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市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3-11-12邓若乔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中职技能

邓若乔

(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68)

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转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劳动力素质。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一些全新的更高级的劳动方式、劳动手段和劳动产品都要求相应的高素质的劳动力。[1]中职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和岗位,往往需要在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职业情感、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上做出重大改变,以适应新型“职业人”身份的转变。与高职学生不同,中职学生因其年龄普遍偏小、心理较不成熟,职业思维和习惯养成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更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为此,本研究就中职学生职业素养问题对武汉城市圈部分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旨在充分了解武汉城市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真实情况,以期为今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研究提供参考。

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于2013年5月到6月期间展开,调查对象为武汉城市圈内部分职业院校在校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收回903份,回收率90.3%;有效问卷808份,有效率89.5%。其中,农村学生76.6%,城市学生23.4%,男生46.5%,女生53.5%。调查问卷基于显性和隐形两种职业素养,围绕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职业心理素质、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发展五个维度开展,前四个维度调查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表现和行为习惯,后一个维度调查他们对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主观意愿和希望学校采取何种方式帮助其提高。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和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并借助二分法对多项选择题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对选项进行赋值。

2.1 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

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是“冰山素质理论”中显露在外的最基本最明显的职业素养指标,也是衡量一个中职学生在校学习优劣的主要方式。

专业知识学习情况。在对某项领域感兴趣的基础上,学校合理地安排课程有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通过分析,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所学的专业较感兴趣,4.5%的学生则持反对意见;55.1%的学生对文化课的安排比较满意,4.0%的学生则表示较不满意;在问到是否学到了所需要的知识,22.3%的学生表示学有所得,5.7%的学生则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比较茫然(表1)。

表1 专业知识学习情况统计表 %

技能实践情况。技能实践是职校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校内技能实践和工厂工作实习能帮助学生夯实技能基础,快速进入职业角色。实际上,参加实践活动是一种职业情境的构建,我们每个人都按自己生活经验的体系(框架)来概括自己所遭遇的情境,总是以某一种态度倾向来对待某一类情境,而情境的分类则按自己的生活经验框架。[2]因此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我们的职业情境逐渐形成,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能够知道何种情境需要何种素养,并能够熟练地指导自己的行动。[3]笔者对中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做了调查。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18.4%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参加实践活动,42.7%的学生表示参加实践活动机会较少,25.2%的学生表示自己参加实践活动较多,13.7%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实践活动。这说明职业学校针对学生设置的实践活动安排较少,可能将大部分时间放在课堂讲授上,而没有充分给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或者实践活动设置没有个性化,并没有贴近学生的切实情况,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带动不起来。

实践活动又分为校内专业训练和课外实习。皮亚杰说过: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重组,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4]校内专业训练主要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检验和实践,力图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并在这过程中建立图式,做到操作熟练;而课外的实习则意味着更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网络,它不仅仅是要求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是从进入到离开工作角色整个过程都有特定的要求。

图 1 校内专业训练与课外实习情况

在统计校外兼职的情况时,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校外兼职的经历,这基本等同于学生的课外实习情况。由图1中可以看到,在“符合”的选项里,能完成校内专业训练的有36.4%,课外实习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有21.5%,学生明显对校内较单一的环境下的训练达到目标的程度高,而“较不符合”和“不符合”的选项情况也说明了同样的情况。这说明了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校内的专业训练,却对环境相对复杂、要求相对细致的实习工作感到棘手。一个职业素养优良的人并不单指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一定的程度,需要考虑更多的环境和人事因素。

2.2 职业心理素质

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不少企业表示,当下的职校毕业生普遍存在怕吃苦、抗压能力差、对自身评价错位等问题,因此应当重视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职业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助于人们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获得长远的职业发展。[5]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他们是否能适应自己选择的工作,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职场生存的重要法则。

在回答“是否能很好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的问题时,只有2.6%的学生给予肯定回答,26.7%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能处理这些压力,43.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处理,27.2%的学生持否定回答。

刚踏入职场的新人如果没能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没有进展、遭到同事排挤、不受上司重用等都可能形成各种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能不能很好处理这些情绪也决定着他们工作的效率高低和心理健康与否。在调查中职学生能否很好的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时,有27%的学生表示自己对负面情绪的掌控能力不错,23.1%的学生认为自己较能处理这些负面情绪,而38.7%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控负面情绪的能力欠佳,11.2%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没有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

在“是否能正确评价自己”的问题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能或者较能正确看待自己,但也有37.2%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7.8%的学生表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中职学生易受压力和负面情绪等问题影响的原因众多,大部分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期,情绪波动大、心智不成熟、思考问题方式单一。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学校和家长是否采用了积极的干预方式来引导和帮助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不但是所学的知识是否到位、所用的技艺是否纯熟,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心智和思维方式。

在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测试样本的显著性时,我们发现,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出生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有过兼职经历变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双侧检验)。女生的心理素质优于男性,可能是男生往往担负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对日后就业感到焦虑,心理负担较重,长时间得不到抒发和正确引导所致。

