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及调整新思路
2013-10-31王虹
王虹
摘 要:随着我国整体社会格局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出现了转型发展的特点和转折性的变化。但经济结构不合理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要对失衡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于解决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对我国经济结构现状的分析,提出如何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新思路,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73-02
一、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
(一)需求结构的畸形发展
从需求结构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但每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却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拥有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条件。而且我国人民有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有着为后代做打算的强烈欲望抑制居民消费,同时也推高了国民储蓄率。扩大消费需求成为我国转型期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中间需求的发展速度快于消费需求,那么中间需求则难以持久,其结果是导致需求结构失衡,“虽然日本、韩国等国在经济起飞和工业化过程中都曾经历了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阶段。但我国目前的投资率明显高于它们当时的水平,持续的时间也长于这两个国家。”[1]由于消费率低,我国不得不依靠外需来“稀释”过剩的产能,而这导致经济运行风险扩大。综上,要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理应首先调整需求结构。
(二)产业发展相对固化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结构比重为二、一、三。第二产业制造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它们的内部结构也存在问题、经济效益比较低下。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当前,我国是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而且受国际分工的影响,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所占比重也较高。我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表明,在很大程度上,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增长。“但是,我国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产业结构国际分工明显,产业布局相对固化,静态比较优势制约产业优化升级。”[2]产业结构强调更多的是比较优势,按照国际需求和分工体系布局调整,制造中低档产品来满足国外对我国特定需求。这一发展产业发展战略在一定时期发挥了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我国成为全球产业格局中投入大多数、产出成本低的传统产业结构集中区域。过度外需型的产业结构造成了国内产业结构的相对固化,缓减了结构升级压力,让那些本来可以逐步退出或者改造升级的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产业仍然存在生存空间,延缓产业升级进度,而且过于强调静态比较优势,当国际需求发生变化或者我国比较优势出现动态升级后,就会错过产业升级的最佳机遇,影响甚至降低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
(三)收入分配不均,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总的来看,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收入差距明显高于中西部。城乡及城乡内部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也较大。如此大的贫富差距,让部分居民幸福感下降,即便目前生活已经很好了,但心理上仍然觉得没有得到满足。有数据显示,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我国2012年最新统计数据为0.474,超出了0.4的标准警戒线水平,据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在2000年已经超出了0.4的警戒,近10多年来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四)区域经济分工不明晰,发展不合理
从区域结构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则相对缓慢,各地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相对闭塞,要素流动性差,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合作机制,行业间分工协作不明确,产业内部结构混乱,缺乏整合,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发展不够到位,建设的重复性、低层次竞争也不断上演。当某个地区或企业依据自身资源禀赋进行结构调整时,和它大多类似的地区也纷纷效仿其向同一方向进行结构调整,这样目标市场选择的“多数谬误”就出现了,同时也产生新的结构趋同问题。“无论是沿海还是中西部地区,各地区对结构调整、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寻求充满渴望,而国家宏观调控却不到位,一些产业和行业就会乘机利用国家已出台的各项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大家一哄而上,不仅整个行业和产业的有序发展受到影响,也给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埋下了趋同、重复建设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有碍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质量。”[2]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进行区域结构调整,实现各地经济高效发展,避免恶性竞争,成为结构调整中关注的问题。
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一)调整需求结构的发展
我国经济要想持久发展下去,那么扩大内需是必然选择,扩大内需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效地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内需与外需关系,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当今,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外贸依存度较高,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运营的风险,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需求结构的调整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走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保证各种保障实施的完备性,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扩大居民消费。尽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居民各方面的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救助社会困难人员和灾区群众,加快发展旅游、社区文化等服务消费,建立和完善文化教育、公共卫生、住房津贴、廉租房建设等社会福利事业。另一方面依靠发达的信息技术,积极鼓励网上购物、数字娱乐等新型消费业务,加强服务业务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完善相关税收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改善服务业供给结构,降低居民消费维权成本、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鼓励消费政策长期化和稳定化,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和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更加注重扩大服务性消费。”[3]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关键时期,面临着绿色能源科技创新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严峻挑战,产业结构的调整,最主要的是适应市场需求,根据需求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我们要占领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来发展经济,从而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获胜。“从供给角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充分认识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趋于减弱、资源环境硬约束增强、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等经济发展客观条件的新变化,找准产业创新整合的突破口。”[4]在抑制和削减过剩产能,尤其是逐步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生产能力的同时,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适应国际产业竞争格局变化的新形势,大力培育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逐步淘汰落后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供给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传统的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进步的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转变。同时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三)加强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为了确保居民收入增加,要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建立职工工资规范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工资稳步增长。使最低工资标准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拓展其他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来源,促进充分就业。让居民充分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税收等收入调节机制,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消除垄断利润,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消除由于垄断行业过高工资福利所导致的行业收入差距。”[5]增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贫资金力度,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在二次分配中向低收入者和贫困群体倾斜。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普遍增加居民整体收入。
(四)明确区位功能,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
根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各地应从实际出发,从本区域的资源禀赋出发,以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来配置相关产业的发展,从生产要素流动、区域规划、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与协作,消除区域之间的体制制约和区域间壁垒,使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有效规避各地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等弊病。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为重点,推进区域结构的调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不同地区的居民提供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避免地区性歧视,进一步完善区域互助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区域间开展优势互补、差异化分工合作,鼓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资本、技术、产业,鼓励支持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本区特色经济。国家加强区域政策的整合力度,科学规划主体功能区定位方案,建立地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贫困地区等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早日建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3).
[2]李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难点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0,(3).
[3]韩立齐.也谈经济结构调整[J].理论观察,2010,(3).
[4]张纯记.转型期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新思路[J].学术交流,2012,(7).
[5]张新艳.张岩,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其解决思路[J].现代商业,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