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者王易著述年表
2013-11-14马晴
马 晴
(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48)
王易(1889—1956),原名王朝宗,字晓湘,号简庵,出身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书香之家. 父亲王益霖,肄业江西经训书院,师从经学大师皮锡瑞,后任三江师范学堂经学教习,除经学外,对音乐、理化、中医均有研究,对西学亦颇有见解。王易早年在京师大学堂求学时,曾与汪辟疆、林庚白等人作诗酬唱,是民国江西诗派的著名诗人,终其一生不废诗词写作。后任心远大学、中央大学、国立中正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在大学讲授词曲史、乐府通论。其一生以弘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著述宏富,涉猎极广。除诗词外,他在音乐、篆刻、历法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在民国学者中享有一定地位。由于种种原因,王易的著作大都散落遗失,本人不揣浅陋,根据所能搜集的资料,对所见王易的各类文字进行初步整理,辑成王易著述年表,以窥其治学与为文,希望对研究者有益。
1889 年(光绪十五年) 1 岁
8 月23 日,生于江西南昌。
1905 年(光绪三十一年) 17 岁
随父仕宦河南,入河南高等学堂。
1906 年(光绪三十二年) 18 岁
转学河南客籍高等学堂,结识汪辟疆。是年学习作诗。
1909 年(宣统元年) 21 岁
入京师大学堂。课余与汪辟疆、林庚白、姚鹓雏等人结社作诗,论诗与汪辟疆乖舛,以唐诗为上。
1911 年(宣统三年) 23 岁
著《我友诗话》,收录京师大学堂求学期间所作诗及早期诗论,1914 年在《小说丛报》第5-8 期连载。
1912 年(民国元年) 24 岁
刊刻词集《镂尘词》,与弟王浩词集合称《南州二王词》。
1913 年(民国二年) 25 岁
父亲去世,与弟弟王浩投稿《江西民报》副刊维持家人生活。
1914 年(民国三年) 26 岁
在江西省立一中、二中、第一师范学校等校教授历史、国文。
所著《我友诗话》在《小说丛报》第5-8 期连载,汪辟疆点评。
作《双调望江南》。
1916 年(民国五年) 28 岁
与友人胡先骕书信中谈及唐宋诗之优缺点及自己诗学观点转变,提出以唐诗和谐纯穆医治宋诗轻率油滑之病。
诗《楚青招饮时方有赣南之行》、《题程乐安先生遗画》、《似闻》,《大中华》杂志第2 巻第6 期。
为友人金嗣芬《板桥杂记补》题《调寄多丽》。
诗二首《夕梦步曾朝得来书并词十阕》、《得步曾书并诗》。
1917 年(民国六年) 29 岁
作词《秋霁·用梅溪韵》卷七。
为胡先骕词集《寤歌集》作《木兰花慢·寤歌集题词》。
1919 年(民国八年) 31 岁
为友人胡雪抱《昭琴馆诗文集》作序。
面对白话文学势力日益增长,对新旧文学采取折中态度,反对偏执一端,各取所长,去其所短,获得学生们的拥护。
1922 年(民国十一年) 34 岁
任教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国文部,加入国文部成立的“国文学会”,同时会员有吴梅、周树人、陈汉章、章嵚、单不庵、杨树达、刘文典、刘毓盘、黎锦熙、钱玄同、沈尹默、张尔田等人。
诗《秋兴三首》、《清明思袁山二首》,《学衡》第1 期。
诗《酒余晚眺》、《夜中》、《寒夜潭秋见过》、《立春鸣雷有怀瘦弟》,《学衡》第2 期。
诗《除夕怀瘦弟》,《学衡》第3 期。
诗《岁寒休暇》,词《高阳台·过达官故居感赋》,《学衡》第4 期。
词《台城路·忏盦寄示秦淮歌词赋此报之》,《学衡》第5 期。
诗《先公九周忌日》,词《祝英台近·粟海绘扇面赋谢》,《学衡》第7 期。
诗《清明萧寺展令容榇》,《学衡》第8 期。
诗《雨雪送别瘦弟》、《佛手崖观云》,《学衡》第9 期。
诗《感遇十章三十初度作》,《学衡》第10 期。
诗《送梦庐》、《羊儿诞生》、《柏庐赏予闲吟绝句谓可作画更杂占数章索之》,词《临江仙》四首,《学衡》第11 期
诗《别三弟》、《赠伯远》,《学衡》第12 期。
诗《秋窗坐雨感赋寄忏庵瘦弟》。
1923 年(民国十二年) 35 岁
被江西心远大学聘为教授,承担词曲史教学任务。
