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中国粮食地图”

2013-11-10本刊编辑部

时代金融 2013年8期
关键词:耕地粮食贷款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一张由《中国经济周刊》绘制的“中国粮食地图”,把似乎有些耸人听闻的“粮食危机”再度推到台前:全国过半省份粮食难以自给,其中上海自给率甚至不足13%;人与地的关系紧张,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大现实;中国农业很伟大,但粮食安全基础异常薄弱。

解读“中国粮食地图”

在过去的30年里,曾经肥沃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从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蜕变成了现代的工业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区则承担起了粮食主产区的重任。中国的粮食生产于是向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份集中。至2008年,北方粮食生产已全面超越南方,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79%和53.44%,南方粮食面积与产量占全国的份额则减至45.21%和45.66%。“南方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太快,这导致耕地减少的速度也太快,粮食保障已经靠不住。”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最靠得住的还是黑龙江,中国50%以上的增产来自黑龙江,黑龙江在中国粮食领域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

相关资料显示,1990年~2010年,中国粮食的供求格局已大致形成:当前粮食供给有余的主要是东北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冀鲁豫区(河北、河南、山东)、长江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西北区(甘肃、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新疆);供给不足的主要有东南区(福建、广东、海南、江苏、上海、浙江)、京津区(北京、天津)、青藏区(青海、西藏)和西南区(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重庆)。这种分化最终导致了“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的转变,并且这一格局还在进一步增强。

《中国经济周刊》采用最简单的经验估计法,即粮食总产量/(常住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400公斤),统计出《2012年各省份粮食自给率》。最高的是黑龙江,高达375%,接下来依次是吉林、内蒙古、河南、宁夏、新疆、安徽等,大约16个省份的自给率大于100%。而缺粮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省份。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福建、青海、海南成为最缺粮的8个省份。

中国粮食“十连丰”可期

尽管部分省区缺粮,由于历届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在经历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少有的粮食总产“九连增”之后,中国农业生产正向“十连丰”迈进。夏粮重要产区河南省的8000多万亩小麦今年再次获得丰收,预计夏粮总产在630亿斤以上,平均单产有望突破800斤大关。

中国农业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河南、安徽、江苏、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的机收工作已相继告捷。截至6月27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22亿亩,超过应收面积的94%,夏粮基本到手。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收情况看,全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夏粮丰收意义重大,为实现全年粮食“十连丰”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粮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0%以上,虽然在全年粮食总产中的比重不是最大,但夏粮中的主体——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李国祥说,夏粮丰收对保障口粮的有效供给和稳定粮食市场有重要意义,为全年粮食增产开了一个好局。

中国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秋粮占中国全年粮食总产的70%以上,对确保全国粮食丰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最重要的秋粮产区在东北。2012年黑吉辽蒙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达到2740亿斤,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的25%。虽然这些主产区刚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春涝,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仍然稳定。今年,全国产粮状元省黑龙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2.1亿亩,玉米播种面积首次突破一亿亩。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也达到1.09亿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575万亩,均比上年增加。粮食总产占全国四分之一的东北四省区播种面积稳定,为全国秋粮丰收打下基础。“制约秋粮生产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气候。”有专家说,今年秋粮主产区农作物播种时间推迟一周左右,个别地区推迟时间更长,对秋粮生产影响很大。对于秋粮来说,最大的不利就是后期光热不足。如果冬季霜冻来得早,农作物成熟度不够,可能对粮食生产造成很大打击。应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通过技术手段把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2月发布的消息称,2012年云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27.8万吨,比上年增产4.5%。从2003年至2012年,云南省粮食生产已实现“十连增”,难能可贵的是粮食连年增产是在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取得的。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近年来,先后启动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中低产田地改造、高稳产农田建设等;认真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加大省级扶持粮食生产的奖励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切实抓好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的落实,重点实施高产创建、间套种、地膜覆盖、集中育秧育苗、测土配方施肥、良种推广和农机耕播收作业等。启动实施100万亩“吨粮田”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科技增粮等项目重点向“吨粮田”建设地区倾斜。全力抓好大春生产,广大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做好指导和培训工作。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云南省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不断加强,生物育种技术水平步入全国先进行列。目前,云南省种植业良种推广面积达到5410万亩。

