阶段,又用歌德不断的恋爱,不断的失恋,又不断的创作的例子教育孩子所有的作品都是人生之作业,是人生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作者希望孩子能“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到尽头的路”,“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忽视对认知、性格、情操的全面培养,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一旦遇到挫折没有倾诉和应对之法,极易形成冷漠自私的性格,甚至发生一些极端倾向,有不少天之骄子在工作和感情遇到挫折时不能正确处理,让人扼腕叹息。正确的方法是在家庭教育中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鼓励他们正确面对挫折,既把挫折看做成长中必须的经历,又从中吸取教训,学会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增加应付各种局面的能力,走好人生之路。

龙应台用了三年的时间,与安德烈做了深入的沟通。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三年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安德烈认为“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而我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在家庭教育中主动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抱着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目的,耐心等待,才是《亲爱的安德烈》中家庭教育的真正含义。

猜你喜欢

安德烈龙应台挫折
Holism in Education
命途多舛的数学家:安德烈·韦依
挫折
有价值的善良
龙应台被儿子教育
谁是真正的赢家
终身不遇
《银色仙人掌》
绝世奇术
爬树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