《深秋与瘦弟三贝子花园眺坐》、《城南园葭蓼苍然秋意酣倦赋示三弟》,《学衡》第13 期。
诗《送易庐》,《学衡》第14 期。
诗《庸盦招同香山游览竟日》、《先农坛与三弟索句》,《学衡》第15 期。
诗《月当头夜怀母示三弟》、《送梦庐南归》,《学衡》第17 期。
诗《读东敷遗诗》、《令容诞日》、词《木兰花慢》,《学衡》第18 期。
词《木兰花慢》,《学衡》第19 期。
诗《奉怀步曾金陵》,《学衡》第20 期。
诗《壬戌除夜》,《学衡》第22 期。
诗《然弟之丧坚父自京师来吊感书赠别》、《夏夜检三弟遗札援笔泄哀》,《学衡》第23 期。
诗《奉别步曾游学美洲》,《学衡》第24 期。
1924 年(民国十三年) 36 岁
诗《吾友晏君弼群丧其良匹作此唁之》、《中秋孤坐》,《学衡》第25 期。
诗《梦侯自津门来书诡奇玩世得句却寄》,《学衡》第26 期。
诗《水观音亭栏望》、词《渡江云》,《学衡》第27期。
诗《过仲詹小斋闲话》,《学衡》第28 期。
诗《持盦丈自临川来视尊兄再云先生赋怀奉简》、《东湖观早渔作》,《学衡》第29 期。
诗《腊中卜地青云谱葬妇及然弟》、《辟疆书然弟病中语览之泣然》,《学衡》第30 期。
诗《妇弟安窆告墓作》,《学衡》第31 期。
诗《得柏庐美洲书兼寄步曾》,《学衡》第34 期
诗《仲涛丈寄示闻歌诗感书奉怀》,《学衡》第36 期。
1925 年(民国十四年) 37 岁
所著《修辞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新学制高中、师范学校和大学预科教科书。
诗《梦侯来书以尊人定省谢弼群之招感赋即寄》,《学衡》第38 期。
诗《友或劝学佛作诗谢之》、《除夕简潭秋》,《学衡》第39 期。
诗《送五弟之沪》、《中元前夕河上》,《学衡》第40 期。
诗《读持庵诗》,《学衡》第41 期。
诗《邺城行》,《学衡》第42 期。
诗《悯灾诗三十二韵》、《七夕遣兴》,《学衡》第43 期。
诗《仓皇篇用皮陆平仄体》,《学衡》第44 期。
诗《乱后一首赠癸叔》,《学衡》第45 期。
诗《中宵偶成》,《学衡》第46 期。
诗《退庐侍御逝二年矣近闻潜园丈道其在日憾不常见感成遥奠兼呈潜园》,《学衡》第48 期。
1926 年(民国十五年) 38 岁
诗《岁晚寄雪抱》,《学衡》第49 期。
诗《韩波诗二十韵》,《学衡》第50 期。
诗《华持盦先生挽词》,《学衡》第51 期。
诗《园望一首》,《学衡》第52 期。
诗《雨夜》,《学衡》53 期。
诗《酬容九读思斋遗集兼简伯远》,《学衡》第54 期。
诗《乙丑元日喜伯远至时方新被福建盐运之命迂道归南昌省亲冒雪见过长歌赠行》、《阿虎十岁生日》,《学衡》第55 期。
诗《躍龙桥》,《学衡》第56 期。
《词曲史》第一至四篇,诗《题达摩面壁图》,《学衡》第57 期。
诗《寄慰艾畦》,《学衡》第58 期。
1927 年(民国十六年) 39 岁
为友人周岸登词集《蜀雅》作序。
被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聘为中国文学系教授。
1928 年(民国十七年) 40 岁
与黄侃、汪东、汪辟疆、王瀣、胡小石等人在北湖修禊联句作《戊辰上巳北湖湖神祠修禊联句》。
5 月6 日,与黄侃、汪辟疆、汪东泛舟青溪,作诗《上巳第二期泛舟青溪,时倭氛方炽,以沧海横流到此身分韵得流字》,后刊于1936 年《制言》第11 期。
11 月29 日,作词《减兰·城西古林寺同季刚旭初》三首,其中一首发表于1929 年中央大学中文系所办《艺林》杂志。
12 月,与黄侃、汪辟疆、汪东等同事游城西古林寺,联句成诗,共十六首。
1929 年(民国十八年) 41 岁
《文学与朴学》、诗《癸亥春别仲涛丈于京师戊辰岁阑始遇于章门》、《伯远招集知所止斋得句兼示撷华》、《赋斋中水仙》、词七首《减兰·城西古林寺同季刚旭初》、《金缕曲·东湖感旧》、《西子妆·北湖社集和季刚》、《寿楼春·清明宴集酒阑听歌秦淮因忆去年此日泛维扬痩西湖登平山堂访二十四桥遗迹星物周回芳人依旧感念成赋》、《鹧鸪天》、《诉衷情·过龙潭》、《浣溪沙·春尽日别苏台》,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艺林》杂志第1 期。
1 月1 日,与黄侃、汪辟疆、汪东、胡小石、王瀣等人登鸡鸣寺豁蒙楼连句成诗一首,诗存程千帆《俭腹钞》。
1 月13 日,与黄侃、汪东连句填词《渡江云》。
10 月10 日,与黄侃、汪东、汪辟疆连句填词《霜花腴》。
