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与测量研究

2013-11-01张淑华

关键词:营销员效度信度

张淑华,金 玲

(1.沈阳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沈阳 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 粮食学院,沈阳 110034)

1 问题的提出

隐性知识分享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行动是其分享隐性知识的介质,因此研究隐性知识分享行为成为研究隐性知识分享的核心变量(Hendriks,1999;夏敏,2010)[1-2]。

目前学术界大多都是对知识分享行为进行研究,没有专门研究隐性知识的分享行为。在对知识分享行为进行研究时,对于知识分享行为的解释没有一致的认识。Disterer(2001)指出,知识管理更像提供了一种工作环境,在该环境中员工许多工作行为均可成为知识分享的表现形式。Commings(2004)定义知识分享行为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下有选择的人际互动过程,组织成员不仅选择分享对象,也会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知识与其分享。Helmastadter(2003)认为,以企业为背景的员工间的知识分享行为可以概括为:员工自愿向所在组织、团队或者企业内其他个人提供与自身工作经历相关的知识、经验或技能的行为[3]。杨玉浩等(2008)认为知识分享行为是指个体或组织将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内隐和外显知识),通过恰当方式有选择地传递给其他个体或组织,并且能够使这些知识以原有或新的形式再现的过程[4]。

有关知识分享行为结构的研究说法不一,Chiu、King和JrMarks将知识分享行为的维度分为分享数量和分享质量[5-6]。Hooff和Ridder则将分享行为分为知识奉献和知识获取2个维度[7]。杨玉浩等(2008)将分享行为的结构分为知识质量、协同精神、躬行表现3个维度。上述研究或从知识(如经验)分享结果角度,或从知识分享活动角度建构知识分享行为结构。

目前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只是提出了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具体表现,如:学习历史、分享经历、实践社群、头脑风暴会议、隐喻、模拟和模型、讲故事、面对面沟通等隐性知识分享行为(曾萍,蓝海林,谢洪明,2006;陈桂川,2006)[8-9]。针对无法编码的隐性知识,企业内可以透过企业内部杂志、老人带新人制度、定期举办的经验座谈会议等方式传播一些隐性知识(李朝晖,2007)[10],并没有对其定义和结构进行归纳与提炼。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笔者以企业营销员为研究对象,将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界定为企业营销员将自身拥有的隐性知识直接地有选择地传递给其他企业营销员的方式。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

2.1.1 BEI访谈的被试

主要抽取沈阳、北京、上海6家公司的10名企业营销员。

2.1.2 预测的被试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企业营销员235名,回收问卷214份,其中有效问卷171份。

2.1.3 正式施测的被试

随机抽取沈阳市各行业企业营销员230名作为被试进行验证性性因素分析,回收有效问卷221份。

2.1.4 用于重测信度分析的样本

随机抽取沈阳市各行业企业营销员72名作为被试,发出72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

2.2 研究工具

BEI访谈;采用自编问卷《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问卷》对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考查。

2.3 研究程序

第1步,编制BEI访谈提纲,并访谈10名企业营销员。通过对访谈结果的编码分析,编制了初始问卷。问卷共包括28个项目,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记分;第2步,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删除题总相关未达显著性水平及多重相关的平方小于0.3的项目,同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对剩余项目重新随机编排,形成正式问卷;第3步,正式施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结构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同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等测量学指标进行了检验。

3 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问卷编制

3.1 资料收集和编码

根据《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访谈提纲》,对来自沈阳、北京、上海6家公司的10名企业营销员实施行为事件访谈并录音。本研究小组成员将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给每个录音文本编号,并对录音文本中的关键事件进行独立的内容分析,辨别、区分各个事件中出现的隐性知识分享行为指标,进行正式归类和编码。访谈编码归类情况见表1。编码后,采用归类一致性及编码信度系数来考察文本编码者之间编码结果的一致性,以确立指标信度。归类一致性的值(CA)从0.72到0.93,总的归类一致性为0.84。编码信度系数值(R)从0.84到0.96,总体编码信度系数为0.91。这些结果说明两个编码者的编码一致性较高。

表1 访谈编码归类

3.2 初始问卷的编制

以访谈的编码结果为基础,编制初始问卷,共编制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项目42项。删掉平均分较低的14道题后,形成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初始问卷,共28题。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初始问卷的项目分析

对28道题目的问卷进行项目分析,计算经校正的题总相关和多重相关的平方。对题总相关小于0.3,多重相关的平方小于0.3的T16项目予以删除。

3.3.2 初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正交旋转法对预测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并计算KMO值,考察相关矩阵中的项目能否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如下:KMO=0.918,Bartlett球形检验χ2=2 380.354,n=221,p<0.001,说明可以对本问卷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对27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掉因素负荷值小于0.4的5个项目;在两个以上维度结构中因素负荷值高于0.4且负荷值近似的4个项目;归类不当的5个项目,对最后剩余的13个项目再次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0.872,Bartlett球形检验χ2=861.797,n=221,p<0.001。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3个,累积贡献率为60.572 1%,共同度处于0.46~0.748,无交叉负荷。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因素分析负荷表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确定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结构由3个因素构成。因素1言语启发,即分享者通过适当的说明,传递营销技巧的分享行为。因素2经验介绍,即组织或个人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或业绩突出的员工向营销员做讲座、报告,将营销方面的隐性知识传递出去的分享行为。因素3以身示范,即在工作中,通过一对一的专家(师傅)带新手(徒弟)的方式,由专家(师傅)亲自示范,将营销技巧传递给新手(徒弟)的分享行为。

