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重音词语凸显的基本方式
2013-11-01章礼霞
章礼霞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一、引言
一般认为,重音有词汇重音和句重音,句重音大致可分为语义重音和节奏重音,其中前者旨在凸显信息单元的重要性,而后者用以增强语句节奏感。语义重音又分为低语境的常规重音和高语境的非常规重音。常规重音主要是指符合重音居后规则的重音,即表征常规焦点或自然焦点的重音;非常规重音包括对比重音、感情重音等,主要用于表征非常规焦点(叶军,2001;王韫佳、初敏、贺琳,2006)。
从重音的凸显性出发,以实证性研究为基础,尝试突破以往研究中关于重音的常规与对比的分类,提出所有重音成分都具有对比性的观点。我们认为,语句重音是说话者对语音线条的一种主观性使用,即通过放大语句中相关词语的音高、音强、音长等因素来凸显话语意图或情感。重音以凸显为目的,而凸显则以对比为前提,即突出之物总是在与其他事物相对比的情况下才显示其突出性。重音词语的对比性存在于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句子成分的组合性对比和微观层面重音词语的聚合性对比。
二、研究语料
选择央视二套《对手》的一期节目作为语料,尝试通过实证分析来阐述重音词语的对比性问题。所选节目时长50分钟,节目语言总量15 000字左右,约分为1 050个小句。节目的主要内容为六位嘉宾在主持人的组织下针对“异地高考可行吗”这个话题展开辩论,属于真实情景下的自然话语。异地高考的支持方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理念,主张以学籍代替户籍,让众多随迁子女可以在就学地进行高考;而反对方则以“高考投机性”为由对支持者的主张加以反驳,认为学籍比户籍更容易被投机者所操纵,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多。
我们利用praat5202语音分析软件,在综合考虑音高、音强、音长及个人听辨等因素的情况下,共提取1 732个重音词语,每个小句平均约1.6个重音。为了相对充分地显示重音的层级性,我们将音高、音强、音长等因素均较为突出而且听感明显的词语以粗体加重音号的方式来表示,而只有一 二个因素突出且听感次强的重音仅加重音号。例如,在“不是在北京没有高考机会,就连上学机会都没有了”这个语句中,“上学”音高、音强及音长均较之句中其他词语或成分突出,听感也特别明显,此时以下加重音号并标写为粗体来显示;而“高考”只是音高、音长较为凸显,音强则不太突出,重音音感也相对弱一些,此时我们只下加重音号的方式来显示。
图1 praat截图示例
三、语料统计及数据分析
1 句子层面重音词语与非重音词语在强度上的对比性
1.1 重音词语与非重音词语在强度对比上的结构性
组合性对比是指句子内重音词语与非重音词语在强度上的对比,有一定的结构性,即一定程度上对应于已知信息—新信息或预设—焦点的语义结构或主语—谓语的语法结构。重音成分与“新信息”、“焦点”或“谓语”部分重合,在声音强度上凸显,表现为结构性的重音居后。这一点可以从语料统计数据中得到基本的支持。
表1 重音的位置与成分
先看句子的三种主要成分主、谓、宾的重音情况。语料中主语及话题重音212个,谓语重音254个,宾语重音122个,兼语重音38个。主语部分重音比例占三者总数的33.87%,谓语部分占66.13%,基本符合汉语语句重音居后的原则。定、状、补三者重音加起来共918个。赵元任(1979)曾提出修饰词是“逻辑谓语”的观点,如果采纳这一看法,那么从句法成分来看,主语部分占13.73%,谓语部分占86.27%,从理论上来说也是支持重音居后规则的。但如果从句首、句中和句末三个位置考察三种基本成分的重音情况,其中也包括句首无主语的谓语、句中前置宾语和句末无宾谓语,则三个位置的重音比例分别为38%、29%,33%,没有表现出绝对的重音居后现象。如果再加上修饰语和句首关联成分的重音现象,则三者比例分别为38.28%,40.24%,21.48%,更减少了句末重音的比例。
总之,从理论上来说,句子中非重读成分和重读成分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的强度对比,不过这种结构规则对于实际话语的重音现象没有很强的应用性和解释力。
1.2 在强度上凸显的重音词语