中国粮食的隐忧

人与地的关系紧张,一直是中国农业的最大现实。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5的人,素来为世人推崇备至。然而,“谁来养活中国”?美国学者布朗1994年提出的这个值得深思的命题,至今依然像是一道紧箍咒,时刻刺激着中国农业领域的从业者。近年来,城镇化促进了粮食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增长;种粮利润低,使得粮食主产区追求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GDP冲动”从未停止;占用土地失控,使得耕地流失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耕地“18亿亩红线”难守;此外,耕地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直接危及粮食安全。

自2004年以来,为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中央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同时建立起农业补贴制度,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传统的“财源”基本上“枯竭”。这进一步加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

数据显示,仅以黑龙江与广东两省为例:2009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4353.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1136.2公斤;广东粮食总产量为1314.5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126.0公斤,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3倍和9.0倍。同年,黑龙江省一般预算收入641.7亿元,其中税收收入441.3亿元;而广东省一般预算收入3649.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3130.6亿元,后者分别是前者的5.7倍和7.1倍。为了缓解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中央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持,但这并没能带来多数粮食主产区与经济发达地区财力上差距的明显缩小。“国家每年补贴粮食主产县8000万元。”但中科院农研所工作人员调研发现,“经过层层‘盘剥’,最后真正到县里,大约只剩1000万元。”

农区与工业化发达地区强烈的利益对比,也激发了国家重点农业县对推进工业化的冲动,希望借此改变粮食大县、经济弱县的尴尬境况。有专家指出:“对工业发展的冲动,以中部省份为最。为什么要搞工业化,为的还是税收,当然,另一方面也为了提供就业。”

这样带来的结果,一方面是对耕地的侵占,另一方面土地污染也成为了工业化的产物之一。污染会导致粮食质量和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根据《2013~2022年农业展望》报告中引用的最新数据,中国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已占到耕地总面积的近20%。该报告描述,城郊农田遭受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物污染,矿区周边农田遭受矿渣和有害采矿排水污染,工厂周边农田遭受工厂排放污水污染等问题相当严重。李国祥介绍说,相对而言,土地污染最为严重的是长三角、珠三角;黑龙江的污染最小,大米最为安全,那里的工业不发达,外资不好引进;河南、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这些年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工业化冲动最强。“那些中部省份的粮食主产区很多都在暗地里引入污染的工业。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部省份如能及时制止引进污染工业,还来得及改变现状。”

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显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李国祥不无担忧地说,如果粮食主产区也像经济发达地区一样,普遍地追求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这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城镇上山”、“工业上山”,这也是云南省据省情制定的发展战略。截至2013年6月,云南省已批准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实施方案59个,总规模64.11万亩。值得警惕的是,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山地城镇化、工业化在有的地方正演变成一股不可遏制的“占山头”热、“削山头”热、造城热、工业热,乱占耕地现象频频发生。

云南省宜良县,人称“滇中粮仓”。早在1984年,宜良县的粮食产量曾经高达14.36万吨,在当时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但2008年以来,由于在推行“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过程中出现大量占用耕地现象,宜良县的耕地面积已由之前的29.71万亩减为27.78万亩,减少2万亩左右;2011年的粮食产量为15.74万吨,仅与上世纪80年代的产量相当,一些失地农民家庭开始闹起“粮荒”。宜良工业园在过去5年间3次变更总体规划,占地面积从14.9平方公里增至57.7平方公里,相当于扩张到了5个宜良县城的规模,但目前只引进94家企业,2012年的工业总产值为62.24亿元,单位面积的平均产值仅为7.2万元/亩,相当于每平方米每年创造10元的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率极低。

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之道

中央的要求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联合国对耕地有一个警戒线,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时候会发生生存危机。但目前,全国2000个左右的县里,有66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认为,18亿亩红线必须要保住,这是一个硬约束条件。然而,在过去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保住18亿亩红线一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1996~2006年,全国耕地减少了1.24亿亩。这些减少的耕地大部分发生在南方,其中多半是因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的稻田。

