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宜精雕 飘然俊逸——中国传统的建筑造型
2013-11-01
无论谁在园林中看到了具有“飞檐翘角”、“梁枋斗拱”、“木柱花格”等特征的建筑,心里都会有一个很确定的答案:哦,那是中国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小巧空灵、亲和宜人、精致优雅、飘然俊逸的造型特点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亭者,停也。”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之一,兼具观景和点景作用。亭子体量较小,造型灵活多变。屋顶以攒尖形式为主,也有歇山、卷棚等样式;平面形状有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圆形、扇形等;立面上有单檐、重檐之分。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开网亭”是三角亭,位于九曲桥的拐角处,造型极为精致轻巧,既丰富了曲桥的立面景观,又是观赏湖光山色的绝佳地点。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为四角攒尖顶式,飞檐翘角,三面环水,背靠长廊。在月到风来时,来到此亭,临风赏月,实为一番美事。
“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廊在园林中起着引导游览路线、分隔空间、组景和丰富景观的作用,以“回环九曲”为美,以“幽远绵长”为妙。廊的造型也很丰富。从横剖面来看,廊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和双层廊等;从与环境、地形结合的角度来看,廊有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桥廊等。
北京颐和园长廊属双面空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长廊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游走于长廊之中,南可赏开阔明静的湖水,北可观林木苍翠的山景,中可品梁枋之上的彩画。同时,长廊中间点缀4座重檐八角攒尖顶的亭子,丰富了立面效果。苏州拙政园曲廊为单面空廊,一侧临水,一侧为墙,墙上开漏窗。水面平静清幽,漏窗将墙外绿意引入廊内。墙外林木苍天,枝条开展,夏可生凉意,冬则显苍劲。
厅堂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是园主日常会客、议事、行礼的主要场所。“厅,所以听事也。”“古者之堂,自半已前,虚之为堂。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由此可见,厅和堂并无严格区别,两者往往连称。厅堂常处于园林中最重要的位置,体量高显,具有良好的观景条件。
扬州个园的桂花厅,亦称“宜雨轩”,坐北朝南,四面虚窗,宽敞明亮。厅前遍植桂花,厅北与清漪亭隔湖相望,厅西北为苍翠如滴的夏山,东北为明净如妆的秋山,四面皆有良好的景致。南京瞻园的静妙堂,室内由隔扇划为南北两厅,厅北设宽敞平台,隔水与北假山相望,厅南建月台与美人靠,可观池中游鱼与南假山景色,可谓“妙境静观殊有味,良游重继又何年。”
楼和阁是园林中的高层建筑物,体量较大,造型丰富,是重要的点景建筑,在形制上二者不易区分,一般以“楼阁”并称。
中国古代著名楼阁众多,是受文人雅士青睐的场所。湖北武昌的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因唐崔颢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而名声大振。宋画《黄鹤楼图》再现了宋朝时该楼的面貌。陆游也曾在《入蜀记》一文中赞誉其为“天下奇景”。湖南岳阳楼,濒临洞庭湖,相传始建于唐朝。李白有诗云:“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杜甫亦曾登临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更使岳阳楼名扬天下。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始建于唐朝,因“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一篇骈文——《滕王阁序》而名贯古今,誉满天下,更有“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美誉(其余两者为黄鹤楼和岳阳楼)。苏州沧浪亭的看山楼,高3层,底层为黄石堆叠的“印心石屋”,上两层为木结构,翼角髙翘,轻巧灵动。“看山”取自宋代苏拭诗“树暗草深入静处,卷帘攲枕卧看山”和元代虞集诗“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道出该楼良好的观景视域和点景作用。
馆与轩。《园冶》有云:“散寄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今书房亦称‘馆,客舍为‘假馆”。寄居的临时居所、书房、旅舍都称“馆”。轩与古代车舆的“轩”类似,取其轩昂欲飞之意。可见,馆和轩在园林中也无固定的形式。馆、轩也属于堂类型,但尺度较小,处于次要地位。
