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2013-10-31崔懿琳
崔懿琳
摘 要:随着社会日益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多元、丰富以及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使得我们目前单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而作为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的新型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探索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200-02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而且社会化程度也日益提高,同时社会影响的作用也变得日趋多元和深刻,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如果继续实行单一的显性教育模式必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减效甚至失效,不能满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在这一情况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便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并逐步被运用到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所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其课程是计划好的,教育方式也是“暴露”的,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的是隐性课程,是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实施和体现。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潜在课程”这一概念,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之后,又出现了“隐性教育”的概念。所谓隐性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一种无意识教育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教育者为了改变当前受教育者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况,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隐藏教育主题和教育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文化、娱乐、舆论、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无形中去感受和体味,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所设定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体验的教育方式[1]。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教育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具有了隐性教育的本质特点。隐性教育强调学习者通过耳濡目染,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信息,因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隐蔽性隐性教育不是通过一系列安排好的课程来进行教育,而是通过把教育内容隐藏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使受教育者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都具有隐蔽性。
2.教育途径的开放性即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再受学校、课堂等地点、环境、时间等的束缚,而是在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开放环境来设置学习内容,使受教育者有意或无意地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知识,是时时处处没见学,却时时处处都在学,是一种非封闭式的、无课堂、跨时空的自我学习过程。
3.教育主体的自主性隐性教育将教育内容隐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没有给受教育者施加任何外在强制力,而是让受教育者完全在自愿、自主的状态下学习。
4.教育方式的间接性隐性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含有教育价值的环境,使受教育者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这种教育环境中,自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内容。
二、新时期实行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与传统教育相比,隐性教育的这些特点使其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在新时期加强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中学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西方国家价值观渗透隐蔽性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借助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千方百计地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战略,企图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球化带来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文化思潮以及消极颓废的人生哲学思想,严重危及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从而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针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无孔不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单纯采取灌输式、说服式教育恐怕很难奏效,而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由“有形”化为“无形”,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能够受到正确思想观念的引导,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抵御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
(二)中学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的需要
日本的岩桥文吉说过:“道德教育如果不关心潜在课程,期望得到满意的结果是不可能的。”科尔伯格也认为,潜在课程可以作为促进道德成长的手段[2]。然而,我国目前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通过显性课程来进行。其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等。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考虑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实施过程的隐蔽性,影响效果的长期性,情感体验的深刻性等优点,充分认识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在作用上的互补性,切实地加强中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中学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网络时代丰富多元的信息冲击的需要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可以迅速传播扩散,成为共享资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现实世界的道德价值观念都会渗透到网络社会中从而影响广大网民,特别是对这些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的中学生来说,影响就更为直接和深刻[3]。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也相对较低,这就使得网络上的一些负面消息如暴力、吸毒、色情等颓废思想很容易影响到青少年学生道德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说,网络信息的社会背景大大增加了中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古语有云:“穷则思变”,针对当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疲软无力,我们应该积极思考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全面覆盖学生的生活,以此来对抗网络时代丰富多元信息的无孔不入。
三、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中学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社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选择,那么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育者的隐性教育观,在显性教育中进行隐性渗透
隐性教育观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实行隐性教育的基础,只有具备了隐性教育观,才能在教育行为方面处处进行隐性教育。
要培养教师的隐性教育观,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让他们在懂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其次,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是一门潜在课程,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学生进行的潜在教育。因此,教师要以自身的道德和学识力量来影响学生,以身作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以优雅的举止仪表来感染学生,这不仅有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同时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自觉主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在无形中教育人,陶冶人。校园文化环境包括三个方面: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制度文化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规划、建筑风格、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绿化等。我们不能将这些简单地视为没有情感、没有灵魂的客观存在,它们其实在无形中也反映着学校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4]可见,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也隐藏着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一定要重视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利用好这些隐性的教育资源。
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主要包括班风、校风以及师生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等。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引导,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因此一定要充分开发校园精神文化中的隐性教育资源,注重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慢慢积淀、培养出良好的独特的校园文化,抵制不良文化的传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的管理制度、课程计划以及校园中约定俗成的重要仪式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制度体现。这些制度会敦促学生在其内心深处形成以制度为一切行动指南的文化价值规范。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一种科学、民主、宽松的价值取向的制度。
(三)开发网络资源,扩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网上一族”,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发利用网络文化资源,对中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这也就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要开发网络资源,学校应该加大开发教育工作网站、软件和网页的力度,扩大中学生网上活动的安全根据地,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平等性,与学生进行网上对话,通过在线聊天、发邮件等方式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学生在网络这种工具的隐秘性保护下会更愿意对老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思想或情感上的困苦和迷惘。便于教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纠正其不良的观念形态和思想倾向,实现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林伯海,李锦红,宋刚.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2]毛克平.高校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6)
[3]许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问题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5.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