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层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
2013-11-06段海斌
段海斌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54)
0 引言
近年来,高层建筑在各大城市已屡见不鲜。然而由于设计单位在设计前对地基情况了解不够,以及设计人员技术水平、经验的差异等因素,使得建筑物施工后出现各种工程问题,如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倾斜问题。
文章通过对某高层建筑不均匀沉降原因的分析,为地基基础设计者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1 工程概况
某高层住宅楼地上33层,建筑高度96.2 m,剪力墙结构,梁板式筏形基础,基坑开挖深度约7.0m,设计基底压力550 kPa。筏板基础下部为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桩径350,桩长13 m~15 m,等边三角形布桩,桩间距1 600 mm,桩排距1 385 mm。桩端持力层位于⑤层,⑦层粉质粘土及⑥层中粗砂层。
建筑物北临3层会所,南侧东段为2层商业,南侧西段及西侧均为2层地下车库,东侧为规划道路。会所及地下车库均采用梁板式筏形基础,天然地基。北侧3层会所与主楼基础断开并相隔约1.8 m,主楼与地下车库之间设置沉降后浇带,后浇带宽度0.8 m。 ±0.0 标高390.80m,室外地面标高390.00m,主楼基础底面标高382.90 m,会所、商业及地下车库基础底面标高383.30 m。主楼筏板厚度800mm,梁高1 200 mm,梁宽600 mm;会所、商业及地下车库筏板厚500 mm,梁高700 mm。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建筑物平面分布图见图1。
图1 建筑物平面图
该楼于2011年5月建成封顶,2011年11月施工单位安装电梯时,发现主楼向北侧倾斜。2011年12月20日倾斜测量结果表明该楼主体倾斜率最大为2.33‰,平均主体倾斜率为2.21‰,接近规范规定的2.5‰要求。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场地地貌单元属浐河一级阶地,室外地坪高程介于389.20 m~389.35 m,地下室底面标高为 384.4 m。
2.2 地层
①-1房芯回填土:上部15 cm为地下室混凝土板,下部以粘性土为主,中密,层厚0.70 m。②混凝土筏板基础:层厚1.0 m,下部约0.2 m为砂石褥垫层。③粉质粘土:含有机质,偶含砂卵砾石,可塑,分布于北侧筏板下部,层厚1.20 m~1.70 m。④卵石:主要为变质岩,粒径为20 mm~80 mm,空隙间充填约40%粗砾砂,稍密 ~ 中密,层厚1.90 m ~5.40 m。④-1粗砾砂:稍密,层厚1.70 m~2.00 m。⑤粉质粘土:可塑 ~硬塑,层厚6.90 m ~13.00 m。⑥中粗砂:稍密 ~中密,层厚0.60 m ~3.70 m。⑦粉质粘土:硬塑,层厚0.50 m ~5.00 m。⑧中粗砂:中密,层厚 0.80 m ~3.90 m。⑧-1圆砾:主要为变质岩,粒径为2 mm~15 mm,空隙间充填约40%粗砾砂,中密~密实,层厚1.60 m。⑨粉质粘土:可塑~硬塑,层厚12.50 m ~18.10 m。⑨-1粗砂:中密 ~ 密实,层厚1.70 m。⑩中粗砂:密实,层厚1.60 m ~5.40 m。⑪粉质粘土:硬塑,层厚5.30 m ~9.20 m。
2.3 地下水
地下水稳定水位深度在室外地坪以下约8.0 m,属潜水类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2.0 m。
3 复合地基强度及沉降计算
3.1 下卧层强度验算
根据场地地层条件及建筑物地基处理情况,该楼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桩端下卧层为⑤层,⑦层粉质粘土及⑥层中粗砂,属不均匀地基,强度验算简图见图2。
图2 复合地基下卧层验算简图
1)下卧层为⑤层及⑦层粉质粘土。
根据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式5.2.7-3:
(式中符号意义详见规范)。
计算下卧层为⑤层及⑦层粉质粘土时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
其中,l=38 m;b=24 m;Pk=550 kPa;z=15 m;φ =24°;Pc=19 ×7=133 kPa。计算得 Pz=340.4 kPa。
根据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式5.2.4:fa=fak+ηdγm(d-0.5)(式中符号意义详见规范)。
计算下卧层为⑤层及⑦层粉质粘土时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其中,fak=180 kPa;ηd=1.6;d=7+15-6=16.0 m(考虑地下室开挖卸载);dw=8.0 m;γm=[8×19+(7+15-8)×(19-10)]/22=12.6 kN/m3。计算得 fa=492.5 kPa。
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
则 Pz+Pcz=340.4+278.0=618.4 kPa > fa=492.5 kPa。
所以,当复合地基桩端位于⑤层及⑦层粉质粘土中时,下卧层强度不满足规范要求。
2)下卧层为⑥层中粗砂。
fak=220 kPa,ηd=3.0,d=16.0 m(考虑地下室开挖卸载),dw=8.0 m,γm=12.6 kN/m3。计算可得 fa=805.9 kPa。则 Pz+Pcz=618.4 kPa < fa=805.9 kPa。
所以,当复合地基桩端位于⑥层中粗砂中时,下卧层强度满足规范要求。
3.2 沉降变形计算
沉降变形计算主要在于复合土层压缩模量Esp的确定,用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确定。
1)根据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式9.2.8-1确定:
其中,ζ=fspk/fak(式中符号意义详见规范)。
计算第③层粉质粘土、④层圆砾及⑤层粉质粘土的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分别为 Esp③=11.5 MPa,Esp④=57.1 MPa,Esp⑤=14.6MPa。
2)采用经验公式确定:
其中,Es为天然地基的压缩模量,MPa;Ep为桩体压缩模量,MPa,取桩体抗压强度的100倍;m为面积置换率。
计算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为Esp≈2 700 MPa。
本工程素混凝土桩桩身强度为C25,其压缩模量(2.8×104MPa)非常高,而桩间土的模量很小,两种材料并联受力,起主要作用的应是素混凝土桩,因此复合地基压缩模量采用Esp=2 700.0 MPa进行评价,比较符合实际。
表1 材料基本参数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计算地基变形时,按地基土应力、应变分析的要求,各种材料计算参数值如表1所示。
模拟建筑物的实际工况,考虑基坑开挖、建筑加载及相邻建筑影响等因素,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进行计算,见图3,图4。
图3 基础沉降量等值线图(Uy max=308.60mm)
图4 A—A′剖面y方向应力分布等值线图
据图3可知:地基最大沉降量 308.6mm,最小沉降量237.1mm,平均沉降量为 272.9 mm,沉降量大于规范规定的200 mm要求,整体倾斜为0.297 9%,倾斜也大于规范规定的0.25%的要求。
据图4,图5可知,建筑物北侧素混凝土桩桩端部位发生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最大剪应力达242.89 kPa,远大于下卧层的抗剪强度,必然会在该部位发生剪切破坏。
图5 A—A′剖面yz平面剪应力分布等值线图
4 结语
根据上述理论计算分析可知,该建筑采用桩长为13 m~15 m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进行地基处理,其地基下卧层承载力及变形均不能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且北侧筏板基础下部存在相对软弱土层(可塑状灰黑色粉质粘土),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桩端地基持力层不均匀,因此建筑物在建成封顶后产生不均匀沉降也就在情理之中,必须对其采用相应的地基加固处理方案。
[1]JB 5007-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3]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M].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常士骠,张苏民.工程地质手册[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