重音的主要功能是凸显话语意图,意图是言外之意,是话语的最终目的,通过具体语篇表述出来。van Dijk(1977)认为,语篇具有宏观的语义结构,它由微观结构按删略、替换规则分层次、分级阶回归性地进行语义浓缩而形成,并由次级的话题所共同蕴含。由语篇的语义结构可以投射出相应的意图结构,有总体意图、分意图直至最基层的句子意图。从语篇来说,基本上所有重音词语都在一个严密、完整的语义网络之中,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以凸显具体意图的方式为话语的总体意图服务;从句子来说,那些能帮助表达特定意图的核心成分被予以凸显。那些被凸显的成分,从句法来说,更多的是在谓语部分;从信息结构的角度来说,则是新信息;从主观性来说,是主观性更强的如表示强调或主观判定的各种量性词语以及强调逻辑语义关系的关联词语等。总之,句子层面的凸显是一种强度凸显,是那些更能体现语句意图的命题性或非命题性新信息相比于句子中其他次要信息的凸显。例如:
(1)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现有2.2亿人迁居异地工作和生活。
(2)我认为放开异地高考势在必行。
(3)如果以学籍代替户籍的话,高考将会成为富人的游戏,会增加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对社会来讲。
(1)就提出话题的一部分,展示现实矛盾,引起双方辩论。“第六次”重读,既显示数据的精确来源,也强调数据的最新性;“2.2亿”则以客观量化数据表示人数众多。句中两个数量词比其他成分更能体现展示现实矛盾的意图,所以得到强度上的凸显。(2)中的 “认为”、“放开”、“势在必行”体现了对于异地高考的支持态度和具体视角,即从“形势”视角论证高考改革的迫切性。(3)中的“富人”、“更多”、“不稳定”则体现对异地高考负面态度,所以比句中其他词语读得更重。
2 重音词语在语义层面的对比性
句子层面的强度对比是一种宏观的、组合性的对比,所有重音词语都是在与非重音词语的对比中才得到相对凸显。而重音词语在聚合层面的凸显是基于与重音集中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语义对待关系,重音集是重音词语的显性或隐性对比集。
对于焦点的对比性问题,有学者认为,所有焦点都有对比性,都存在着一个相应的可替换成分的集合。这些集合有些是语境限定的,是显性的对比集,对应对比焦点;而一般认为的常规或自然焦点其实也有隐性的、非语境限定的焦点集。Gundel(1999)提出,语义焦点(即一般认为的自然焦点)“因为表达的是新信息,本身就固有对比性,也就是跟有可能陈述某个话题的其他信息对比”。袁毓林(2006)也认为任何焦点都有对比性。突出的新信息是有一个预设的范围的,这个范围构成了焦点域,已经实现的焦点成分总是跟焦点域中的其他交替成分构成对比关系。如“他三十年来一直住在芜湖”中的焦点“芜湖”在语义上就引出一个可能包含合肥、蚌埠、南京、徐州、广州等元素的焦点域。Erteschik-Shir (2007)在讨论以what-question句测试自然焦点的问题时指出,自然焦点集也是有对比性的。如What did John wash?中与What对应的焦点集虽然不是语境限定的,但必须是可以洗的东西。所有的焦点都有相应的焦点集或对比集,包括显性的、语境限定的对比集以及隐性的、非语境限定的对比集。
焦点的表征有几种常用的重要手段,如标记词引导、语序变异和重音。其中,前两种一般也都伴有重音现象,可见,至少在口头话语中重音是表征焦点的一种最为普遍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重音词语与焦点词语享有共同的外延。本文主要是从重音视角探讨凸显的对比性问题,所以将焦点对比集的概念引申至重音对比集或重音集,即与重音词语有潜在交替性的成分的集合。重音词语的凸显正是基于与重音集中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语义对待。按照重音集的语境限定和非语境限定情况,聚合层面的重音对比有句内和句外、显性和隐性之分。
表2 重音集分布情况
2.1 重音词语的小句内对比
重音词语在小句单位内的对比是典型的显性对比,但在我们的统计数据中所占比例不高,只有5%左右。对比的词语在句中的成分地位及词性上较为一致,在语义上有反差型的如对照、选择、纠错等,也有呼应型的,如并列、指代、因果等。在我们的语料中,作为正方嘉宾的郭元婕主要是以教育研究者的身份来论证高考改革形势之迫切性,她的话语中就含有不少对比性的重音词语。例如:
(4)户籍制度到底对我们国家这个人口的管理和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促进作用还是制约作用呢?