1930 年(民国十九年) 42 岁
3 月22 日,与黄侃等如社诸人下午社集游北湖,以“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为韵,约赋五言古诗,先生作《春分后一日社集北湖分韵得天字》,又以《前题得天字》为名发表在1936 年《制言》第18 期。
诗《明日再集分韵得急、春字各成一章》,与黄侃、胡小石、汪东、何鲁连句作词《浣溪沙·后湖夜泛连句》,《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第1 卷第15 期。
《修辞学通诠》一书由神州国光社出版发行。著《词曲史后序》。
1931 年(民国二十年) 43 岁
《国学概论》完稿,神州国光社1933 年出版。诗《酬撷华》,《学衡》第73 期。
1932 年(民国二十一年) 44 岁
1 月集朱祖谋、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诸家词句,日成一阕以自遣,名为《藕孔微尘词》,共十四首。
《乐府通论》完稿,神州国光出版社1933 年出版。
《读稼轩文感书》发表于中央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其昀、杨公达、梅思平、何浩若、萨孟武创办的《时代公论》第12 期。
1933 年(民国二十二年) 45 岁
诗《癸酉重九日集清凉山扫叶楼以龚半千亩园诗分得家字》,后以《癸酉就日陪散原丈扫叶楼秋禊分韵》为名发表在1941 年《文史季刊》第1 卷第1期。
《学词目论》,《词学季刊》创刊号。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解》,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文艺丛刊》。
《唐梦庚传略》、《雷恒传略》,《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
《绕佛阁·秋宵读鹜音集慨题卷端兼寄彊村蕙风两翁》、《金缕曲·东湖感旧》、《水龙吟·集彊村词句吊彊村先生》,《词学季刊》第1 卷第3 号。
1934 年(民国二十三年) 46 岁
诗《甲戌上巳禊集玄武湖分得为字》,又以《甲戌上巳北湖禊集分韵》为名发表在1941 年《文史季刊》第1 卷第1 期。
为唐圭璋《词话丛编》作序。
《小学概说》,《海滨学术》第2 期。
9 月,在中央政治学校担任国文、中国学术思想史教授,课余著《四书讲劄》。
1935 年(民国二十四年) 47 岁
受黄士陵少子黄少牧委托作《〈黔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题识》。
1936 年(民国二十五年) 48 岁
《词曲史后序》,《青鹤》第4 卷第12 期。
《孕云盩诗序》,《青鹤》第4 卷第19 期。
《琴远楼读书图记》,《青鹤》第4 卷第24 期。
诗《前题得天字》,《制言》第18 期。
1937 年(民国二十六年) 49 岁
卢沟桥事变后,奉母还乡。
《告墓文》,后载1941 年《文史季刊》第1 卷第2期。
10 月,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因战火内迁,在江西庐山联合办学,成立“庐山第一联合大学”,应友人潘震亚之邀任教该校。
1938 年(民国二十七年) 50 岁
复旦大学西迁,后受聘宜春乡师。
1939 年(民国二十八年) 51 岁
《历数脞谭》,后发表于1941 年3 月《文史季刊》第1 卷第1 期。
1940 年(民国二十九年) 52 岁
《玄庐诗草序》,后发表于1942 年《文史季刊》第2 卷第1 期。
秋,受聘为国立中正大学国文系教授。12 月被推选为《文史季刊》总编辑。
1941 年(民国三十年) 53 岁
被国立中正大学研究部聘请为委员。
《文史季刊发刊词》、《钱竹汀论字母不出梵学》、《庐抱经训诂学》、《乐音小识后序》、《简庵诗词二稿自序》、《与周生论诗书》、《百字令·晓月词题记》、诗《熹平石经残石歌为文舟虚作》、《癸酉九日陪散原丈扫叶楼秋禊分韵》、《甲戌上巳北湖禊集分韵》、《小园残菊一本撷供瓶玩诗以饷之》、《丁丑秋暮袁山上冢作》、《浔阳共彭晓山话旧因念吟潭感赠晓山》、《旅舍见菊》、《别匡庐》、《伯奇招避地前塘里第追怀少坡先生》、《散原先生挽辞》、《三村偕柏庐看桃记丁巳春同游廿一年矣》、《村居漫兴》、《园桃》、《久不得二儿书长句遣怀》、《除夜独坐念诸儿女》、《春尽日野望》、《感怀答步曾兼寄仲詹石军》、《赠适园》,《文史季刊》第1 卷第1 期。
