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2013-11-14刘燕
文 _ 刘燕
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文 _ 刘燕
我有一个远房表妹,她大学期间一大半的生活费用到了旅行中,跟一帮“驴友”到处徒步,会在天气条件不太适合的情况下因一时兴起拽上向导爬雪山,也会在香格里拉的某个客栈一住半个月,只为一条可爱的大狗和老板娘烤制的比萨饼。
就是这么一个养尊处优、我行我素的“泛90后”,在大三暑假被家人问及毕业后的工作打算时,一脸骄傲矜持地说:“还没想呢!我想毕业了先去支教一年……”这让她大半辈子循规蹈矩的娘亲差点背过气去—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女儿年纪大了还没有男朋友,体制内单位越早进去福利待遇就越好……
我问表妹:“你学财会的,去支教打算教什么?”
“语文、数学、英语我都会啊,钢琴8级教个音乐也绰绰有余吧!”
“会和会教是两个概念吧?”
“我可以学着教啊,乡村的小孩子多可怜啊!吃不饱,穿不暖,缺老师,没有课外书,没有校车……”
“所以你想去支教?”
“是啊。我要给他们带去不一样的理念,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而且,乡村空气新鲜,风景又好……”
“如果你能在一个没有公路、走路到乡政府所在地要几个小时的地方待上半年,那里没有自来水,一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洗一次澡,厕所是旱厕,没有新鲜蔬菜,常年吃土豆、面条,没有网络甚至没有电……你要是能待下去,我就支持你。”
“要半年啊,不能找个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吗?”
“你不是要支教一年吗?再说,条件要不这么差又怎么会缺老师呢?”
表妹沉默了。支教的事情她之后再也没有提过。
2012年,我去过几次甘肃会宁的乡村小学,想象中这些地方应该欢迎像表妹那样的理想主义者吧?但几乎所有老师提起“支教老师”都直皱眉头。据说,每年大学生志愿者结伴而来“支教”多是在寒暑假,他们似乎以为孩子随时在等着他们;也有大学生是在学期中间来的,待上一周两周,操一口孩子们没听过的普通话上课,教他们唱歌,告诉他们大山外的世界,但除了在当时引起一阵新鲜外,什么都没有改变,之后还得当地老师一阵手忙脚乱赶课程进度。大部分支教者缺乏对学校情况和支教生活的预判,更不知道作为一名老师需要哪些基本素质,要有哪些准备,仅凭一腔热情而来,感受到被需要和自身崇高之后就走了。这样的支教,除了在个人履历上添加了一笔之外,没有更多意义。
所以,像本期“特别报道”中的张轶超那样真的做一些事情、让改变发生的公益人,才会让人倍加尊敬。而每一位愿意投身公益的热心人都该问问自己:你做的事情是否是对方需要的,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