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隐隐水迢迢”新解
2013-11-14许松
许 松
( 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一
关于“隐隐”,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于此诗下并未出注,《樊川诗集注》此诗注“隐隐”唯云:“《水经注》氵纍水篇:连山隐隐”,注“迢迢”云:“《左传》:远哉遥遥”。“迢迢”即“遙遙”,但是,“连山隐隐”之“隐隐”究竟何意,仍未明言。
当代的学者或者认为此句毋庸训注,如胡可先《杜牧诗选》:“迢迢:深远的样子”,于“隐隐”未出注。而朱碧莲、王淑均《杜牧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吴在庆《杜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于“青山隐隐水迢迢”均未出注。
有的学者则认为“隐隐”即隐约、隐隐映现,如周锡韦复《杜牧诗选》该诗注云:“淡淡的青山,悠悠的远水。……迢迢:遥远的样子”,将“隐隐”释为“淡淡”。
这里着重摘录具有相当权威性的《唐诗鉴赏辞典》的分析:“此诗首句从大处落墨,画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实际上,还是将“隐隐”训释为了“隐于天际”,即隐约、隐映之义。
以上的说法是颇可商榷的,今试从两方面叙说之。
首先,从季节常理来推论。平心而想,既然可以见水之迢迢悠远,必不会是晨昏冥蒙之时或水气弥漫之时,加之“秋尽江南”之句明言时节当在季秋,正当“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天高地迥凝日晶”(柳宗元《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紵》)之时,恰如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所云“秋山明净而如妆”,应绝少风烟雾霭可使青山隐约其姿也。我愿意用东晋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文选》卷二十二)来总括秋季的景况:“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长江清秋,冲飙激浪瀚流迢迢;青山龙行,亦当远骧霄汉,不可以隐约视之。
其次,整首诗意象澄明,身在淮南,心寄维扬,目之所遇碧水瑶山、心之所想明月石桥,精妙玲珑的意向灌注着诗人对友人的遥心款想,远慕长怀。正因为整体意象的空明,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八中才认为第二句的“草木凋”不符合整诗风调,“若作‘草木凋’,则与‘青山明月’、‘玉人吹箫’不是一套事矣。”既然“草木凋”不融协于诗,青山“隐隐约约”亦不谐妙于诗矣。
虽然,《说文解字》释“隐”为“蔽也”,《广韵》训“隐”为“藏也,痛也,私也,安也,定也,又微也”,但是在古人诗文笔墨中往往不使用此种意义。
《昭明文选》卷一班固《西都赋》:“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规矩。粲乎隐隐,各得其所”。龚克昌等《全汉赋评注》注云“粲乎隐隐,明盛貌”,实质上是以“明”训“粲”,以“盛”训“隐隐”。费振刚《全汉赋校注》于此下注云“隐隐,盛貌”。此处,“隐隐”用来形容士农工商欣欣发展场面的“盛”。
《昭明文选》卷十六潘岳《闲居赋》:“服振振以齐玄,管啾啾而并吹。煌煌乎,隐隐乎。”李善注云“隐隐,盛也”,此用“隐隐”以状天子祭祀场面的“盛”。
《昭明文选》卷三张衡《东京赋》:“戎士介而扬挥,戴金钲而建黄钺。清道案列,天行星陈。肃肃习习,隐隐辚辚。”李善引薛综注云“隐隐,众多貌”。戎士众多,自然气势盛壮,“盛”是这个训释的题中应有之义。
《昭明文选》卷八司马相如《上林赋》:“沈沈隐獉隐獉,砰磅訇礚。潏潏淈淈,湁潗鼎沸”。李善注云“隐隐,盛貌也”。此用“隐隐”状水流浩瀚的“盛”。
以上是从《昭明文选》析出的具例,我们可以从此而知,“隐隐”可用以形容社会场面的盛大、祭祀场面的盛大、戎士的盛壮、水流的盛壮,但,“隐隐”用来形容山岳的时候是怎样的涵义?
《全唐诗》卷八五三吴筠《晚到湖口见庐山作呈诸故人》“夜舟达湖口,渐近庐山侧。高高标横天,隐隐何峻极”,明言“隐隐”乃“峻”之意义。《全唐诗》卷一六一李白《古风》:“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全唐诗》卷二〇三梁德裕《感寓》“彩云呈瑞质,五色发人寰。独作龙虎状,孤飞天地间。隐隐临北极,峨峨象南山。恨在帝乡外,不逢枝叶攀”,以上所引诗句或将隐隐与高高对举,或与峨峨对举,不管是形容庐山还是摹状楼阙、彩云,“隐隐”的意义应该理解为“雄峻”、“雄壮”或者“盛大”。把这样的训释代回“昭明文选”的“隐隐”一词,文意皆能畅通。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观点来审视南刘宋诗人鲍照的《还都道中诗三首其二》:
风急讯湾浦,装高偃樯舳。
夕听江上波,远极千里目。
寒律惊穷蹊,爽气起乔木。
隐隐日没岫,瑟瑟风发谷。
鸟还暮林喧,潮上水结洑。
夜分霜下凄,悲端出遥陆。
愁来攒人怀,羁心苦独宿。
钱仲联先生对于“隐隐日没岫,瑟瑟风发谷”一句并未注明何为“隐隐”,细寻绎之,这句诗实质上是使用了文人惯用的倒装手法,其正常的语序应为“日没隐隐岫,瑟瑟风发谷”,诗人为了对仗的精审才将“隐隐”置于句首。“隐隐”是形容“岖嵚岿崎”(王子渊《洞箫赋》)般雄峻的远岫而非形容渐渐沉没的夕阳,如果把“隐隐”理解为若隐若现,则此诗不可解矣!
《全唐诗》卷五载上官昭容《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其二》:“鸾旂掣曳拂空回,羽骑骖驔蹑景来。隐隐骊山云外耸,迢迢御帐日边开”,第三句和第四句“隐隐”和“迢迢”的组合其意义正相当“青山隐隐水迢迢”。卷四一卢照邻《长安古意》:“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卷二〇二张鼎《邺城引》“隐隐都城紫陌开,迢迢分野黄星见”,这些诗句中的“隐隐”正应当训释为“雄峻”、“雄壮”、“盛大”。
当然,隐隐也有用作“隐约”之义的,如《全唐诗》卷一一七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卷一三一祖咏《渡淮河寄平一》“天色混波涛,岸阴匝村墅。微微汉祖庙,隐隐江陵渚”,这些诗句里正应训释为“隐约”、“隐窅”。
二
扫除了对“隐隐”理解的障碍,再递进一层来眙视,“青山隐隐水迢迢”其实是一个变形的当句对,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又曰当句有对。如少陵“小院回廓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李嘉佑“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一气秋”是也。前辈于文亦多此体,如王勃“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乃就句对也。
杨慎《升庵诗话》卷七“律诗当句对”条云:王维诗:“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严维诗:“木奴花映桐庐县,青雀舟随白鹭涛。”谓之当句对。
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青山隐隐白水迢迢”或“青山隐隐野水迢迢”“青山隐隐冷水迢迢”等等,因为七言绝句字数和“平平仄仄仄平平”诗律的限制,杜牧只能去掉了“水”前面的形容词,用三字“水迢迢”来偶对四字的“青山隐隐”,于是便成就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名句。
文道惟微,诗心惟邈,以意逆志,庶几可免固哉高叟之憾。
[1]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清)冯集梧.樊川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3]胡可先.杜牧诗选[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周锡.杜牧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5]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6]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龚克昌等.全汉赋评注(后汉部分)[M].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
[10]费振刚等.全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钱仲联.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