李国祥研究发现,土地价格越高的地区,耕地流失的可能性更大。高地价地区的耕地流失速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中等地价地区的耕地流失速度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土地失控!”著名杂交水稻研究专家、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马荣荣说,这是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这些年中央以最严厉、最严格的政策来保18亿亩耕地红线。但到了县级再到乡镇和村一级,情况并不那么乐观,这些地方大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搞城镇化、工业化,最难控制的是村这一级,尤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为甚。”

如今,从苏南、苏北、浙北,一路高速公路过去,已经看不到1000亩以上的连片农田,而这一切就是在最近10年发生的。10年前,那里还是空旷的连片的万亩良田。现在,良田都变成了房子。马荣荣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控得住经济发展对土地侵占,则控得住粮食安全是没问题的,假如控不住,那将很糟糕。“现在看来,国家从上到下应该说已经基本控制住,但未来经济继续发展,腾挪出一部分良田来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个趋势仍然不会改变。”

“保住18亿亩红线,这是一种理想,但能不能保住,这要打一个问号。”浙江省宁波市一位要求匿名的农业官员坦言,“失去的都是粮食生产条件最好的土地,占补平衡回来的土地大多很差,一般是到山地上开一点、荒地上开一点、滩涂上再围垦一点。”耕地占补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耕地保护的基本制度,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建设单位必须补充相应的耕地,以保证耕地不减少。但被扭曲的土地占补平衡政策对粮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以宁波为例,该市一共有360万亩的耕地,310万亩是(种植粮食的)基本农田。“这么多土地是存在的,没有虚假,但真正能用的耕地只有二百五六十万亩,剩下的100万亩占补平衡回来的耕地非常贫瘠。”

李国祥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中国耕地资源中,70%属于中低产田,且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耕地水土流失、次生盐渍化、酸化等问题比较严重,由此导致的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耕地质量,好的土地往往用来城镇化,这对我们粮食安全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在良田被占用之后,我们能不能改造出土地资源跟水资源相匹配的良田来?现在看来,耕地与水资源不匹配的矛盾很难解决。”李国祥说,土地和水资源的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国农业产量增长最主要的因素,“北方地区有大量的耕地,却缺乏水资源。例如新疆,我们现在把新疆当做后备耕地,解决水的问题却很难。”现在看来,这个“后备”仍然是一个相当遥远的事情。李国祥最后还是把希望放在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上。“当前中国城镇化的方式仍然粗放,未来怎么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尽量地少占耕地,这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徐小青指出,“关键还是决心问题,如果下决心一定要保住(18亿亩红线),还是能保得住的。”

此外,专家提醒,在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必须正视中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现实,支持粮食生产的水土资源面临着过度消耗的问题,水、肥利用率低,土壤有机质下降、污染加剧。“粮食线性增产并不是粮食安全的唯一内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从现在开始,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线性增产的外部要素,重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可持续性、安全供给。部分农业专家认为,要处理好粮食生产与生态资源的关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使农业资源得到恢复和保护,稳定粮食产能,避免粮食产量大起大落。

云南金融业支持粮食生产

农发行云南省分行维护粮食安全

近年来,农发行云南省分行结合省情、行情,提出了“一巩固、三突出、一择优”的业务发展思路,即“巩固粮油收调储传统业务,突出水利建设、突出新农村建设、突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择优支持涉农特色产业”,将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特别是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据悉,2013年上半年,该行累计发放支农贷款115.5亿元,同比增幅7.6%。6月末,贷款余额616.9亿元,同比增加21亿元,创历史新高。

一是粮油信贷业务稳中有升。多年来,农发行没有因为自身工作不到位出现农民“卖粮难”和“打白条”现象,其中主要得益于该行及时到位的资金供应。据了解,仅2013年上半年,该行已累计发放粮油收调储贷款8.86亿元,支持企业收购、调控及轮换粮油5.52亿公斤。农发行云南省分行一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油收购和调控政策,把支持粮油收、调、储作为信贷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进一步巩固粮油信贷业务的传统基础地位,大力支持中央、地方粮油储备、国家临时储备及各级政府调控粮油等政策性粮油收购工作,积极做好跨年、夏秋粮油收购资金供应管理。同时,积极配合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及时、足额保证政府冻猪肉储备的信贷资金供应,重点支持国家化肥储备、省级糖肉储备的资金需求,为调控市场、稳定物价,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助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建设、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大力支持党政关切、大中城市周边、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据统计,截至6月末,该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为399.08亿元。今年上半年,该行累计发放贷款36.27亿元,其中新农村建设贷款发放29.39亿元,占比81.03%;水利建设贷款发放5.78亿元,占比15.94%。通过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夯实了基础。

