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间隙入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42例
2013-11-13徐祖文金帅余际发江西省奉新县人民医院奉新330700
★徐祖文 金帅 余际发(江西省奉新县人民医院 奉新 330700)
胸腰段椎体骨折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骨折,对于不稳定性骨折,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传统的切口是后正中入路,将椎旁肌自椎板广泛剥离,并向外侧分开后找到椎弓根进钉点,该入路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术后易遗留腰背疼痛不适等后遗症[1-3]。我科采用椎旁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4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2月-2012年2月,本科共选择102例受伤部位为T11-L2的胸腰段椎体新鲜骨折,均属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性骨折,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传统入路共62例,B组采用椎旁间隙入路共42例,手术由同一组骨科医师完成。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或高位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传统后正中入路,采用后正中切口,以伤椎为中心,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腰背筋膜,切开棘突两侧椎旁肌并向外侧牵开,采用人字嵴定位法行椎弓根钉的植入,再行钉棒撑开内固定。
椎旁间隙入路,取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自腰背筋膜表面潜行分离皮下组织,找到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钝性分离肌间隙,触及小关节突结构,适当切除关节突上附着的软组织,采用人字嵴定位法行椎弓根钉的植入,再行钉棒撑开内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1-2天常规拍摄胸腰椎正侧位片,卧床休息2周后带支具保护下床活动,每月复查X线片,3个月后正常活动,随访12-18个月。
1.4 对比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及患者腰背疼痛的发生率。
2 结果
见表1。由表1可知椎旁间隙入路较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表1 2种治疗方法比较
3 讨论
3.1 椎旁间隙入路的优点
传统的后正中入路要大范围剥离软组织,破坏了椎旁肌肉的起止点,导致椎旁肌变性及疤痕形成,极易导致患者术后腰背疼痛不适等后遗症,且难有有效的方法控制,而椎旁间隙入路从肌间隙直达手术部位,对椎旁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能早期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
3.2 椎旁间隙入路适应症
本入路适用于小关节突位置表浅且易于显露的部位,尤其是T11-L2的胸腰段椎体,而L2以下的小关节突位置较深,不推荐使用,对于肌肉特别发达以及特别肥胖的T11-L2骨折患者使用该入路时出要慎重。
综上所述,椎旁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单纯的T11-L2骨折,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腰背部疼痛等后遗症的发生率,此法简单、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1]丁自海,杜心如.脊柱外科临床解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70-385.
[2]于滨生,芮钢.脊柱手术关键技术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95-109.
[3]饶书城,吴之康.脊柱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