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课程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分析
2013-11-14陶荣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
陶荣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
开放式课程(Open Course Ware)最初源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知识分享计划,即将本校的优质课程与教材等资源公开免费提供给全球各地的学习者使用,同时使之标准化,以便其它教育机构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分享和出版相关教材。这种方式很快引起了全球高校和教育机构的关注、认同和仿效,逐渐形成了世界性的开放式课程运动。OCW的最大特色在于“开放共享”。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可自行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独立制定学习目标,并按照自我学习的速度来进行。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参照不同课程的内容,以及不同老师的授课方式来了解知识的精髓;而对于教师来讲,他们可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用于观摩,改善或创新教学方式,以便使教学效果更加完善。因此,开放式课程能提供学习者多元化且丰富的学习渠道,能够让所有的人自由开展个人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养成自学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1 开放式课程的发展现状
以MIT为代表的美国高校一直引领开放式课程领域的潮流。2005年,MIT发起成立教育资源共享联盟,探索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展开合作。截止到2010年,MIT将全校2000年后所设课程的教学资料全部免费公开。其他高校、教育组织群起效仿,探索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有效途径及形式。如Open University也较早开展了类似项目,美国苹果公司于2006年推出的iTunes U、以及以TED为代表的非教育机构通过免费在线发布了大量影视频课程讲座。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共享方面的尝试,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优质教育资源距离社会大众并不遥远。
高校和社会大众在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的好处的同时,企业界也从中发现了商机,许多网络公司开始积极探索新的互联网教育模式。许多以在线课程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以Coursera、Udacity和edX为代表的三大在线课程提供商。与以往不同的是,Coursera、Udacity、edX提供的开放式课程,除了提供免费的网上课程之外,学习者如有意愿,还可以付费参加专业的电子考试公司所提供的课程考试,作为回报,通过考试的学员将会得到各大科技公司认可的证书。此外开放式课程在互动性方面有了大幅改进。学习者注册ID之后,每周都要按时上课,并且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和考试并取得成绩,同时,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可以互相讨论,教师也能通过社交网络、email等社交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相比以往开放式课程只是单纯提供课程视频观看,现行的在线教育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进。
早期的开放式课程主要提供课程录音、视频及文本资料,由于使用者仅仅是取得教育资源而非参加修课程序,因此无法获得学分或资格认证。但美国一些高校开始加入了开放式课程认证考试的行列。2012年底,华盛顿大学宣布只要学生完成规定的作业,与教师共同完成规定的项目,并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获得学分,并且全校其他网络教育项目也将向这个方向发展。2013年初,美国高等教育联盟发布了“与学位挂钩的大规模在线公开课”计划(MOOC2Degree),联盟所属的40所公立大学计划将所有的课程上网,让学生免试听课,以攻读学位。由此可见,一旦在防范网络欺骗和互动性方面做出有效改进,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就可获得学分和学位,开放课程将很可能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直以来,美国高等教育以其超前的教育理念引领世界潮流,美国众多顶级高校对开放式课程态度的转变,引发了全球教育界人士的热议。很多人将之视为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甚至有可能改变现代高等教育模式。在开放式课程模式下,学生只要连接网络终端,就能随时随地听课,单个老师所面对的学生将会增多,对于优秀教师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学生将有可能成几何级数增加,而对于那些学术或者教学能力稍逊一筹的教师而言,则可能会日趋边缘化。大规模开放式课程的建设使得高等教育变得触手可及,借助网络任何人都可以与名校名师之间搭建交流的桥梁,足不出户也能聆听世界名校的名师讲座,这种教育模式对现行高等教育的冲击将是前所未有的。
2 开放课程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自用户持续不断的需求,图书馆必须时刻跟踪与把握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这种以开放课程为代表的国际开放运动逐渐由“开放教育资源”向“开放教育”的转变,势必会对现行教育体制形成巨大挑战。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认知和期待显然有了新的变化。
2.1 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影响
以用户为中心,构建科学馆藏资源体系并为用户提供有效服务一直被视为图书馆的核心任务。秉持这一理念,高校图书馆始终致力于改进用户服务的范畴和质量。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使得用户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高校图书馆用户与传统用户有着明显不同,他们所处的信息环境、知识范畴、沟通方式、书写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并“以不可预期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课程资源的开放存取使学习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时间获得国内外其它高校的优秀课程资源,但是目前很多学习者并不了解或不知道有那些开放课程可供利用,这就要求有相应的专业机构或人员提供相关服务,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具备信息、人才和技术设备等丰富的资源,也具备一定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能力,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义不容辞,图书馆要参与开放式课程,应充分扮演好“知识导航员”的角色,不仅要做好开放式课程的宣传工作,也要参与开放课程搜集、组织、分析和利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对用户的培训,提高开放课程的利用率。
