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语在法庭问答中的语境制约作用
2013-11-12孙炳文
孙炳文, 曾 杰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就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明示推理过程。说话者通过明示刺激向听话者表明一系列的语境假设,而听话人则从这一系列的语境假设中推理出有关联的语境假设[1]。由此可见,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为了更好地保证听话人能选择其预期的语境假设,可以有意识的使用话语标记语,向说话人提供明示语境的导向标记,从而便于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信息进行正确的推理,选择说话人预期的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
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语言现象到语言哲学的漫长道路,最终学者们对语言的研究还是回归到语言的本质,即将单一的语言学理论融合于更多学科领域。近年来,语言学的交叉研究越来越普遍,而法庭话语分析则是国内语言学交叉研究领域里较为新兴前沿的一个课题。法庭话语分析之所以能吸引学者们的眼球,是因为它是一种机构性话语,它出现在法庭环境中,受一些特定程序规约,并且主要由问答构成,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技巧性[2]。廖美珍指出:矛盾是通过问答揭示的,事实是通过问答澄清的,证据是通过问答确定的,权力是通过问答赋予和实施的,冲突是通过问答解决的,判决是建立在问答之上的[3]。因此,研究法庭问答过程中的话语不仅可以揭示语言的本质,而且可以促进司法工作人员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更好地用法,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本文语料为作者转写的两场法庭庭审录音,一场为新疆农十二师中级人民法院谭某某抢劫杀人案,另一场为新疆乌鲁木齐中院的一起刑事合同诈骗案。作者从关联认知的角度对法庭问答中的话语标记语进行分析,试图揭示话语标记语是怎样从加强现时语境、消除现时语境以及与新的信息结合产生新的语境暗含这三个方面来制约听话人对语境的选择。
1 关联理论的语境观与话语标记语
交际过程中的认知语境信息是动态的,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或明示话语重新构建语境的过程。在语境假设的重新构建中,听话人会利用百科知识、逻辑知识以及语言知识等,帮助生成与当前话语信息相关的语境信息或假设。根据关联理论,话语理解是一个根据话语所提供的信息或假设去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性的认知推理过程[4]。在这一过程中,听话人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语境假设,去处理说话人的话语所提供的新信息或新假设,获取该新信息或新假设所产生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话语的隐含信息,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所以,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假设[5]。说话人与听话人在认知语境上越是趋同,交际就越容易成功。因此,交际过程实际上是双方认知语境假设的趋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说话人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与听话人理解结果之间的最大近似性[6]。
Blakemore认为,话语标记语所编码的是程序信息,而不是概念信息[7]。因此,为了使得听话人能进行正确的推理,说话人可以通过话语标记语所编码的程序意义来制约话语语境,从而达到理解话语的真正意图。交际者通过话语标记语对听话人的语境假设加以限制和制约,减少听话人在话语理解过程中所要付出的努力,尽可能地消除听话人误解情况的发生,并引导其接受正确的话语理解意图。Blakemore认为话语标记语可以达到三种认知效果:加强现存的语境假设、消除现时的语境假设、产生新的语境暗含[8]。
近年来,根据关联理论的上述三种语境效果,一些学者对法庭话语中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徐优平根据关联理论中这三种语境效果,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话语标记语在法院调解过程中的作用[9];陈铭浩、张玥也以关联理论为框架,证实了话语标记语可以通过加强或消除以及产生新的语境来制约语境,从而在法庭庭审问答中起到修正话语的作用[10]。本文将研究重心聚焦于分析法庭问答过程中的话语标记语是如何从加强现时语境、消除现时语境及产生新的语境暗含这三个方面来制约语境假设的。
2 话语标记语在法庭中的语境制约作用
作者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将前人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总结如下:马萧认为话语标记语有三种语用功能:制约功能、提示功能和谋篇布局功能[11]。王艳提出话语标记语有语用制约功能、明示功能、语篇组织功能[12]。乔淑霞提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有:语篇构建功能、人际协调功能和语用制约功能[13]。通过文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话语标记语有着制约功能。然而,话语标记语的制约功能是如何体现和发挥作用的呢?作者在法庭录音及转写录音语料的过程中发现:在法庭问答过程中,有些法庭工作人员习惯性地使用话语标记语作为提问策略,能很好地引导当事人有效、正确地回答法庭庭审中的问题。法庭交际者之所以能成功、有效地交际是因为听话人选择了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假设。因此,话语标记语的制约功能,归根到底还是对语境的制约。在本研究中,作者以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效果的划分为准点,揭示了话语标记在法庭问答过程中对语境制约的操作机制。
2.1 加强现时语境假设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标记语可以加强现存的语境假设。为了研究话语标记语通过加强现时语境假设以制约听话人对语境的选择,作者通过分析一场三万多字的“农十二师中级人民法院谭某某抢劫杀人案”法庭庭审录音转写,选择了其中的话语标记语“就是说”、“就是”、“那就是说”和“我指的是”来分析其对语境的制约作用。
例(1):
被律:(2s)被告人谭某,下面问下你啊,呃,呃,你在这个抢劫之前是怎么想的?(2s)你做了哪些准备?
