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2013-11-08孟繁荣

中学语文 2013年30期
关键词:刘和珍悼念语句

孟繁荣

【教材地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仅设有两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二的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本课是高中阶段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本文的学习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可使学生初步了解鉴赏结构复杂的散文的方法,摸索散文鉴赏的规律。因此,讲好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国民觉醒的呐喊。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阅读和写作复杂散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一些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但他们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像《纪念刘和珍君》这样“割裂”的文章形式;高中阶段,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还是他们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所以说,《纪念刘和珍君》这样的文章既是散文鉴赏的极好范本,更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极好教材。而这篇课文写作背景离学生太远,90后学生难有真切感受;而鲁迅的语言简练但思想深刻、结构复杂有时又曲折达意。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熟记字音字形。学习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思想感情及发展脉络。

2.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策略】

这是一篇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无论是语句含义、思想深度还是文章结构,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本着局部——整体——局部的原则,从两个方面入手:

1.整体感知。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章叙议与抒情结合的手法。

2.局部研读。品味关键语句,领会作者深邃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宜于采用诵读感悟、情境教学、圈点批注、自主探究与交流讨论等方法来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等基础知识,释题导入,并初步整理全文思路。从略。

第二课时

这一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第三节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第四、五节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检查学案:作者笔下刘和珍是怎样的人?找出原文语句并概括。

探究交流:引人怀念、令人尊敬、值得学习的爱国青年。

讨论明确(指名板书,可不按顺序):

毅然:艰难的生活中预定莽原——追求真理,坚定不移

反抗:女师大风潮中反抗校长——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微笑: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亲切,坚毅乐观

黯然: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深谋远虑,有责任感

欣然: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为国为民,自觉参加

勇敢:组织请愿,府门喋血——思想进步,勇于抗争

拓展延伸——梳理文章第二部分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探究思考①:鲁迅以先生的身份为学生写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文中对刘和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悼念!正直勇敢清醒的爱国青年永远活在我们身边。

探究思考②:文章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文中不止写了刘和珍,还写了与她并肩作战的杨、张二君以及其他人。作者怀念之外,还有怎样的情感抒发?

讨论明确:崇敬!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令人肃然起敬!

探究思考③:刘和珍这样“始终微笑”的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牺牲了,张静淑君生命垂危躺在医院,作者及我们的内心会怎样?

讨论明确:悲恸!优秀正直的学生领袖无辜被害令人悲痛!

探究思考④:这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样的爱国青年被残酷地虐杀,悲痛之外,作者及我们心中还有怎样的情感迸发?

讨论明确:愤怒!爱国青年却被政府无端虐杀,用枪弹、棍棒,这样反动的政府必须推翻。

探究思考⑤:对于刘和珍之死,作者除了悲痛和对反动政府的谴责和强烈的愤怒的情感外,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鄙视!反动文人的阴险的论调,无耻的毒辣的“污蔑”,作者“愤怒”!

思考探究:作者情感及目的

总结引申:通览全文1-5节,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满含深情地表达了对刘和珍和她的战友们的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也表达了因刘和珍之死而带来的极大的悲痛以及对反动政府和御用文人的极大的愤怒和控诉,“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然而作为一个清醒的思想家,鲁迅对这次事件的思考却并未停止。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更为深远的意义?文章第三部分便是对这次事件的深层思索。作者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以此来鼓励生者、声援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第三课时

探究思考①: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

讨论明确:作者用“木材”和“煤”作比喻表明自己不赞成徒手请愿,因为这样做代价大而作用小。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运用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血不能白流也没有白流,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

探究思考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用意

讨论明确: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激励人们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探究思考③:第七节有几层含义?

讨论明确:1.再次抨击当局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

2.热情讴歌烈士临难从容、勇毅没有消亡,高度赞扬她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3.指出三一八惨案中烈士死难的意义对于将来的影响在于证明中国女子没有压抑致死;让庸人看到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前行。

检查学案:作者对不同人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感?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表现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

人物类别 表现 作者态度 写作和感情 目的猛士 直面正视 尊敬热爱 讴歌爱国者: 从容前行 悼念苟活者 记念希望 悲痛悼念 激励(“我”)奉献尊敬反动派:(当局者、 凶残污蔑 愤怒控诉 揭露流言家、有恶意的 下劣 严厉抨击 批判闲人)麻木的民众(庸人、 淡漠 哀伤痛心麻木 唤醒无恶意的闲人)呼唤爆发

延伸总结: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取情感关键词

第一部分:沉痛悼念交积悲愤控诉。

第二部分:深情缅怀交积无情揭露。

第三部分:深沉思索交织坚定信念。

三个关键词语——

悲痛:悼念死难烈士 追忆交往过程

思考意义教训

愤怒:揭露反动当局 痛斥无耻文人

批判麻木庸人

敬仰:肯定爱国行为 赞扬高尚品德

讴歌牺牲精神

(三)检查学案:重要语句的理解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思路点拨:1.词语的含义有固定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和临时义(或叫语境义),“揣摩词语的含义”主要是要答出语境义。“词语的作用”指对于表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物、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提示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2.理解句子含义,还原语境,包括将修辞还原(比喻句、借代、反语等),答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四)课堂练习

1.根据你的认识,给刘和珍写颁奖词

2.根据你的理解,为刘和珍君写一幅挽联

3.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你的认识,写一篇“后记“或感悟。

猜你喜欢

刘和珍悼念语句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沉痛悼念张庆林教授
沉痛悼念何鲁丽同志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重点:语句衔接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
沉痛悼念黄荣波同志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