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马岛争端为何再掀波澜
2013-11-01
马岛之争的前世今生
英国、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之争由来已久。阿根廷政府历来认为马岛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戈梅斯首先发现。而英国学者则认为英国航海家戴维斯1592年最先发现。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发现东西两岛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并由此命名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18世纪初,大批法国人先后来到该岛,称为马洛伊内群岛,后转化为西班牙语的马尔维纳斯群岛。18世纪中叶,法、英先后在两个主岛上建立居民点并有少量驻军。1766年,西班牙以25万英镑的价格从法国手里买下东岛,1770年,西班牙又出兵占领了英国人占领的西岛。1816年,阿根廷宣布独立,宣称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英国以最早发现为由称马岛属于英国,于1832年派兵占领西岛,次年又占领了东岛。1833年武装占领马岛,阿根廷驻岛总督被迫撤出。1892年福克兰岛成为英国正式殖民地。阿根廷一贯反对英国占领该群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转移到联合国。1964年,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就马岛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辩论。196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邀请英、阿举行会谈以寻求一个和平解决纷争的办法。1966年,阿、英就马岛归属问題开始谈判。1981年两国谈判破裂。1982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占领马岛,英国宣布与阿断交并派出特遣舰队,马岛战争爆发。6月14日,英军攻占马岛首府,驻岛阿军宣布投降。
马岛战争后,马岛开始使用自己的宪法、货币、旗帜和国徽,以体现岛民自治。英国拒绝讨论马岛主权问题。1986年,英宣布马岛周围150海里为渔业保护区,并于1993年将保护区扩大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强烈抗议。1994年,阿根廷将对马岛的主权要求写入新宪法中。2001年,阿政府重申对马岛享有主权,呼吁国际社会敦促英与阿重开马岛主权谈判,表示愿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争端,并将依据国际法尊重岛民的利益和生活方式。英政府则重申马岛主权不容谈判,岛上居民享有自决权的原则立场。
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自1983年起,在英国不参加的情况下,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会议每年均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关于马岛主权的决议,敦促英国政府同阿根廷政府进行谈判。1997年,第七届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发表声明,呼吁阿、英依照尊重领土完整原则尽早就马岛主权重开谈判。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表示,将尽一切努力促成阿、英谈判,以尽快结束马岛殖民地状态。2001年6月,美洲国家组织再次敦促英、阿两国就马岛主权问题尽早重开谈判。
马岛现有常住人口约2000人,马岛居民几乎全是英国移民的后裔,讲英语,多信基督教,大部分住在东岛。目前英国在马岛派有驻军约1700人。
资源之争重燃主权之争
20世纪80年代,英国在马岛附近海域首先发现了大量的油气资源。根据英国地理协会的评估,马岛附近海域仅石油储量就高达600亿桶,相当于英国北海油田的石油总储量。此外,马岛海域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其次,由于马岛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马岛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曾以这里为海军基地,成功地袭击在附近海域过往的德国舰艇。马岛距南极大陆较近,在极地争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到南极进行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前沿基地和理想的物资中转站,也是将来开发南极大陆的重要出发地。
