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科书内容亟待改革
2013-11-11唐海珍
唐海珍
[摘要]随着教育趋势的变化,我省(湖南版)中职学校的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亟待改革,理由是:(一)、中等职业教育对象的现状与问题是改革最根本的前提;(二)、语文教科书内容繁多,文不合时宜;(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科书改革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的发展是改革的现实要求。改革简案是:(一)、缩减或替换构成要素;(二)、精选课文,把某些课文替换成“职场故事”。改革后的教科书其实践意义有:(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二)、发挥能力本位教育优势,为职业岗位培养合格人才;(三)、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的“范本”。
[摘要]中职语文 教科书内容 亟待改革 改革理由 改革简案 实践意义
当今世界随着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教育趋势发生了巨变。各级各层次的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在改革的大潮流冲击下,这几年在中职学校担任语文教师,深深感受到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亟待改革。
一、理由是:
(一)中等职业教育对象的现状与问题是改革最根本的前提。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几乎来自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初中生。有些学生文化基础差得“咬人”。就语文基础表征来看,不会拼音的学生虽不是大有存在,但也确实有之;读不好课文的至少占一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文中一些较常用的词语不解其意;写字能力差是普遍现象。就习作情况来说,有些学生才小学生水平,有个别学生可以说还没有入门,常靠抄袭敷衍;有些学生能写出反映自己习作水平的,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错别字不算怪事,而语句不通的数量也不少;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抓不住主要内容来写,更无主题思想可言。
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虽差,但他们对故事性强及与专业相关的文章较感兴趣。
(二)语文教科书内容繁多,文不合时宜。
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科书分3个模块,即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职业模块侧重于“服务学生专业学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较简单,在此不加以辩论。
下面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来谈一谈。
基础模块共2册,12个单元,每册6个单元。每个单元由单元导语、阅读与欣赏、语文基础知识、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构成。构成要素真多。其中阅读与欣赏每单元选编4篇课文。就现代文而言,选文过多,某些文章的内容过长,对中职学生来说,有些甚至是文意深刻,难懂。如《山那面人家》、《中秋月》、《林黛玉进贾府》等内容过长,且不合时宜;《像山那样思考》、《科学是美丽的》、《画里阴晴》等文意深刻,不适合中职学生学习。就文言文而言,每单元4篇,内容也多了,且《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廉颇蔺相如列传》、《楹联二副》等对中职学生来说学不致用。其次“表达与交流”中的非应用文的某些写作对中职学生没有什么实践指导意义;“语文实践活动”因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的限制及没有与所学专业挂钩,是难以实践的一项内容,在文中根本是个“摆设”。
拓展模块共一册,6个单元。每个单元由单元导语、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构成。构成要素中,语文实践活动仍与专业没什么联系。而“阅读与欣赏”中不管是四个单元的现代文,还是两个单元的文言文,两个单元都选编了五篇课文,对于职高学生来说“数量压头”。且不少选文内容太长。如《过万重山漫想》、《春之声》、《老人与海》节选。对职高学生来说,长文短教能学好吗?不短教,就得花费较多的教学时间。职业学校重专业、轻文化,一周才安排4节语文课,哪有时间去耗费?
(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科书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显然,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遵循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强化服务专业的课程功能的原则。而以上提到的教科书那些多余要素及相关内容淡化了这一原则。
现代教育的发展已趋向于社会化、终身化、生产国际化和现代化、多元化。在此现实条件下,教学内容应体现职业性、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现代性,以使所有学生不管在何时和岗位都能适应国际化大生产和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简案
(一)缩减或替换构成要素。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及中职教育理论基础思想的指导,结合所学专业确定相应的语文知识点。不管是基础模块还是拓展模块,“阅读与欣赏”可减缩掉一篇课文;“表达和交流”和“语文实践活动”可二合为一,而“表达与交流”,可舍弃那些实用性不强的章节,或替换成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大部分与专业脱钩,可替换成与专业或与专业课程活动相关的内容。其余的可保留。
(二)精选课文,把某些课文替换成“职场故事”。
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知识及文言文知识,对于中职学生获取必要的专业知识信息和就业岗位信息有很大的裨益,因此学习一些经典散文和诗歌及文言文是必要的,不可“革”去。但可舍弃一些学生既不感兴趣,又没有实用性的课文。基础模块,如《我的空中楼阁》、《像山那样思考》、《山那面人家》、《科学是美丽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等;拓展模块,如《内蒙访古》、《春之声》、《老人与海》节选、《过秦论》、《阿房宫赋》、《陈情表》等。也可把某些课文替换成“就业经历”、“职业达人”、“职业发展”等职场故事。这类课文故事性强,而且对学生的就业和以后的职业岗位具有指导意义。
三、改革的实践意义
(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身心发展,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
改革后的教科书重视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更重要的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形成读写能力、交际能力及提升素养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发挥能力本位教育优势,为职业岗位培养合格人才。
能力本位教育,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改革后的教科书,顾及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把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保证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基础性,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文化基础,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上不断发展能力。
(三)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的“范本”。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它要求教学内容与就业导向相结合。改革后的语文教科书,在内容上偏向就业人员的岗位文化基础知识,提升相关的语文能力水平,满足了实际生产岗位的种类及等级的需要,这样,说它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的“范本”是合乎逻辑和客观现实的。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科书
[2]教育学.主编:黄超文
[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县工业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