2.3 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态度”的下位概念,一般对其心理学定义是普遍认同的,指人们对职业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6]在职业态度方面两级性表现为积极争取和消极应对,态度越积极,对工作的投入越多,对应的回报也越多;相反,态度越消极,对工作的投入越少,相应的回报也越少。

拥有良好职业态度的个体往往对自己的专业抱着孜孜不倦的求取精神,例如,一位教师不仅仅要有优秀的授课技能和对学科不断钻研学习的能力,也应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在问到“你是否符合具备专业所需其他技能”的情况时,15%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其他技能有所掌握,36.8%的学生表示较符合,意味着学生可能掌握的其他技能很少,39.4%的学生表示较不符合,可能有学习其他技能的意向和追求,只是没有行动,8.8%的学生则表示不符合,显示学生可能并没有学习其他技能意识。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最大可能将学校教育目标和企业人才需要相结合,那么学生又是否了解自身职业素养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何差距?在这个问题上,16.4%的学生认为自己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39.4%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用人单位需求还有一定差距,3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用人单位需求有很大差距,7.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学生职业态度是否端正的问题上,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专业价值观相对端正,对职场基本要求表示认可和维护。68.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做到遵守单位的相关规定,23.8%的学生表示自己大部分时间能遵守规定,只有少数学生表示自己不会遵守规定。在对企业文化认同感的问题上27.2%的学生表示自已能做到践行企业精神,弘扬企业文化,53.3%的学生表示自己较认同企业精神和文化,16.3%和3.5%的学生认为较不认同或不认同企业精神和文化。

有研究认为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有显著相关,二者互补共济与良性互动,职业态度是职业能力提升的助推器,职业能力是职业态度转变的能量阀。[7]那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是否与职业态度有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将二者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二者确也存在显著性相关,职业态度越佳,其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水平越高(表2)。

表2 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相关性比较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4 职业行为

职业素养形成是观念意识树立、思维方式建立和行为习惯养成三类过程相辅相成的结果,训练效果主要通过行为习惯养成体现。[8]当人们有了职业意识,才能能动地提升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对职业的较稳定态度,最后形成自律,养成符合职业具体要求的执业行为习惯,才能说从业者具有了较好的职业素养,所以,职业素养养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职业行为的塑造。

良好的职业行为形成之初,必须有比较明确的职业规划,对于自己今后在职业岗位上所应达到的目标和怎样逐步改进自己,缩小差距有着重要意义。调查发现,24%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33.4%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有一些学业和将来工作方面短期的计划,35.6%的学生职业规划比较模糊,6.8%的学生则完全没有这个想法(图2)。

图 2 中职学生职业规划比例统计

对其他基本职业行为也进行了调查,如问到是否能够合理安排人力、财力、物力及其他各种资源达到目标时,21.3%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36.9%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不断努力可以达成目标,37%的学生认为自己这方面能力较弱,4.8%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没能合理安排各种资源。同样,我们对学生的执行力也做了调查,发现中职学生的执行力较弱,不能将自己的想法贯彻到实践中,切实有效推进解决方法的执行。调查中,大部分中职学生(40.8%)表示虽然有尝试,但自己并没有做到强有力的执行,而5.9%的学生没有做过任何尝试。

2.5 职业发展

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诉求情况可以反映他们对自身素养方面的需要,为制定职业素养相关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学生所偏好的发展类型,了解学生对于职业素养的不同追求和风格。

对于所希望提高的学习素养方面,选择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占比26.4%,高于其他(学习动力19.7%,记忆力20.6%,注意力15.3%,高效的学习方法18.0%)。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追求知识的累积或分数的高低,而是对自己学习和分析问题能力非常重视。

此外,对中职学生“就业方面的素质又有什么偏好”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整求职心态19.1%,准确选择职业22.3%,提高简历撰写能力14.2%,掌握面试技巧21.0%,而提高职业素养23.4%,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可见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要求还是比较明确的,而学校提供的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较少。

心理素质影响了中职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表现,在心理素质方面,中职学生需求比例如何,本研究做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学生首要关注“增强自信心”的问题,34.2%学生认为“增强自信心”相比其他能力更为重要,部分学生(23.3 %)认为“提高耐挫能力”也对其心理素质提升有帮助,也有学生(22.1%)认为自己的心态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除了必要的学习、就业和心理素质方面的需要,我们也就社会生存方面学生有什么诉求进行了调查,部分学生(23.8%)觉得人际交往能力是他们认为急切要提升的能力,其次,也有学生(22.5%)觉得自己非常需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说明中职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社会生存发展方面,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一部分学生(20.4%)认为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比较薄弱,需要有所提升。这表明,中职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做简单重复的劳动,永远都只能处于工作的底层,只有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工作层次。