2.2 对图书馆资源构建的影响
开放式课程对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构中的角色提出了新要求。在开放获取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任何一家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都可能会转化为电子文献并借助互联网开放服务时,其他图书馆相同资源的转化工作就会相应贬值。互联网为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技术条件,为保证课程信息资源的全面、综合和系统性,势必要求高校图书馆摒弃自建自足的馆藏资源保障体系,努力融入到地区、全国,甚至全球化的信息网络中去,根据用户的需求特征采购、收集和加工文献资料,构建科学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此外,受国际开放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学术机构开始将自身所掌握的学术资源上网免费开放,由此拓展了高校图书馆构建馆藏资源体系的途径和渠道。传统图书馆主要通过购买、交换和接受捐赠的方式构建馆藏体系,而在开放社会中,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络获取大量信息资源,以此拓展馆藏资源体系,节约采购经费。但与传统馆藏所不同的是,图书馆通过公开获取所建构起来的馆藏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2.3 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在传统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下,用户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就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图书馆既是信息发送者,也是信息接收者的信道,在高校传统知识链中处于核心地位。开放式课程使得高校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利用和传播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用户的信息获取途径也日趋多元化。搜索引擎的发展以及数据库出版商提供服务的及时性和无缝性得到了较大改善,使得以资源建设为主,以馆藏资源利用和参考咨询为内容的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性明显下降,相比图书馆而言,他们更易于选择便捷高效的网络等渠道来解决信息诉求,馆藏资源利用率趋于降低,显然不利于图书馆维系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 高校图书馆融入开放式课程的切入点
开放课程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切入课程教学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开放式课程的行列,开放获取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这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高校图书馆既要立足于本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要主动融入到开放课程的潮流中去,创新资源建构模式与机制,以用户为中心,重构价值观和理念,推动图书馆从资源获取到资源发现的战略转移。
3.1 图书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1.1 优化馆藏信息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应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计划和办学方向,优化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健全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图书馆要深入了解重点学科的相关开放式课程发展状况及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优化本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建设工作,在掌握本校教学与科研计划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学科领域开放式课程发展动态,搜集、筛选和采购专业学科的学术专著、学术期刊、电子数据库等资源。同时从网络上搜集、筛选和整理不同学科的学术信息,构建和充实与不同学科相关的开放课程资源信息库,并定期开展有关专业学科馆藏资源利用状况的调研工作,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优化和促进馆藏信息资源建设。
3.1.2 建立开放课程信息导航库
依托校园宽带网络系统,为本校重点学科建立国内外院校相关学科开放课程信息导航网站,使重点学科的师生用户通过专业导航网站,能快速、便捷地利用网上课程信息源,随时掌握国内外高校相关学科的教学动态信息及学科前沿;同时根据学校的专业优势、办学定位和馆藏特点、用户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加工,建立学科信息数据库和检索平台。国外研究表明,目前很多学科领域内开放获取的文献比那些非开放获取的文献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在构建《眼视光工程特色数据库》《酒店管理专业特色数据库》等数据库时,都不同程度地将开放获取文献资源作为建库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利用Wiki、Google等各种专业搜索引擎采集各种行业领域动态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开展系统化的学科导航工作,以本校专业学科为基础对网络上的相关开放课程进行收集、分类、评价、组织和有序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资源数据库,方便用户及时了解、获取国外专业课程最新动态和前沿信息。
3.1.3 推广和宣传开放式课程
图书馆要及时针对与本校专业学科相关的国内外开放课程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及时收集和报道与本校相关的重点学科的开放课程现状及最新动态,开辟开放式课程宣传专栏。根据本校办学方针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收集国内外相关专业学科的开放课程并制作专栏,通过图书馆网站、微博、即时通信工具等方式及时通告高校图书馆的新服务和新资源,介绍国内外开放课程发展趋势、动态信息,定期编撰、更新相关专业学科的开放式课程参考资料,并即时在网上发布相关文献信息,以便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借鉴和利用,扩大学术视野,提升教学质量。
3.1.4 参与本校开放课程的制作
从长远来看,国内高校不仅要充分学习和利用欧美顶尖高校的开放课程,同时也要推出体现自身办学优势的开放课程,主动融入到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共建共享潮流中去。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参与开放式课程制作还较为少见。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参与开放课程制作方面卓有成效,该校的开放课程主要是依托图书馆来开展的,其参与项目如下:
(1)向全校师生宣传OCW的理念,加深其对OCW的了解;
(2)向专业教师发函询问是否有意愿制作开放式课件;
(3)为教师提供制作开放式课件的器材、资源,以及利用该课程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与途径;
(4)开放式课件的存储、利用和推广宣传;
