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面国旗:大清国的黄龙旗
2013-11-01
现代阅读 2013年11期
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国诞生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面国旗——大清国黄龙旗。
19世纪,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清政府不得不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设计一面“国旗”。
1862年2月,清政府决定向英国购买兵船,交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具体操办。李泰国向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订购了8艘舰船,组成“英中联合海军舰队”。为了使这个舰队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船只,李泰国和阿思本设计了一面旗代表大清国——长方形,绿地,黄色对角线交叉,中心嵌黄龙图案。
与此同时,清廷的总理衙门也向慈禧提交了很多备选方案,其中一面与李泰国设计的相仿。慈禧认准了“龙”是君主的化身,金黄色是皇家独享的颜色,既然“朕即国家”,那么用黄龙来代表大清,顺理成章。于是,1862年10月17日,经清廷批准,三角形的黄龙旗, 成为中国官船的旗号。
1868年春天,清政府派出的第一个外交使团打着黄龙旗走向西方。从此,作为古老中国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龙,开始引起西方人的广泛注意。
1881年,洋务大臣李鸿章奏请把三角旗改为纵高3尺、横长4尺的长方形旗帜。
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批准了《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大清国国旗为长方形的黄龙旗。自此,清政府的国旗最终确定。
(摘自百花文艺出版社《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 作者: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