本刊记者在该行了解到,该行下一步在支持粮食生产上还将进一步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优化信贷支农措施:

一是巩固粮油信贷业务,促进云南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该行将始终把支持粮油收储作为全行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粮油收储信贷资金供应和管理不出大的问题,为促进云南粮食安全、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护农民利益和壮大粮食产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农发行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

二是突出水利、新农村及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紧跟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桥头堡建设、城镇上山、滇中经济圈等战略规划的步伐,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落实相关政策,突出支持重点,抓紧营销拓展新项目,切实把握投向,优化贷款结构,突出支农特征,实现关键领域的新突破。

云南农信社大力助农抗灾保生产

云南农信社是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在落实金融“惠农”政策中,自身也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6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2586.2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782.51亿元,比年初净增215.85亿元,涉农贷款增量同比多增28.67亿元,同比增速18.2%,高于同期各类贷款平均增速2.44个百分点,实现了涉农贷款“两个不低于”的增长目标。

针对云南省连年持续干旱的情况,云南省农信社通过采取开辟“绿色通道”、增加信贷规模、加大投放、缓收利息、免收罚息等措施,积极支持抗旱春耕生产。截至2012年12月末,累计发放抗旱及春耕备耕信贷资金166亿元,有效地解决了150万亩农田灌溉、96万人及61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为确保在大旱之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在信贷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云南农信社在全国首创推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专项贷款”这一业务品种,持续加大对水利建设的贷款,落实“兴水强滇”战略部署。3年多来,累计支持了250个“骨干水源工程”(水库)及822条“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较好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办的水利建设融资任务,探索出一条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目前,一批批“骨干水源工程”和“干支渠防渗工程”已相继完工,在防洪、抗旱、供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农村信用社贷款支持下,许多农户保住了收成,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村民称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就是“及时雨”。

农行云南省分行支持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发展

2012年,云南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措施和意见,农行云南省分行以此为契机,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及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通过切实加强银政、银企和城乡联动,在有力促进云南“三农”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服务高原特色农业企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涉农业务总量稳步提升。截至2012年末,农行云南省分行涉农贷款850.48亿元,2012年累计发放572.11亿元,其中法人涉农累计发放477.24亿元,比年初增加81亿元。涉农贷款连续三年增速高于全行,余额在云南分行占比57.53%,在全国农行系统排名第5位。

农业龙头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持续提高。截至2012年末,农行云南省分行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服务覆盖率为58.68%,比上年提高0.96个百分点,省级以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覆盖率为15.75%,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

云南农险保障粮食安全

近年来,云南省持续连年干旱,严重影响了粮食增产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为充分发挥保险风险管理、经济补偿的功能作用,云南省保险业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业务规模稳步增长,目前已成为云南省仅次于车险、企财险的第三大财产险种;二是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从2009年的36.50亿元快速上升至2012年的1264.61亿元。2012年,赔款支出3.13亿元,同比增加55.72%, 31.84万户农户直接受益。

种植业方面,水稻、玉米、油菜、青稞四个险种在2010年底在全省范围内开办;2011年,针对藏区的青稞、牦牛和藏系羊险种在迪庆开办,农险受益面不断扩大。2012年,新增了橡胶和甘蔗两个中央政策性保险产品。中央政策性保险产品已从最初的1个发展到11个。2013年1~6月,全省共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风险保障807.89亿元,同比增长98.48%,全省参保户次达503万,同比增长72.17%,全省种养两业共实现保费收入7.26亿,其中包括水稻、玉米、油菜、青稞、甘蔗、橡胶、坚果在内的种植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5.43亿元,同比增长141.33%。

同时,种植业保险责任在原有责任基础上均扩展了干旱责任,其中水稻和橡胶保险还扩展了病虫害责任。2013年1~6月,种养两业累计赔款支出1.33亿元,同比增长46.15%,近8万户次农户直接受益,累计为受灾、受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提供经济补偿4104万元,同比增长86.42%,在保障了农户利益的同时,也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风险保障。