4 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研究

探索性因素分析缺乏先验理论支持,为了弥补了这一不足,采用交叉实证(Cross-validation)程序,对问卷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文章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见表3,可以看出验证模型得到较好地证实,模型拟合较好。对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进行标准化参数估计,各因素负荷量均超过0.51,项目残差相关较低,结果比较理想。证明了3因素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结构的科学性。

表3 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

5 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测量研究

笔者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等测量学指标进行了多方面的检验。

5.1 信度分析

考察了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n=221)以及重测信度(n=50)。其中,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865,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在0.659与0.785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较为理想。总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51,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676与0.783之间,说明具有较好的分半信度。笔者在考察重测信度时,对长虹公司等5家公司50名营销员进行再次测量,2次测量的间隔时间为15天。结果表明,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01,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810与0.884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结果见表4。

表4 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问卷各维度信度检验表

5.2 效度分析

笔者考察了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在初始问卷编制时,经过专家的评定,科学有效地保证了项目内容的代表性。另外考察了总问卷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37~0.918,各维度之间也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果见表5。

表5 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问卷各维度与总问卷的相关

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共有3个因子,每个因子的题目数都在3项以上,且结构合理、因子含义明确、命名准确。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的结构与数据拟合较好,各项指数理想,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理想。

笔者用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各维度及总分对销售量的回归分析结果作为效标效度的指标。结果表明,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能够反映其销售量的变化,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结果见表6。

表6 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各维度对销售量的回归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量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有效测量工具。

6 讨 论

文章提出了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操作性定义,即企业营销员将自身拥有的隐性知识直接地有选择地介绍给其他企业营销员的传递方式。该定义的特征为:1)主体的范畴。包括高层、中层和一线的企业营销员。2)有选择性。指主体选择对象进行分享,选择不同的传递方式进行分享。3)分享单向性。这里研究的分享行为,仅研究主体传递隐性知识的方式,而没研究隐性知识接收方的接受方式。这是因为传递者与接收者相比,传递者的施动性强,分享行为更明显,研究传递者,可以使分享行为结构更加清晰。4)直接性。隐性知识分享方式是单纯地通过人对人的面对面传递方式,而不是通过书籍、网络软件等其他途径进行分享。

本研究提出的3因素结构与Ambrosini、Bowman认为个体隐性知识存在3种不同的隐性水平的理论[10]相对应。他们认为,第1个隐性知识水平是难于表达的隐性知识,完全不能用语言表达。但Nonaka等人认为通过学徒式学习等方式可以将其转化[11]。而“以身示范”的分享行为正是师傅带徒弟、以老带新等方式,因此以身示范的分享行为与第1个隐性知识水平的分享途径相对应。隐性知识的第2个水平是洞察力知识。在适当的实践情况下,能够被表征。Ambrosini和Nonaka都认为这种知识能够通过隐喻和类比的方式获取[12]。也就是这类隐性知识可以通过“言语启发”的分享行为进行传递。第3种水平是语义知识。这一水平的隐性知识实际上是被隐性化的或内在化的显性知识。这种知识能出现在专家的讲座中。而专家讲座是常见的"经验介绍"分享行为。因此语义知识往往通过经验介绍这一隐性知识分享行为传递出去。

7 结 论

本文通过对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问卷编制,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由言语启发、经验介绍、以身示范3个因素构成;2)文章编制的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探讨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有效工具。

[1]HENDRIKS P.Why share knowledge?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1999,6(2):91-100.

[2]夏敏.大学知识创造能力评价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唐兴华.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J].企业研究,2001(5):29-30.

[4]杨玉浩,龙君伟.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与测量[J].心理学报,2008,40(3):350-357.

[5]HIU C,HSU M,WANG E.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 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2006,42(3):1872-1888.

[6]KING W,JRMARKS P.Motivating knowledge sharing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J].Int J Manage Sci,2005,36(1):131-146.

[7]HOOFF B V,WEENEN F L.Committed to share:commitment and CMC use as 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4,11(1):13-24.

[8]曾萍,蓝海林,谢洪明.企业知识分享影响因素模型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4):24-26.

[9]陈桂川.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J].管理视野,2006(21):897-898.

[10]李朝晖.浅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7(2):119-120.

[11]AMBROSINI V,BOWMAN C.Tacit knowledge:some suggestions for operationalizations[J].J Manage Stud,2001,38(6):811-829.

[12]NONAKA I A.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13]AMBROSINI V.Tacit and ambiguous resources as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M].UK:Palgrave Macmillan,2003.

猜你喜欢

营销员效度信度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2019年度上海地区寿险公司营销员收入、福利情况调研报告(摘编)
2018年度上海地区寿险公司营销员收入、福利情况调研报告(摘编)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科技成果评价的信度分析及模型优化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新形势下保险公司营销员队伍党组织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