(5)提供与开放式课程相关的著作权问题的咨询与服务。
3.2 图书馆员参与开放式课程指导
3.2.1 培育、提升用户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
在开放社会,网络已成为用户获取信息资源最重要的途径。但很多用户还缺乏通过网络获取高质量信息源所应具备的信息获取能力。“如果我们不仅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而且能够使用户自己在日益发展的电子时代自我满足信息需求,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作用将会显著增强。”互联网和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使得包括电子函件、电子论坛、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等在内的新型信息服务形式不断涌现,这些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得对用户进行以信息获取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质教育成为必要。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之一就是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组织和整序,引导和帮助用户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提高用户的网络自助能力,使其懂得开放课程资源的构成与分布、熟悉开放课程的检索信息和获取途径,学会利用检索工具在海量信息源中迅速有效地查找到所需信息。
3.2.2 开展专业学科信息咨询服务
以本校教学与科研用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发挥自身在信息资源检索、组织和利用方面的专业能力,与专业课程老师合作开展对相关专业学科的开放课程进行收集、组织、整理、评价和有序化资源重组,并建立特定用户所需的开放课程资源指南系统;指导学生如何从网上查找、评价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开放式课程资源,以及如何从繁杂的网络资源中组织和学习相关的主题信息和知识体系。也可以将开放式课程资源与图书馆结合起来,如在图书馆检索系统中嵌入开放式课程资源的检索,便于用户通过检索目录也可以查询相关课程资源。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帮助和指导他们参与开放式课程活动,协助解决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2.3 对专业学科开放课程开展跟踪服务
图书馆员在深入了解本校各学科教学和科研现状等情况下,协助对口教学与科研用户进行相关课程信息资源检索,有针对性地提供课程查新、辅助资料编译和情报咨询等深层次服务,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开放课程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课程所反映出来的热点问题、学术前沿、辅助教材、文献信息等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加以归纳总结,撰写专业学科快报、文献综述等资料,使本校教学与科研人员能及时了解专业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同时也可以将OCW的运用嵌入到学科馆员的服务项目当中,针对某一主题兴趣组成一个学习社群,加入同类学科的开放式课程内容,改善和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4 结语
开放式课程突破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实现了不同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开创了全新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有力推动了学习化社会的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教育进步和发展的要求。高校图书馆要从现有服务出发,发挥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导向观念,重视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变化,妥善运用新科技及工具,深入发掘其与开放课程的结合点,从而将业务范围延伸到开放式课程领域,运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效能,以创新服务内涵满足用户的需求,确立以用户为本的服务意识,努力为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1 Mit open courseware evaluation report[EB/OL].http://ocw.mit.edu/ans7870/global/05_prog_Eval_.Report_Final.pdf/,2013-06-20.
2 Coursera联合美名校推在线教育融资1600万美元[EB/OL].http://tech.qq.com/a/20120419/000215.htm,2013-06-21.
3 12所全球顶尖大学将提供免费网络授课[EB/OL].http://cn.ny times com/article/education/2012//07/20/c20education,2013-06-20.
4 国际MOOC浪潮引爆虚拟大学公开课[EB/OL].http://www.bj news.com.cn/feature/2013/02/04/247280.html,2013-06-19.
5 汪琼.国外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定位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3):8~9
6 JISC Report.Information behacio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future[EB/OL].http://jisc.ac.k/media/documents/programmes/reppres/gg_final_keynote_11012008.pdf,2013-06-19.
7 阮伟娟.“馆藏揭示+开放获取”模式下的专业性特色资源建设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4):53~56
8 马郁凝,柯皓仁.以关注本位采用模式探讨大学教师参与开放式课程之研究[J].图书资讯学刊,2012(12):117~153
9 Library Connect@Elsevier.促进在线教育资源哟小利用的15种方法[EB/OL].http://www.elsevier.com./framework_librarians/LibraryConnect/LCP01/LCP01CHS.PDF,2013-06-20.
10 初景利,吴冬曼.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2):21~31,(3):3~9,(4):3~8
11 焦建利.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式课件的比较[J].远程教育杂志,2010(5):68~73
12 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31~34
13 孙传远.开放课程质量评价研究及其启示[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42~47
14 柯蒂斯·J·邦克.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焦建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 王晓力.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8(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