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13-11-14张清华王士强

新文学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语境诗歌

◆ 张清华 王士强

主持人语

◆ 张清华 王士强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徐江是一个诗歌的“肇事者”,他口无遮拦、“惹是生非”,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的诗歌论争和事件,他本人也经常成为一个“话题”。总的看来,徐江代表了一种冒犯的力量,对于90年代诗坛“秩序井然”的状况发起了挑战,发出了另外一种声音。假如我们不认为当时的诗歌状况已经臻于完美、无需改变的话,那么这样的冒犯当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因为它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说起来,诗歌正是在不断的冒犯、颠覆、僭越中前进的,所不同的,是要看其在具体现实语境中价值观念、艺术伦理、美学取向等方面的合法性与创新性如何。

“90年代诗歌”后来多被描述为“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这两大阵营。实际上,“阵营”未必有,写作上存在不同的取向则是事实。这些诗歌写作,有的高蹈,有的世俗;有的精英,有的大众;有的深沉,有的狂欢;有的建构,有的解构……不一而足。不过,“90年代诗歌”的概念在建构的起始阶段的确被解释为包含着更多“知识分子写作”的特质,而“民间写作”诸种取向并未受到过多的重视。换句话说,“知识分子写作”在这一时期的确占据了强势的地位,形成了某种霸权,而“民间写作”则处于弱势,是“反抗者”。所以,在90年代末的“盘峰论争”中,于坚、伊沙、徐江等的“攻击性”,其实主要是源自于这种角色上的自我认定。从这种“肇事”的后果来看,此前稳定甚至超稳定的结构被打破了,诗歌界分裂为更多的板块,释放出了更多的活力,出现了更多的新生力量,这些显然都是值得肯定的。此种状况加之网络新媒体的助推,为新世纪的诗歌打开了一种新的局面。所以,对徐江等人身上的“攻击性”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看待,对附加在他们身上的道德化评价更是应该审慎视之。

徐江的诗歌写作言之有物、自然而然、简单、平易、有活力、不晦涩,往往能于平易处见奇崛、含不尽意于言外,其诗意主要的是靠内在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外在的形式技法,这实际上是难度更高的创作。徐江诗歌的这种自然、平易是对功利化、工具化的一种拒绝,他既反对诗歌的知识化、理念化,也反对诗歌的政治化和滥情,而致力于捕捉诗歌与个体生命的本真相遇,追求诗歌的自动呈现与自主言说。作为诗人,徐江有着强大的外在气场,也有着强大的内心,他对任何庞然大物皆持怀疑态度,或横眉怒目,或心平气和,或嬉笑怒骂,皆有意趣。这种独立不倚、绝不屈从的品格是徐江人格与诗歌风格中的重要方面。至于其中所谓的“狂傲”、“清高”等,具体情境中的言行或不无失当之处,但在中庸传统积重难返的中国文化语境中,其积极的意义当不应被忽略。

在文化立场上,徐江既不是一个传统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又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实际上,他对于任何的“主义”都多有怀疑,相反,他对诗歌现代性的问题则一直情有独钟、念兹在兹。他一直在探寻着诗歌“本土化的现代性”,这种诗歌一方面是“现代”的,包含了思想观念与艺术技法、语言修辞上的更新,同时又是“本土”的,与此时此地、现实生活相连接,有生命力,有表现力。他的诗歌表达着对“人”的关怀,虽然表面上大大咧咧、满不在乎、桀骜不驯,但其内在却有一颗柔软、善感的心,对人性的勘探、对爱与美的歌赞、对人的悲剧性命运的洞察与痛惜等,在他诗歌中是不断萦回的主题,他的诗歌从未偏离开诗之为诗的基本要素。对徐江而言,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他人的知名度与他作品的知名度之间似乎并不是对等或者正相关的,或者说,他作品的经典化程度是比他自己为人所知的程度要低的,这其中的原因颇值得探究,因为对于任何一位“诗人”来说,其文本都比其本人更为值得关注。尤其是,相对而言,他早期的短诗作品受到的关注还较多一些,近十年以来他用力尤多的长诗作品《杂事诗》、《花火集》、《生生长流》所受到的关注还非常少,对于徐江诗歌的研究和评论,到目前似乎还显得很不足,有许多值得讨论的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社科院文学所]

稿

《新文学评论》是中国新文学学会主办的大型学术集刊,是国内外学者发表中国新文学研究领域的原创性学术论文的园地。本刊鼓励学术自由与学术创新,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现将投稿的有关要求作如下约定:

1.来稿应包括:①文本打印稿(采用A4幅面稿纸);②电子文本(采用Word文档格式)。编辑审稿以打印稿为准,编辑部收到作者寄达的打印稿后,即开始审稿程序。

2.为了便于审稿,来稿的形式必须符合以下要求:来稿内容依次为标题、正文、注释和作者简介。论文中所有引文都必须详明原始出处,注释采用文后注。作者简介请注明作者的有关信息,特别是各种联系方式。如来稿属科研立项的成果,请提供该科研项目的有关信息。

3.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数据库收录。本刊付给作者的一次性稿酬已包含文章著作权使用费及收录稿酬。如作者不同意论文被收录,请于来稿时申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4.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三个月后未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因人手有限,本刊一律不退稿,敬请谅解。

本刊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文学评论》编辑部

邮政编码

:430079

电子邮箱

:xwxpl@sina.com

猜你喜欢

语境诗歌
少年总有一个爱上诗歌的理由
诗歌不除外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七月诗歌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诗歌岛·八面来风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