云南保监局局长华日新介绍,在推动云南省农业保险工作中,云南保监局积极加强与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了工作关系,提高了工作合力。近3年来,云南保监局办理回复了省内人大、政协委员涉及农业保险类工作提案(建议)10余件,与省政府金融办、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等部门多次开展调研、座谈,为农业保险的开展营造了较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2018年度第五届法国INNODESIGN PRIZE国际创新设计大奖颁奖典礼于11月7日在法国梅斯隆重举行。活动得到了法国梅斯市政厅、法国创意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及中国驻斯特拉斯堡总领馆的大力支持。今年大奖注重设计与生态、科技、环保、商业相结合,坚持多元与融合的审核标准下,法国INNODESIGN PRIZE国际创新设计大奖专业评审团共收到各国参赛设计作品1607套,其中中方(含港澳台地区)设计师成果丰硕,获得提名作品162套,在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类等方面获奖作品36套。

华日新表示,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了显著成效。覆盖面积稳步扩大,功能作用充分发挥。2012年,云南省森林保险覆盖面达100%,甘蔗保险覆盖面达81%,藏系羊保险覆盖面达94.9%,牦牛保险覆盖面达94%,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农户受益数从2009年的20余万户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32余万户次,年均增速达15%。目前,农业保险已成为农民灾后恢复生产和灾区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

链接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支持粮食全产业链发展

2011年以来,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一方面通过支持“购、销、调、存、加”,提高粮食生产、流通和加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支持“水、土、肥、种、机”,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

去年,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坚持以政策性收购为主,用政策性收购引导市场性收购,及早谋划、扎实部署。他们尽早完成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及时认定企业收购贷款资格。全省共有528户企业取得该行贷款资格,其中:311户企业取得市场性收购贷款资格,217户企业取得代储备粮直属库收购轮换预备粮源的资格。通过收购贷款资格的认定,具备收购贷款资格企业覆盖了全省各市(地)、县(市),实现了全省县域内无“空白点”。同时强化信息公开、便于农民就近卖粮,各市(地)分行将取得收购贷款资格企业名单向社会进行公告,为解决农民卖粮问题奠定了基础。为了方便农民和农民经纪人资金结算,该行积极推进现代化支付结算手段。到2012年末,开立网银账户528户,完成资金结算477亿元。开户企业安装收单POS机245台,办理个人联名信用卡18029张,要现金给现金,要转账给方便。

针对2012年秋粮收购市场购销不旺、企业观望、农民惜售的情况,积极促进稻谷最低收购价、国家临时存储玉米和大豆收购政策出台,全力保证政策性粮油收购资金需要,通过政策性收购减轻市场性收购压力。在国家出台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后,及时下发通知,明确工作要求。同时积极发挥战略性优质在市场性收购中的作用,以托市收购价格为依托,积极支持市场性收购,较好地解决了秋粮收购资金供应。截至2012年末,累计发放跨年粮食收购贷款230亿元,同比多投放112.9亿元,增幅96.5%;支持企业收购粮油168.8亿斤,同比多收69.9亿斤,增幅70.6%。

2012年,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依托黑龙江农业大省、产粮大省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紧紧抓住全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有利契机,积极支持企业开展订单农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粮油合同收购贷款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贷款客户准入标准、操作流程和风险防控措施。全年累计投放粮油合同收购贷款8.9亿元,同比增加7.13亿元,订单种植面积达350万亩。同时,该行积极满足粮油类企业信贷资金需求。一是满足31户粮食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流动资金需求,为龙头加工企业开展粮食经营和加工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了全面的资金支持。截至去年末,粮食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3.34亿元,其中,龙头加工企业3.16亿元,购销贸易企业0.18亿元。二是支持12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中长期项目建设。截至去年末,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中长期贷款余额2.87亿元,其中,支持9户稻米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能等项目建设;支持1户玉米加工企业开展玉米精深加工、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建设;支持2户油脂加工企业开展生产环节改造项目建设。三是支持4户企业开展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粮食仓储能力和水平。截至去年末,仓储设施建设贷款余额2.03亿元。

