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2013-11-12王喜明安铁雷
王喜明,安铁雷
(榆林学院管理学院,陕西榆林719000)
引言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的负外部性问题也越来越尖锐,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元凶就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就加以有效应对,仍然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经济增长,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必然会尝到自己种下的苦果。近年来,众多极端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已经警示人们,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讲,应对气候变化不再仅仅是政治家口中的宣言,更是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IPCC的报告已数次提高了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概率数值,虽然科学界仍存在争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经济活动带来温室气体排放急剧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因素。正是基于此,一些国家和一大批有责任的学者、机构开始了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发展”、“低碳技术”、“碳足迹”等概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1]“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在政府文件中出现,是在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白皮书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协议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CO2等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又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的议程;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商讨《京都协议书》第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行动签署了《哥本哈根协议》,要求各缔约国限期提交或通报2020年的减排目标。中国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CO2排放量减少40%—45%。[3][4]这些承诺,为未来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奠定了根本保证和坚实基础。
为了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科学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出要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5]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文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
第一,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战略机遇。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推进和发展,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发生深刻的调整和变化,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兴起及其由此带动的相关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在这方面,尽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在某些方面,特别是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只要我们把握好这次机遇,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在较短的时期内缩短这种差距,甚至迎头赶上。
第二,低碳产品创新和机制创新带来的市场机遇。近年来,随着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全球范围内各种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兴市场不断出现,市场机制创新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如碳配额交易市场及其他低碳产品市场的出现和形成、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建立等等,无疑给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规定,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或者私人经济实体可以在发展中国家从事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并由此获得经过“核证的减排量”。工业化国家用所获得的“减排量”,可以抵消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这就是“清洁发展机制”。在清洁发展机制下,工业化国家能够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获得发展低碳经济所必须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我国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主要受惠国之一,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的统计,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实施CDM项目最多的国家,预计我国每年通过CDM项目的实施获得的可核证的排放量(CER)达CO2当量1.88亿吨,占全球总量的59%,由此每年可获得资金支持10亿美元以上,这一数字大大超过了中国由各类多边或私人基金中获得的资金支持的总量。另外,清洁发展机制不仅是资金获取的渠道,更重要的在于它还是一种基于减排项目的技术转移的有效模式,因此,对于优化我国的外资利用结构非常有利。[6]另外,当前全球范围内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和清洁煤技术的投资增速异常迅猛。2008年世界清洁能源投资量首次超过了化石能源,达到1.4千亿美元。根据国际能源署估计,未来三、四十年,全球每年投资在低碳经济领域的资金至少在5千亿美元以上。如此大幅度的技术和产业创新投资,必将催生社会对低碳产品的巨大需求。我国是世界的制造业大国,也必将是低碳产品的大市场,不仅具有吸收先进制造业技术的产业集群优势,而且技术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在低碳技术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并不是很大,因此,只要抓住机遇,必将大有作为。
第三,低碳产业发展带来的后发机遇。低碳产业的主要核心包括两部分,一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二是节能减排技术。我国的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近年来发展迅速,潜力巨大。据2010年伦敦Bloomberg新能源财经峰会资料,我国过去五年内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投资增长率年均为144.3%,2009年投资达346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水电的装机容量2010年为1.9亿千瓦,到2020年可达3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目前为910万千瓦,到2020年有望达到6000万千瓦;风能2010年的装机容量为2000万千瓦以上,到2020年有望达到1亿千瓦;太阳能利用有两种类型,一是太阳能发电,二是太阳能热水器。如果从太阳能发电来说,我国现在约30万千瓦,到2020年可达180万千瓦。但是如果包括太阳能热水器的话,可望发展到500万千瓦;生物燃料发电的装机容量目前为550万千瓦,到2020年可望发展到3000万千瓦。[7]另据欧盟商务部预测,我国清洁能源的市场规模到2020年可达5550亿美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另外,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其中电力、建材、钢铁、纺织、石化等八个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和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平均高达40%,而且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二到三倍。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但如从另一方面看的话,我国通过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改善经营管理,进而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和空间也是非常巨大的。有国内专家预测,我国潜在的节能减排市场规模可达4.5千亿元;而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我国潜在的节能减排市场规模可望达到8千亿元。由此可见,我国未来低碳产业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市场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我国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后发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调整和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进而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它对解决当前全球面临的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是当前首要的任务和目标;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经济增长的方式还较为粗放,能源结构单一,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消耗,因此,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在现阶段无疑也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第一,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负外部性压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能源工业及大量能源密集型产业构成中国经济的强力支柱。这种高投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一方面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成效,但是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而且由于我国的总体经济技术水平还不高,短时期内还无法从根本上转变这种主要依靠高投入、高耗能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怎样解决财富积累和环境破坏这一矛盾,释解环境负外部性压力,开辟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发展路子,将是这段时期的一个重大挑战。