因此,近年来,英、阿两国对马岛主权的争议愈演愈烈。2010年2月,英国政府批准本国石油公司开赴马岛周边海域进行勘探和试采,阿方随即采取了封岛行动,派军舰封锁了马岛海路。英国政府也不甘示弱,立即派出驱逐舰“约克号”为主的舰队“捍卫主权”,当时两国军事冲突一触即发。2011年12月初,阿根廷再次发起封锁马岛的海上行动,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升级。
此外,阿根廷政府还展开外交攻势,联合区域盟国同声讨伐英国。阿根廷的封锁行动得到本地区其他国家的支持。2011年12月20日,在乌拉圭举行的南方共同市场首脑会议上,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宣布将集体禁止悬挂马岛旗帜的船只在四国港口停靠,还发表声明称,“坚决支持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一切合法权益”。
针对阿根廷的举动,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英国皇家海军“约克号”驱逐舰赶赴马岛海域,与另外3艘舰只会合。除派遗舰队外,英国还在马岛集结了1000名军人和4架战机。双方的调兵举动,令本已趋于平静的马岛海域再起波澜。英国政府坚持海外属地居民自决原则,在未获福克兰群岛居民同意之前,不会就主权问题和阿根廷做任何谈判。
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外交大臣黑格多次在不同场合重申,英国不会放弃马岛。2012年2月英国政府派威廉王子到马岛服役6周,一方面宣示英国对马岛的“主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定马岛当地人心。与此同时,英国还加强了在南大西洋的军事力量。英国政府计划派遗攻击型核潜艇进驻马岛。
面对英国政府的强硬措施,阿根廷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应对措施。2012年3月,阿政府宣布将通过外交和法律途径对在马岛海域勘探和开采石油的英国公司采取惩罚措施,要求其立即停止掠夺阿根廷的油气资源。4月10日,迫于各方压力,英国石油公司宣布将不参加在马岛海域的石油活动。阿根廷议会还发表了《马岛文件》,重申对该岛主权,并于2012年8月宣布与委内瑞拉石油公司联合开采马岛海域的油气资源。
2012年6月12日,马岛地方政府突然宣布,将在2013年就其政治地位举行一场全民公决,以此结束英阿之间激烈的主权之争。马岛立法委员会主席加文·肖特表示,相信马岛居民肯定愿意继续留在英国。英国政界和媒体大多看好这场公投。阿根廷防长则抨击英国坚持“傲慢和自大的”立场,以便继续占领马岛。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14日亲赴纽约参加联合国特别政治和非殖民化委员会大会,重申马岛主权主张。但英国称,阿根廷的言行“于事无补”,英国将以“确凿证据”促使联合国明确支持英方立场。此举显然激怒了阿根廷。阿外交部发表公报强调,阿根廷对马岛拥有不容置疑的主权。
马岛争端的前景
近两年来,虽然现在阿根廷和英国围绕马岛主权的争端再次升级,双方针锋相对,“争斗不断、互不相让”,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两国再次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因为英阿两国都没有足够的“资本”来进行军亊对抗。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英国经济增长乏力,预计2012年英国经济增幅仅为0.9%,同时,失业率也居高不下,人心不稳。而对于阿根廷来说,虽然其经济在缓慢复苏,但是过高的通货膨胀也十分令人头痛,根本就打不起一场耗费巨大国力的战争。
其次,尽管英、阿在马岛问题上都表现得“立场强硬”,但双方都预留了对话的余地。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和阿根廷外长齐墨尔曼都在强调,要“给和平一个机会”,并反复表示,阿根廷将依据国际法,通过和平谈判和外交手段来收回马岛主权,不会再诉诸武力。未来,阿政府将会在马岛问题上展开更多的“外交战”、“经济战”和“法律战”。而英国方面则不断宣称,自己只是“在保护岛上居民利益”,否认阿根廷对其“将南大西洋军事化”的指责,还表示自己在南大西洋区域将一直保持“防卫”立场。
英、阿两国都不希望在马岛开战,但面对马岛储藏的大量石油资源,为了得到这个资源,双方又不得不表现出强硬态度来维护本国利益。特别是阿根廷,对于近在咫尺的马岛,却无法对其行使主权,而被远在万里的英国占领着,阿政府想通过这种强硬方式贏得世界各国的支持,特别是拉美国家的支持,打压英国对马岛的殖民统治,从而实现自己在马岛利益的最大化。但从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阿根廷在短期内从英国手中收回马岛主权将非常困难。在经历了英国多年殖民统治后,大部分马岛居民对阿根廷认同感很低。这是阿根廷收回该岛的最大障碍。
(摘自新华出版社《2012年的世界:回顾与展望》 编著: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