被:(沉默)▲
审:就是前面,抢劫之前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去抢劫?你如实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被:因为确实实在是没钱了,就想抢点钱。
(注:“被律”:被告律师;“被”:被告人即实施抢劫杀人的犯罪嫌疑人;“▲”:被打断。本案例选自新疆农十二师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被告人谭某某抢劫故意杀人案。)
例(1)中出现了两个话轮,在第一个话轮中,被告律师询问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而被告却选择了沉默不语。被告的这种态度可以反映至少三种可能性:一是他可能在回想当时实施抢劫的动机;也可能是他没听清被告律师的问话;三是可能他不清楚被告律师所预期的问题到底是抢劫动机还是他是否蓄谋计划了这场犯罪案件。此时,审判长打断了被告人的沉默,并使用话语标记语“就是”来重构被告律师的问题“抢劫前是怎么想的”和“为什么要抢劫”,其意图是向被告人明示被告律师所期待的语境假设是被告实施抢劫的动机。由此可见,在第二个话轮中,审判长为了引导被告人更有效、准确的回答问话,使用“就是”来加强现存的语境假设,并在此轮问话中得到了被告人的有效回答。
2.2 消除现时语境假设
关联理论认为,当新出现的信息与原来的语境假设矛盾时,则可以消除现存的语境假设。在法庭庭审过程中,为了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审判长、公诉人及律师和当事人之间可以使用一些表示转折意义的话语标记语如“但是”、“可是”、“毕竟”等来消除其推理中不合理的语境假设。
例(2):
公:那个被告人这个刘某啊。
被1:是。
公:你刚刚说的这些话是被公安机关发问过,你刚刚明确的回答法庭不是你负责,你为啥怕公安机关捕抓你呢?
被1:但是最后我拿的这个20多万已经触犯法律,我认罪,但是我不知道触犯了什么法律。
(注:“公”:公诉人;“被1”:被告人1即刘某。本语料选自新疆乌鲁木齐中院的一起刑事合同诈骗案。)
例(2)是选择新疆乌鲁木齐中院的一起刑事合同诈骗案。在这两轮问答之前,公诉人询问过被告人是否负责转出交易市场的资金,被告人肯定地回答说不由他负责。然而,公诉人通过被告明示的这一回答,很容易作出这样一个语境假设,即既然被告人没有责任转出交易市场的资金,那就表明他没有犯罪行为,因此他不用害怕公安机关抓捕他。但公诉人这种语境选择与当时的庭审情况显然是相矛盾的。被告人通过使用话语标记语“但是”来解释自己害怕被逮捕的原因为:被告虽没有负责周转交易市场的资金,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私自提取资金的犯罪事实。由此可见,被告人使用“但是”消除了公诉人错误的语境选择,解除了公诉人对其话语前后矛盾冲突的疑问。
2.3 产生新的语境暗含
根据关联理论,当新出现的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相结合时,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语境暗含。在法庭问答过程中,为了更准确的推理案件实情,律师、审判长及公诉人可以通过“那么”、“因此”、“所以”等话语标记语总结性地推理出庭审调查问询的实情。
例(3):
被律:那对于客户来说,你们这个公司对客户,他们能不能直接和这个,能不能直接和吉林市场,这个玉明批发市场可以▲
被1: 不可以▼
被律:这个发生交易。
被1:不可以,必须通过公司(…)的市场有规定,这个针对批发商或公司,不针对个人和客户。
被律:那么对零散客户来说是不是必须要用你们所用的这个二级交易服务器系统?是不是必须要用这种方式?