《大学讲劄》、《历代名人年谱识误》、《东坡诋文选》、《蜀雅序》、《孕云盩诗序》、《告墓文》、《答某生论简字书》、诗《杏岭闲居》、《脱齿》、《种焦》,《文史季刊》第1 卷第2 期。
《中庸讲劄》、《周度今征》、《与李敬斋论仁书》、《稼轩词象序》、《思斋遗集跋》、诗《和陈孝威将军赠美国罗斯福总统》,《文史季刊》第1 卷第3 期。
《论语讲劄》、《周度今征》、《歌词创作研究》、《词话丛编序》、《祭萧乃华文代》、为《晓月词》作按语、诗《七夕风雨遣兴》、《以近照贻仲詹题句》、《初度日值沈阳沦陷十周年惘然作》、《来澄江二年矣追念袁山偶成二章》,《文史季刊》第1 卷第4 期。
1942 年(民国三十一年) 54 岁
《三民主义与文学》、《歌词创作研究》,《三民主义文艺季刊》创刊号。
《论语讲劄》(二)、《古乐趋庭录》、《词曲史后序》、《藕孔微尘词序》、《藕孔微尘词》,《文史季刊》第2 卷第1 期。
出席国立中正大学文史系“民三四”级举办的首次学术座谈会,发表题为《治国学之基本方法》的演讲,后刊登在《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2 卷第23期。
《姚吴二烈士纪念特刊题词》,《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3 卷第1 期。
1943 年(民国三十二年) 55 岁
被国立中正大学音乐会聘请为顾问。
《姚显微先生殉国周年感言》,《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3 卷第18 期。
1944 年(民国三十三年) 56 岁
《中学国文历史教学之期望》,《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4 卷第6 期。
《岁差考实后序》,《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4 卷第8 期。
诗《追悼病故同学感赋》,《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4 卷第13、14 期合刊。
《社会精神》,《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4 卷第16期。
1945 年(民国三十四年) 57 岁
《中国复兴之前瞻》,《龙凤月刊》创刊号。
《诸子学说之价值及其研究途径》、诗《题瑶溪小集图》、《感兴赠忏庵》(三首)、《居夷》、《癸未冬罹疫诸生悼辞》,《龙凤月刊》第2 期。
诗二首《闻日寇败降》、《原子弹歌》、词六首《清平乐·题黄若舟泛湖图》、《临江仙·题黄若舟松竹双清图》、《长亭怨慢·秋阴羁思如不可任适客话金陵旧事倚白石谱抒感》、《玉蝴蝶·环阶蕉丛日就凋瘁用清真谱吊之》、《忆旧游·九日杏岭寓庐坐雨忆甲戌此日莫愁湖阁茗集留影胜棋楼瞬息十载支离漂泊契阔死生渺渺兮予怀》、《山花子·杏岭晚步》,《龙凤月刊》第3 期。
《动与静》、《义与利》、《助与竞》、《苦与乐》、《中学国文教学之研究》,《江西地方教育》第6 期。
《俞调梅印集序》,后发表在《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6 卷第4 期。
为车驹《伤寒病之认识与治疗》作序。
1946 年(民国三十五年) 58 岁
为程时煃讲稿论文诗词集作《柏庐讲稿论文集序》。
《文字与文化》,《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5 卷第4 期。
《借湖楼词序》《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6 卷第3期。
1947 年(民国三十六年) 59 岁
《蔡琰胡笳十八拍本辞》,《问政》创刊号。
《社会精神》、《题故山别母图》、《姚显微先生殉国周年感言》,诗《符饮思邀游黄龙寺遂登鄱口值雾晚归纪行》,《问政》第1 卷第2 期。
与程学恂、欧阳祖经、陈隆恪、熊冰、胡致、任传藻、陈南士、涂世恩、吴天声、朱曙、杨向时组织诗社,命名“宛社”,推举程学恂为社长,商定每月集会一次,《问政》第1 卷第2 期转载《江西民国日报》报道。
与社人以“乘兴欲呼山入座作痴犹待月衔台”分韵,以“待”为题作诗一首,《问政》第1 卷第3 期。