同时,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将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发展作为2012年粮油类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的重点,着力营销黑龙江省农、林、牧、渔良种繁育推广工程及列入国家和省级政府推广计划的优良品种、节水灌溉、农业高效种植养殖、农产品储存和加工、农业机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向垦丰种业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投放贷款2.39亿元,支持企业从事农业良种育繁推广一体化发展。向安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投放贷款1300万元,满足企业乳酸链球菌素产业化示范项目后续流动资金需求。向经纬糖醇有限公司投放贷款180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玉米棒提取糖醇技术推广研发。

吉林银行业全程为粮食生产服务

2012年吉林自然灾害频繁,春起严重干旱,但是由于银行业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为粮食生产提供全过程服务,吉林的粮食总产量突破700亿斤,比2011年增加100多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而且为新世纪以来第9个丰收年。

吉林银行业全程为粮食生产服务有三大特点:其一,把货币政策工具用活,以保证粮食生产所需信贷资金足够多。针对春旱,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推动增加涉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一季度信贷规模,同比增加14.5亿元,增幅高达28.7%,给全省备春耕资金供给夯实了基础。同时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杠杆作用,使支农再贷款余额达到8.15亿元,为历年来少见。以此为导向和基础,各涉农金融机构对粮食生产的信贷投入明显超过上年,到2012年9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666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农户贷款556.8亿元,惠及农户390多万户,农户贷款覆盖率达到80%。

其二,把创新的信贷产品推广应用,以满足粮食生产中差异化的资金需求。这其中,属于吉林省原创的粮食直补资金担保贷款不仅继续沿用,更通过放大相应倍数大量大范围地发放。截至9月末,全省粮食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累计发放105亿元,惠及农户80万户。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由于粮食直补资金担保贷款有效地将信贷支持粮食生产范围,由单纯支持农民简单再生产延伸扩大到农户粮食生产各个阶段及环节,极大地便利了农民,也十分受农民欢迎。各涉农金融机构还结合地域特点创新信贷品种。吉林省地域广阔,地区间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各异,有鉴于此,通化地区农村信用社开发了“金满仓”仓单质押贷款,吉林地区农村信用社开办“保石捷”、“农家乐”等特色联保贷款;延边地区农商行、农村信用社以土地经营权质押、林权抵押等贷款方式支持专业化农场;松原地区村镇银行引进德国技术,开展无需担保的农户贷款。

其三,把农村基础设施信贷投入这一“边鼓”敲得更响,以使粮食生产的安全系数进一步提升:一是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人行长春中心支行引导辖内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和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首先满足上年洪涝灾害水毁工程修复、重建的信贷需求,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的资金需求。截至2012年底,已累计办理涉农再贴现11.38亿元;农田水利贷款累计30多亿元,预计可有效改善灌溉面积100多万亩,提高粮食生产能力10亿斤。二是为各级储备粮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加强国家和地方设备体系建设,完善储备制度,增强以丰补歉、以储应变、保证供给的调控能力。在储备体系建设方面,还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为各级储备体系建设特别是仓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贷支持,扩大建仓贷款规模,着力改善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的仓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各级储备粮轮出、轮入、收购等资金需求给予及时、足额供应。对各级政府调控市场所收购、调入的粮食,只要落实了差价和费用补贴,都积极发放调控贷款予以支持。

上海出台措施支持粮食生产

2008年6月19日,为进一步加强信贷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上海市金融办会同上海市农委、上海市财政局研究下发了《关于本市进一步加强信贷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了五条措施。首先,建立支农贷款担保专项资金。2008年财政安排5000万元作为支农贷款担保专项资金。二是银保联合,创新贷款信用保证保险新品种。主要是由上海安信农保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信用保证保险,上海市农商行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贷款。三是完善中投保担保贷款的审批流程。中投保担保贷款审批流程缩短到8个工作日。四是对守信农民专业合作社试行发放信用贷款。由上海市农委和农商行共同研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农商行对守信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申请发放信用贷款。五是进一步扩大信贷服务范围,创新金融服务品种。

猜你喜欢

耕地粮食贷款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保护耕地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我的粮食梦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