被1:是。
(注:“被律”:被告律师;“被1”:被告人1;“…”:语料转写没听清楚的内容。本语料选自新疆乌鲁木齐中院的一起刑事合同诈骗案。)
在例(3)中,由于被告人的公司是“吉林玉明交易市场”下面的二级代理商,而“吉林玉明交易市场”是经国家批准的,合法的一级交易市场,被告律师想知道被告人其公司对内部客户的交易管理情况。在第一、二轮律师和被告的问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律师的语境假设集合是“被告公司的客户可以或不可以和吉林玉明市场进行交易”。然而,被告律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就被被告打断并回答“不可以”,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这两轮的问答过程中,被告人和被告律师之间的交际意图很顺利地得以实现。但在第三轮问答中,被告律师使用“那么”,引出新的信息,即“零散客户只能通过被告公司的二级交易服务系统进行交易操作”。此时,被告人才明白被告律师询问了这么多的信息只是为推理出最后这个结论服务的。这个片段中,话语标记语的制约作用是产生新的语境暗含。
3 结束语
本文作者通过关联认知的视角,结合两场法庭庭审语料,证实了话语标记语的制约功能主要表现为语境层面的制约,这种语境制约作用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加强现存语境假设、消除现存语境假设以及产生新的语境暗含。同时,作者在分析的过程中也通过简单的数理统计,从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话语标记语对语境的制约作用更多地表现在与新信息结合时产生新的语境暗含层面,其次表现在加强现存语境假设层面,最后表现在消除语境假设层面。这是因为,在法庭中,审判长、公诉人和律师主要是起引导问话的角色,因此,他们可以主动地采用话语标记语作为话语策略,一方面帮助听话人更好地回答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推理总结说话人的话语得到新的暗含信息,从而确认当事人的陈述内容,最终达到公平审判的目的。第二,从列表可以看出,不同的话语标记语可以发挥同一种语用功能。本研究中,作者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数理统计(表1),但是由于语料有限,法庭中交际者之间使用话语标记语的关系分类可能不是特别清晰,希望得到后期的研究者批评指正。
表1 话语标记语统计
(注:本文法庭语料分析统计表。加强语境假设的话语标记语的统计来源于农十二师中级人民法院谭某某抢劫杀人案;后两部分的话语标记语的统计来源于新疆乌鲁木齐中院的一起刑事合同诈骗案。)
[参考文献]
[1] Sperber Dan, Wilson Deirdre.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Second edition,1995: 155-157.
[2] 陆少兵. 话语标记语you know 在法庭话语中的作用[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248-251.
[3] 廖美珍.法庭语言技巧[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 Sperber Dan, Wilson Deirdre.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Second edition, 1995: 138.
[5] 何自然,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 冉永平.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8):28-31.
[7] Blakemore D.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 [M]. Oxford: Blackwell,1987.
[8] Blakemore D. 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94-95.
[9] 徐优平. 话语标记语在法院调解过程中的作用[J]. 修辞学习,2008(04):52-55.
[10] 陈铭浩,张 玥. 话语标记语在法庭会话信息修正中的作用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08(03):41-46.
[11] 马 萧.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与翻译[J]. 中国翻译,2003(09):36-38.
[12] 王 艳.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J]. 学术交流,2007(07):126-128.
[13] 乔淑霞.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探析[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1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