同社诸人以“一规三唱”为题,有“当户一山犹壁立,推门规月听琴来”和“管仲一匡民受赐,魏征规谏主能容”句,《问政》第1 卷第4 期。
诗《刈稻》、词《新荷叶·集梦窗句》,“宛社诗钟”以“塔·浴衣”为题,有“华清卷起烟笼月,舍利光寒影入云”句,《问政》第1 卷第5、6 期合刊。
1948 年(民国三十七年) 60 岁
《跋徐著大学传注集录》、《借湖楼词序》,《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6 卷第3 期。
诗四首《尚友琴歌》并序、《寄阜西吴门后梅隐庐》、《学庵居虔州听秋草庐画竹见贻却寄》、《宛社十一集祝坡公第九百十一生日》,《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6 卷第2 期。
诗《暮春旬又三日思斋逝世二十五周岁》,《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6 卷第4 期。
《历学与史学关系》,诗《病夜吟》,《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6 卷第5 期。
1949 年 61 岁
诗《八月晦日,铁岩招游岳麓,得诗三首》。
1951 年 63 岁
选唐宋至清代词人作品260 首集为一卷署以《词腴》,并加批语及案语,又作集句词《水龙吟》代序。(今不存)
1953 年 65 岁
诗九首《秋暮到京假馆樵谷家却赠》、《步曾招同子怡樵谷志吾小集来今两轩得二十八韵》、《谒商云亭师》、《北海公园览菊》、《次韵酬黄娄生见赠》、《谒袁督师墓三首》、《旅京陪公穆丈十度燕谈得句录别》,集曰《北游小草》。
1954 年 66 岁
为胡光廷翻译的英文著作《四时百记》作《中译四时百记序》。
1956 年 67 岁
8 月31 日,病逝于湖南长沙,享年68 岁。
[1]胡迎建.昭琴馆诗文集笺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胡宗刚. 胡先骕先生年谱长编[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3]金嗣芬.板桥杂记补[M].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4]周岸登.蜀雅[M].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5]张大为等.胡先骕文存[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6]王易.中学国文教学之研究[J].江西地方教育,1945,(6).
[7]北京师范大学国文学会.国文学会丛刊,1922.
[8]胡小石.胡小石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黄侃.黄侃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汪辟疆.汪辟疆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1]程千帆.俭腹钞[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2]唐文才.黄士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3]南昌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南昌文史资料选辑第6 辑[M].南昌:南昌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9.
[14]江西省立南昌二中天津校友联谊会.江西省立南昌二中校友志稿(第2 集)[M].南昌:南昌二中,2004.
[15]程时煃. 柏庐讲稿论文集[M]. 南昌:柏庐讲稿论文出版委员会,1946.
[16]杨逢彬.积微居友朋书札[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17]江西师范大学校庆办秘书处.穿过历史的烟云——纪念江西师范大学建校六十周年[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