(5)因为它所提供的服务和它拥有的资源已经和各地没有什么差别了。
(6)不对,不对。这个不对。而是我到北京来考和到外地来考机会已经是均等了。
以上三例中重音词语都是最能凸显话语意图的核心词语,“户籍制度”正是正方嘉宾要抨击的核心对象,“到底”凸显了说话者的质疑,质疑的核心是户籍制度的作用:“促进”还是“制约”。关联词“因为”凸显的是说话人的主观判定,代词“它”指代的是辩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户籍制度受益地区”,另外三个动词“提供”、“拥有”、“没有”是对前面核心概念的陈述重点。“机会”也是正方嘉宾的核心议题之一,高考改革正是要争取教育机会平等,“而是”凸显了说话人的主观色彩的强行性的澄清或修正,“到北京”和“到外地”则是机会均等的两个对照条件。
除了句子层面核心词与非核心词的对比以外,以上三例都含有小句内重音词之间的对比,如“促进”与“制约”,“提供”与“拥有”,“到北京”与“到外地”。这三对词语是一种微观层面的对照关系,在句中的成分地位和词性上一致。其实其他重音词语也与句外或篇外的重音集中的词语形成隐性对比,这点我们会在下文重点加以讨论。
2.2 重音词语的复句内对比
复句是由语法上相互独立而语义上相互依存的两个或以上的小句构成的。我们在统计复句内对比的重音词语时,将体现分句间逻辑语义关系的关联词语也考虑在内,如“因为……,所以……”,“如果……,那么……”,“不是说……,而是说……”等。复句内对比的重音词语共291个,其中有一半左右是关联词重音。复句内的对比重音也是较为显性的对比重音,重音词语间距离较近。例如:
(7)第一个,我们这些广大的进城务工人员,不管他是高端的知识分子,还是低端的从事底线工作的人,但是我可以说,他们不是因为户籍而选择工作,是因为工作机会来选择工作。第二个,我也想说,我们的很多的学生啊,随迁子女,不是因为户籍而选择学校,而是因为什么,而是因为教育和生活的环境而选择所在的地域上学。(正方嘉宾郭元婕)
(8)给别人多开一扇窗, 就相当于给自己多开一道门。从来不存在能不能开窗的问题,只存在愿不愿意的问题。所以时机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你给不给的问题。(正方嘉宾曹保印)
“高端”与“低端”、“户籍”与“工作机会”、“不是”与“而是”、“户籍”与“环境”等都是典型的复句内对比,是语义反差型的对比。“不管”与“还是”也构成语义对应,但由于话语节奏的原因,只有“不管”重读了,“但是”也与前面话语有一种转折性语义对应关系。(8)中“别人”与“自己”、“不存在”与“只存在”、“能不能”与“愿不愿意”、“不是”与“而是”、“有没有”与“给不给”等都是语义对应的词语,也是由于话语节奏的原因,不是所有的具有对应性的词语都重读,但每对中至少有一个是重读的。
(8)是正方嘉宾曹保印在“一句话表明观点”环节上所发出的话语。他是在辩论进行到最后一个话题即“异地高考时机成熟了吗”时上场的,在此之前双方嘉宾已就异地高考 “应不应该”、“可不可行”进行了激烈争论。可见,曹保印的重音词语中还包含了与前面话语的较为隐性的对比,这些对仗性的词语都是对反方嘉宾前面观点如“不能放开异地高考”、“时机没有成熟”等的一种反驳。从这个意义上说,曹话语中的重音词语具有双重的对比性,即复句内的显性对比和语篇内较为隐性的对比。
2.3 重音词语的篇内对比
篇内对比是指与言内语境相关的、超出小句或复句的语义对比关系。在我们的统计数据中,小句和复句内的显性对比共占22%左右的比例,语篇内对比相对要多一些,约29%。就篇内对比而言,重音词语间语义越紧密、距离越近,对比就越具有显性特征,反之,对比就越隐性。例如:
(9)我们现在北京占有了很多优质的资源。不仅是北京、上海、广州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先走一步的地区,那么,他们占有了很大的这个教育的投入,而且还有很优秀的师资,有很好的教育设备,那么也有很好的国际视野。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我们在高考的分数上,还要比异地录取分数低,那么我们是不是一种优势保护和优势倾斜?(正方嘉宾郭元婕)
这段话语在句法上不是严格的复句关系,其中的重音词语也有较强的语义对比性,但其规整性比(7)和(8)差一些。表示相反语义的两类词在数量上不对等,众多表示教育条件好的词语如“优质”、“很大”、“投入”、“优秀”、“很好”、“教育设备”等与一个表示高考优势的词语“(录取分数)低”形成对照,这种语义对照又与“优势保护和优势倾斜”构成语义上的呼应。
(10)河南、山东、安徽的考生,都到哪里去考呢?到西宁去考, 因为孩子在西宁考试是会更好的。如果是那样的话,我相信对我们至少欠发达地区产生那种巨大的冲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那个时候,对这些地区考生它的公平又何在?(反方嘉宾朱煦)