在江南园林中,馆一般建于清幽、雅静的环境中。如苏州沧浪亭的翠玲珑小馆,取自北宋苏舜钦诗:“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建筑分为一横、一竖、一横三段,曲折布置,别具一格。建筑周围遍植翠竹,风乍起,万竿摇曳,苍翠欲滴,日光穿竹,洒下玲珑清影。在皇家园林中,馆常作为某一建筑群的统称,如北京颐和园的听鹂馆,原为慈禧太后欣赏戏曲和音乐的地方。该馆坐落在万寿山南麓,前隔长廊可望昆明湖,四周翠竹掩映,景色宜人。在园林中,轩一般指地处髙旷、环境幽雅的建筑物。如苏州留园的闻木樨香轩,处于中部景区的制高点,背廊面水,每逢仲秋,桂花馥香沁人心脾。
“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榭是借助景观意境建造而成的,常置于水边或隐于花间,形制亦随景致而变。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榭”一般临水而建,故亦称“水榭”。它一半伸入水面,一半架于岸上,四面开敞或设有窗扇。
芙蓉榭是苏州拙政园东部的一座临水建筑,因池中植荷而得名。榭向水面敞开,东面为落地罩门,南北两面为窗格,古朴典雅,颇具书香之气。周围林木掩映,环境幽雅。若在夏月当空之际,亲临水榭,朗朗皓月、清清荷影、阵阵荷香定能让人如痴如醉,物我两忘。
舫为园林中依水面而建的船形建筑,亦称“不系舟”。舫一般分为前舱、中舱和后舱3部分,前舱形如水榭,向水面敞开;中舱最矮,两面开窗,以供观景;后舱最高,一般为两层,上虚下实,二层可开窗远眺。舫不仅造型轻盈舒展,而且意蕴深远。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李白曾撰诗:“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封建士大夫阶层,在仕途不如意时,总会感慨自身如海中扁舟,飘摇不定。园中建舫多为园主寄情于舟,一来抒发人生的不如意,二来希望自己一帆风顺,平安如意。
香洲是苏州拙政园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典型的“舫”式建筑。香洲取自屈原笔下的“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寄予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情志。水面植以荷花,夏季荷香四溢,以荷花代香草,亦颇为贴切。北京颐和园石舫,名曰“清宴舫”,带有西洋建筑风格。“清宴”即“海清河晏”,寓意“江山稳固,天下太平”。
塔也是园林中常见的建筑,特别是在寺庙园林中。东汉时期,塔随佛教传入我国。相传释迦牟尼圆寂后,八国国王和他的弟子将他的遗体火化,烧出色泽晶莹、质坚如珠的骨牙,称为“舍利”,被分散保存在修建的“窣堵坡”(梵文Stupa的音译)即坟墓里。这种外来文化很快被融合、吸收,与我国楼、阁、亭、台等建筑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塔。
白马寺塔是我国第一座塔。东汉时,有两个天竺僧人,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来到洛阳,后来在此建塔,以白马命名。可惜的是,在建成几十年后,毁于雷火。现存塔称为齐云塔,是金代建筑的遗存之一。中国现有塔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西湖的雷峰塔。《白蛇传》的故事家喻户晓,白娘子为追求爱情的自由,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古往今来,有多少善男信女登临雷峰塔,感受和体验那凄美的爱情传说。
桥是沟通水两岸的建筑,造型多样,有似虹如带的拱桥,有曲折有致的平桥,有桥上建亭而成的亭桥、筑廊而成的廊桥,还有活泼有趣的汀步。不论何种形式,造园家都将之与山水融为一体,其精妙的景致受到许多文人的描绘赞誉或寄情抒怀,如唐朝王勃诗句:“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上官仪诗句:“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等等。
桥不仅造型美,而且承载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故事。在杭州西湖断桥上,白娘子和许仙以雨伞为媒介,在—借一还中,引发了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于同窗三载临别之际,在西湖长桥上十八相送;两千多年前,西楚霸王项羽在经过江苏沭阳的霸王桥时,在桥的中间停下了脚步,眼睛定格在水中船上身姿婀娜、貌若天仙的采菱姑娘——虞姬身上。虞姬也认出项羽就是自己仰慕已久的举鼎英雄。不知是天公作美,还是虞姬有意,船身突然摇晃,瞬间倾覆。当虞姬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躺在霸王怀中。这3个爱情故事最终都以悲剧结束,但它们赋予了桥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意境涵蕴。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类型多样,造型各异,姿态优美,并与环境融为一体,既是良好的观景场所,又起着点景作用,并承载着古往今来许许多多让人不时想起、心中会泛起涟漪的美丽故事。
(摘自中国经济出版社《园林文化》 作者: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