第二,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带来的现实挑战。我国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传统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另外,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资源为主,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长期占到70%以上(见下表)。而煤炭又是化石燃料中碳含量最高的品种。一直以来,中国化石燃料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80%以上来自煤炭。虽然目前我国可再生的新能源正在稳步发展,但短期内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还难以发生根本改变,这就决定了高强度的碳排放格局在短期内还无法避免。因此,如何既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不会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中国能源产销结构表
第三,低碳技术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瓶颈。低碳技术主要包括源头无碳或少碳技术(清洁能源技术)、过程减碳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末端去碳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发展低碳经济一定程度上就是发展低碳技术。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分析,中国未来如果要实现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有60项核心技术的支持,其中有42项核心技术是中国目前所不掌握的。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在低碳经济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
第四,发达国家不切合实际的减排期望和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出口产品日益受到外部挤压。当前,我国作为全球碳排放的大国之一,正在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必然会受到来自发达国家各个方面的挤压。一方面,发达国家把我国当做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希望我国政府的减排承诺,特别是在减排目标方面,态度能够更加积极,并通过各种手段迫使中国政府承担不符合本国实际的国际减排责任。与此同时,他们又在贸易、技术、资金等各个方面加强对中国的限制和壁垒,而且常常在资金和技术援助等方面对我国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条件,或要求我国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这无疑给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另外,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体系中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由于我国一直处于世界制造业链条的低端,我们在利用自己的土地和资源消耗为世界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不得不把排放、污染留在了本国,而出口的产品许多仍是资源密集型的高碳产品。这样,随着国际社会对碳排放的日益关注,许多发达国家不仅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不断抬高高碳商品的竞争成本和市场准入标准,而且还千方百计地抑制市场对高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此同时,许多发达国家正在逐步引入碳信息标识、碳足迹、二氧化碳可视化等相关制度,以引导消费者选用低碳产品,进而增强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甚至利用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征收碳关税、设置环保等方面的技术壁垒,迫使发展中国家以高昂的价格引进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从而达到限制发展中国家高碳产品出口的目的。因此,中国高碳产品的出口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挤压。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思考
新世纪以来,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战略以应对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既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经济这一中心任务,同时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既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坚决反对“让发展中国家承担发达国家遗留下来的历史责任的这种倾向”,[8]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又要积极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努力推进全球范围内的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为此,我国必须在各个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大力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低碳技术的进步和节能减排压力的增大,传统能源和原材料被新能源和新材料取代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为切实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并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必须加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支持和引导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逐步改变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状况,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和低碳化,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碳经济的现状。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能源加工、利用效率,切实减少碳排放。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很难改变。为此,我们应该立足于现实,在提高能源加工、利用效率,切实减少碳排放方面下功夫。积极鼓励并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自然和谐共存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用全过程收集处理方式,达到尽量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并以多种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也是一个“排放废物—净化废物—利用废物”的过程,最终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排放”的结果。目前,我国的许多地区通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企业内循环、以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链循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内循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值得借鉴、推广。
第三,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低碳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可以有效地降低清洁能源的生产成本,促进新能源的发展,特别是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可以将已经排放到大气中或正在、将要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收集、封存起来进行处理。因此,它的研发和创新,无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一方面应该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要有效利用国际清洁发展机制,努力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低碳技术转让和支持,不断增强低碳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UK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UK Energy White Paper,2003.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Z].2008-10-29.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度报告[Z].2009,(11).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榆林日报,2012-11-18.
[6]赵玉敏.低碳经济的约束、机遇与挑战[J].国际贸易,2009,(11).
[7]成思危.新能源与低碳经济[J].管理评论,2010,(6).
[8]杨泽军.低碳经济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环境经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