“哪里”与“西宁”构成一种问、答的对应关系,而“西宁”与“河南”、“山东”、“安徽”又有一种由语境引申出的“欠发达地区”与“高考大省”的对比关系。“那”和“这”两个代词与它们的先行语义构成相呼应的关系。因为代词本身的语境依赖性质,我们也将它作为篇内对比的一种形式。在508个篇内对比重音词语中,代词有194个,约占38%。语料中,像 “这”和“那”构成的词语重读概率也相当高,约55%。
2.4 重音词语的篇外对比
那些没有与单句、复句或语篇内的成分构成显性对比的重音词语,其实也存在对比性,而且在所有重音中所占比例最高,约48%。其中,主要是与常识或说话者的心理预设形成隐性对比。
(11)2011年11月29日,部分非京籍随迁子女家长提出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建议以学籍为准,实现异地高考,从学籍时间有效性等进行限制。消息一出,让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再次引发激烈的争议。(主持人王凯)
这整个节目的开场白,重音词语没有与句内或上文中的成分构成显性对比,但都与篇外相关重音集中的词语有基于常识的语义对待关系。“随迁子女”是与“学生域”中的其他当地就学的学生相对,“输入地”与“流动域”中的输出地相对,“高考方案”与“方案域”中的其他方案相对,“建议”与“行动域”中的其他行为相对,“学籍”与“高考标准域”中的户籍相对,“有效性”与“性能域”中的其他性能相对,“消息”与“信息域”中的其他信息相对,“一出”与“过程域”中的其他时间段相对,“再次”与“时间域”中的首次相对。
(12)我也接触大量的总裁老板,他们愿意花很多很多钱,甚至是几百万。(反方嘉宾王海涛)
例(12)中重音词语主要是表示说话者主观态度的情态词或表数量词语。“愿意”是情态助动词,是正极,与负极“不愿意”相对;表示客观量的“几百万”一方面与前面的表示模糊量的“很多很多”形成显性呼应,另一方面也与常识相映衬,即人民币“几百万”是很多的,如果是日元或韩元,“几百万”就不能表达“(愿意)花费的钱不是一般地多”这一隐含意义。
2012春晚小品《面试》有这样一段对话:
应聘者:我发现超市好干,我一干就是三年。
店长:一家超市就干了三年?人家就没发现你?
这段对话是比较典型的与个人心理预设构成对比关系的重音凸显现象。应聘者一直以为自己是在接受面试,他的“超市”是与前面话语中的“幼儿园”工作相对的,“三年”与“一干”相呼应,表示在超市干工作的时间长;而店长却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审贼,他理解的“干”就是“偷”,而按常识来说,偷窃是一种行踪隐秘的行为,所以他非常吃惊:“一家超市”就“偷”了三年?“发现你”是应该的,但是奇怪却没有。
总之,重音词语都是在相关重音集中的词语的衬托之下,传达话语意图的。很多时候这种重音集是隐性的,基于常识或个人的心理预设。
四、结语
我们以实证性研究为基础,从重音的凸显性出发,探讨了宏观层面句子成分的组合性对比和微观层面重音词语的聚合性对比,从而论证了所有重音词语都具有对比性的观点。组合性对比是句子内重音词语与非重音词语在强度上的对比,而聚合层面的对比是语义对比,按重音集的显隐情况有句内和句外、显性和隐性之分。我们的研究突破了以往关于焦点和重音在常规与对比性上的分类。
[1]Erteschik-Shir, N. Information Structure: The Syntax-Discourse Interfa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Gundel, J. K. Different Kinds of Focus[A]. In Bosch et al.(eds.) Focus: Linguistic, Cognitive, and Computaitonal Perspectives[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3]van Dijk, T. a.Text and Context[M]. London: Longman, 1977.
[4]王韫佳, 初敏, 贺琳. 汉语焦点重音和语义重音分布的初步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6, (2).
[5]叶军. 汉语语句韵律的语法功能[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袁毓林. 试析“连”字句的信息结构特点[J]. 语言科学,2006, (2).
[7]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