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方式有许多,如:制定专门课程、举办相关活动、一对一进行辅导等,这些方式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哪些方式对中职学生而言是帮助较大的?对此,我们也做了相关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制定专门课程21.6%,一对一辅导11.0%,重视学生反馈21.8%,设置职业素养考核20.1%,而举办相关活动25.4%,所占的比例最高,在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相应地增加如技能比赛、技术成果展、技能才艺展示等活动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学生也要求学校和老师能重视他们的反馈。

3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研究

根据上文的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武汉城市圈中职学生对职业素养认识比较模糊,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但是学生们对于自己今后的生活环境和职业生涯都有良好的愿望;此外,大多数学生对工作中基本的要求和准则都抱有肯定和拥护的态度。这为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能更好地促进武汉城市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职场竞争力,本研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 创设实践情境,增强中职学生实践能力

调查表明,中职学生能完成校内的实践工作,却对环境相对复杂的校外实习工作表示完成较困难,因此需要创设一个职场活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摸索职业活动的规则和技巧,逐渐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学生进入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往往会根据环境的要求来审视自己的行为,这是养成职业意识的关键环节。比如,学习医药专业的学生进入医药工厂实习,大型的制药仪器、整齐统一的着装、人员分工明确仔细、工作细致精确、场地安静清洁等情景会让学生审视自己的着装和行为,会穿上工作服,交谈轻声细语,注意共同维持场地的清洁等。在学习文化和技能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实践场景,然而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操作过程的观察和理解会改变之前对专业的固有看法或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程度,这个认知改造的过程则是解决冲突、更加适应职业岗位的过程。另外,在实践过程中也要处理与上司沟通交流、与客户探讨协商、与同伴分工合作等关系,有助于学生完善自我表达能力、学会处理妥协放弃和坚持自我的矛盾、适时增强中职学生协同合作能力。

3.2 引导职业规划,提高职业素养意识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念,这对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意识的树立不利,进而影响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基于职业定向研究,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应该贯彻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一,入学前期。可以通过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就业的期望,并提供信息使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学习和职业目标。第二,求学时期。在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清晰的职业理想,形成对所学专业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兴趣和动力。第三,就业时期。面临就业,不少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不能很好地处理自身和用人单位间的需求矛盾,这就需要学校在这个时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市场和自我优势,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门路。引导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目的在于使学生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在这个动力的驱使下,学生会不断根据外在环境调整自身的职业观念和行为,提高职业素养意识,形成职业素养观念。外在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最终还是指向学生内在职业素养的形成。

3.3 加强心理疏导,建立职业自信心

优秀的职业心理素质不但是中职学生顺利择业、就业的敲门砖,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增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建立职业自信心,帮助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现存的各种职业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第一,端正就业心理。要对学生授以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其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克服眼高手低、怕苦、惰性重、对工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等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毛病;针对中职学生工作责任感不强、挑三拣四的问题,学校应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协作能力。第二,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认知。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缺点,运用观察法、谈话法、测试法等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形象、职业特点、职业要求等;接着,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分析和定位,明确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方向和所应达到的高度。第三,优化择业观念。不应将职业选择仅仅看作是专业符合、工资条件、机会达到等客观环境的产物,而应该选择符合自身能力和性格特征的职业,找到适合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机遇,而不是一项谋生的工作。另外,必须正确认识“成功”的含义,职业适合自身且具有相当能力和经验是最重要的,但职业的“成功”是在此基础上添加机遇的催化剂达成的。

3.4 鼓励多种技能学习,提高职场适应度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合于生产、服务、建设第一线的综合技能型人才。为中职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观念,达到持续性发展目标,技能的培养就不能只着眼于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更要注重中职学生就业技能、创新技能和创业技能的培养。第一,提高就业技能。中职学生在就业方面,往往对自己信心不足,不能正确分析自身和环境的特点和优劣势。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帮助其制定就业计划表,教导学生合理的着装仪表、设计简历、提高面试成功率、适当推销自我等。第二,提高创新技能。越来越多企业表示,他们更需要具有优秀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应针对市场需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制和教学模式,把创新精神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体系之中,鼓励学生有新的想法和思维方式,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提高创业技能。拓宽中职学生就业门路,提升创业意识,在学习中向学生输送独立创业思想。学校设置专门的创业培训,在课程中注重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创业试点,在实践中增加实战经验,增强其对创业的具体认识,把握创业轨迹。

4 结束语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激发中职学生发展活力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基础。本文在调查武汉城市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中职学生普遍对职业素养的概念模糊,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也比较单一。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该增加实践机会并积极创设实践情境,同时关注学生的职业心理发展以及多种技能的学习,以此来帮助中职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素养观。在建立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问题上,应立足于长远发展,切实从人才培养的“质”上入手,探索多样化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引导创新思想和创业教育、为培养新型“职业人”做出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玲珍.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高职学生隐形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08.

[2] 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673.

[3] 许亚琼.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职教论坛,2010(25):18.

[4] 皮亚杰,英海尔德同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

[5] 高 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11(20):93.

[6] 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4.

[7] 王 浪,高 涵.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关系之辩----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11.

[8] 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1):7.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中职技能
高级技能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画唇技能轻松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