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2013-10-31庹永
庹永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套价值观,通过对孟子“仁政”思想核心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对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点有益启示:一是,基本生活保障是价值观培育的物质基础;二是,家庭生活是价值观培育的原初环境;三是,自我修养是价值观培育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孟子;仁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20-02
纵观人类历史,以往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适应自身制度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作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撑,推动社会前进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作为当前人类最先进的社会形态,也应当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抽象,是前者的核心与灵魂。因此,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展开了深入的探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提出了当前全国人民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儒家的大思想家孟子,面对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稳定社会秩序的主张,这套思想作为一个体系,通常称之为“仁政”思想。“仁政”思想涉及两个层面,即“仁心”和“仁政”。如果君主有“仁心”,并能推之于外,变成外在的国家政策,就是“仁政”。所以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不是具体的政策,而是一种价值观。“仁政”思想虽然在孟子当时并没有被君主重视,但它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汉代之后儒家思想逐渐上升为正统,孟子“仁政”思想的价值层面就自然成为此后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人类最先进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必然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从孟子“仁政”思想的价值层面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对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启示。
一、基本生活保障是价值观培育的物质基础
孟子非常重视基本的财产保障对普通人道德教化的基础性作用。通常认为孟子重“义”而不重“利”,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孟子只是强调儒家知识分子不能因为物质条件的贫乏而放弃精神上的修养,对于普通人则并没有这个要求。相反,《孟子》中两次提到“恒产”与“恒心”的关系问题。即“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梁惠王上》)孟子认为,安贫乐道只有少数君子圣人才能做到,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如果没有基本的财产,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存得不到保障,就很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君主对其实施惩罚,那就是对人民的陷害。“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圣明的君主会给予老百姓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进行道德教化,老百姓就很容易接受了。孟子已经认识到,富民是实施“仁政”的物质基础。其实孔子已经提出了“富而后教”(《论语·子路》)的观点,孟子这些主张是对孔子观点的进一步发挥。
孟子认为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同样非常重要。从正面说,君主实施“仁政”首先就要照顾最弱势的群体。“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梁惠王下》)“仁政”不仅要让人民富裕,也要注意缩小过分的贫富差距。从反面说,造成社会严重贫富分化的君主是不合格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孔子也曾经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盖均无贫”(《论语·子路》),国家贫困固然不好,但财富分配不均更值得忧虑,因为富裕与贫穷是对比的结果。财富虽少,只要分配合理,也就无所谓穷人富人,社会就安定;财富虽多,分配不均,就会产生贫富差距,社会就容易动乱。
孟子关于基本财产保障和财富合理分配的思想让我们认识到,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党和政府要领导人民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搞好经济建设,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理论依据。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要加强对个人基本财产的保护,同时进一步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另外要注重分配调节,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否则“仇富”的心理一旦养成,既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会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障碍。
二、家庭生活是价值观培育的原初环境
孟子认为在老百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就要对其进行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孝悌”。“孝”的对象是父母,“悌”的对象是兄弟,都是家庭内部成员。为什么要强调“孝悌”呢?在孟子看来,家庭是道德教化最初、最重要的环境。对待父母和兄弟的态度,是对待君主和社会上其他人态度的出发点;如何处理和父母兄弟之间的关系,是处理君臣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出发点。“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这些儒家伦理的核心规范都是天生内在于人心的,但只是一个开端。“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四端”必须得到培育、扩充才能发挥作用。而“四端”得到培育的最重要环境就是家庭生活。“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仁”、“义”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对人道德水平最高的要求。但孟子认为要做到仁义并没有什么高深玄妙之处,从家里做起就可以了。孝敬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长就是“义”。在家里如果能做到“孝悌”,走向社会就能做到“仁义”。所以孝道最重要的就是在精神层面对父母的“敬”,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赡养。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万章上》)孔子也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因为家庭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各成员在经济上相互扶持,更重要的是培育家庭成员正确的价值观,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孟子重视家庭伦理教育的思想让我们认识到,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忽视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因此,当前社会存在的两个相关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个是独生子女的问题。严格的一胎政策已经制造了大量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二代,这个情况在城市比较突出。第二个是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由于大量农村青年人口外出谋生,而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各方面保障又不够,制造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照顾,甚至有些只能兄弟姐妹间相互照料。这两个问题都导致了少年儿童家庭关系不完整或过于简单的情况,这非常不利于其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任何一项政策的效果都不能仅仅从物质层面加以评价,也要考虑其在价值层面的影响。因此,相关的政策需要适当调整或进一步完善,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自我修养是价值观培育的根本途径
孟子认为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不能靠外在的约束,而要靠个人内心善端的成长发育。“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仁义礼智看似外在的道德规范和约束,但四者在人心中都有内在的基础。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道德,就在于人内心中有仁义礼智“四端”。用今天的话说,即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从事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人固有的。如果人们按照这些道德本能去做事,使这些能力得到发挥,那么相应的行为就是符合道德的。所以孟子这样界定其“仁政”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既然道德是人的本能,那为何还有不道德的事情?为何还要进行道德教化呢?那是因为“有放心,而不知求”(《告子上》),人们把良心弄丢了,而且不知道找回来。人们总是认为道德是外在的要求和束缚,用物质欲望和理性计较掩盖了自己的道德本能。因此,“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君子的道德修养无非就是找回并呵护自己的道德本能。
基于道德内在的理论,孟子认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不如意的事情,首先要反省自身。“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与人交往不顺,不能只怪别人,而要首先反省自身的过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自己的行为做到位了,自然会得到好的结果。因此,孟子认为君子要时时反省自身,深夜临睡之前要回顾一天的所作所为,对于违背本心的地方要深刻自省,呵护心中的“善端”。(见《告子上》“夜气”说)不能因为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道德的事情,就认为道德是虚无的。
孟子道德内在的思想让我们认识到,加强自我修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人们通常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但却忽视了对道德的追求同样是人的本能。没有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固然无法存在,没有道德的规范,人类社会同样难以存在至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字和口号,而要与我们内心的道德本能相融合,使之成为内心的道德观念。另外,对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去责怪他人,而要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渴望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渴望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那么我们自己就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果只要求前者,而忽视后者,那只能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