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推动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3-10-29李晔,郭强
李 晔,郭 强
1.2.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天津 300191
一、引言
今年,北京的空气污染以及上海的“死猪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近几年来,环境污染问题频发,不论是陕西凤翔“血铅”案还是江苏东海水污染以及山东沂南涑河砷化物水污染事件都向人们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一个个令人唏嘘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在生产日益增长的今天,对于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排污量的增大使长期以来传统产业结构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生活。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开始成为一个两难的话题。对此,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模式,正在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从根本上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个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要实现区别于传统的生产模式就要提升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可持续发展问题长期以来不仅仅是生态界关注的焦点,在经济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传统的经济学将环境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没有阐述加以保护的思想,但是不难发现,在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门格尔就在其著作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他认为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会从“非经济财货”演变为“经济财货”,资源不是无穷尽的,要看到以后的危机,加强对能源的保护。在近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加深刻的体现在了经济学界,逐渐形成了产业生态学这一新兴的研究学科。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渊源。
茹塞尔·派蒂松(1983)曾将能源的生产和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称为“人类世界面临的五大威胁之一”。李国璋、江金荣和周彩云(2009)应用DEA分析方法,从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视角对环境污染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发现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李从欣和李国柱(2009)应用协整检验和ECM模型得出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能源消耗必然导致环境的恶化。李文超、贺丹(2012)认为在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能源的使用。
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恶化与经济关系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可持续发展面对困境的关键问题在于当代经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使用问题,主要表现在:能源使用的低效率和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上,其中能源使用量大又表现在传统产业结构中,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使得能源的使用量大大高于使用能源造成的生产的增加值,使得许多资源被白白的浪费掉。能源使用结构的不合理表现在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对环境污染能够造成严重破坏的能源的使用。例如,煤炭能源的使用。李京文(1995)就曾通过对我国1949-1993年的能源和环境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我国能源消耗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主要是由于煤炭使用比重过高造成的。曾波和苏晓燕(2006)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也发现煤炭和焦炭与环境质量的关联程度最高。投入和产出是生产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对环境的破坏不仅体现在能源投入的不合理,在产出中,由于使用能源的不可避免性,对能源产出的污染治理不仅要在能源使用上加以限制,同时也要兼顾对污染物排出的治理。解决能源问题对环境污染的对策,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能源投入的使用上,由于能源使用量的浪费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客观上要求对于能源的使用要高效化以及结构合理化。另外,能源使用的浪费还体现在产品的浪费上,这就要求首先要生产那些适销对路的产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高技术产品使用量日益加大,所以要注重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而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也决定了产品的使用周期延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过程中对产品的浪费;二是,对于能源污染的治理要提高治理技术,这就要求降低对环境负荷的实物量,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不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还是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治理污染物,都奔向一个主题,那就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方面。从产业投入方面来讲:产业结构高度化是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流动使资源配置优化。对于资源能够最优配置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突破了传统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高消耗,提高了产业的生态效率;从产业产出方面来讲: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是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通过自身不断高度化的构造,最充分地发挥转换效力,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达到满足需求的最高潜能。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化也是生态效率提高的过程。第二、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来说,消耗的物质材料和能源少,而创造的价值和效益相对较高。另外,产业结构高度化还体现在产品、产业的“质”的提高。产品的高品质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过程中的浪费,产业水平的高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对于污染的处理能力和对于可清洁能源的使用和使用。总之,产业结构高度化也就是产业结构的绿化和软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能够在产业机制上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伴随着环境污染的今天,似乎生产的发展必然会造成环境的破坏。但从本质上看,产业与环境的冲突不是一种必然的现象。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大根源来自不恰当的产业经济活动,只有从产业活动角度深入分析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缺陷,引导产业结构高度化,才能够系统解决产业与环境的冲突,从根源上解决环境生态危机。
三、浙江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对三大产业产值现状的研究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种积极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顺向演变的过程。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衡量,国际社会上最早使用以及最通用的衡量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比重以及劳动力分布比重的衡量。西蒙·库兹涅茨(1985)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区间,三大产业各自所占比重及其增长速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体现在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缓慢上升。配第-克拉克(1940)揭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依次转移的现象:第一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在本文中,利用1978-2012年浙江省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来说明浙江省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①。浙江省产业结构的演变符合三大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即,第一产业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结构比例。第一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38.1%下降为2012年的4.8%,下降幅度最高的年份达到了下降4.1%1994年至2007年平均每年的下降幅度都均衡在0.7%。2007年至2012年平均也以0.2%的幅度下降。第二产业由1978年43.3%增涨到2012年的50.1%,平均年增长率为0.2%。第三产业由1978年的18.7%增长到2012年的45.1%,由于浙江是个我国轻工业产品制造业发达的省份,自然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据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大部分,由图中也可看出第二产业的份额一直都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但是第三产业的增长率高达0.76%,体现了浙江省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说明了浙江省在服务业、金融业、通讯业的发展。浙江省三大产业的变动图描述了35年来产业变动的规迹,不仅表明浙江省国民经济重心的转移符合三大产业变动的规律,更具现实性意义得表现了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着高度化的进程。
(二)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的研究
产业结构高度化最深刻和最本质的体现在产品的技术高度化,只有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才能使工业结构日益合理和先进,产业组织和管理更加系统、合理、有序,才能使产业创造更高的附加值,环境发展更加生态化。三大产业结构的比较方式虽使用广泛,但都是仅从产值、就业结构等截面视角对产业结构高度进行比较,难以体现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等深层内容。所以,要对浙江省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加深认识,要通过高新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下图中,选取2003至2012年10年间浙江省和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数值进行比较分析。之所以选择出口贸易数据是因为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在历年来各省的统计年鉴中都是通过出口贸易进行衡量的,产品的流通过程中,销售是最为重要的环节。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销售不出去就无法实现其使用价值,其价值也就无法得以体现。产品的出口意味着该产品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含量满足国际标准,符合世界人民的需求以及审美。因此,利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3-2012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具有上升的趋势②,虽然上升的趋势并不明显,但相较于天津市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居于平稳的上升状态。天津市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一直以来都保持在0.4%左右而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在0.07%左右,这是因为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中,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医药、材料等行业的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③,而浙江省作为我国轻纺品出口的初级产品加工制造大省相较于天津市的化工产品出口,在高科技产品出口方面自然不占优势。但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除了在2007年和2009年略有下降外,一直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虽然距离天津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发展势头良好,其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具备坚实的基础条件。在高新技术产品中也包括新能源装备以及高效节能的产品,所以,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能够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表明浙江省产业结构中“质”的提高以及浙江省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环境、能源保护的关系。
(三)对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
许为义等人(2004)认为要想根除环境灾难就要使革新高耗低效的环境资源制度,以确保资源型环境资本能够获取稀缺性价值增值回报,使环境资本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稳定、高效率增长的循环动力。颜京松等人(2003)认为原料、产品、废物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不仅浪费资源和能源并且污染环境,在生态化的产业结构中,各资源成分比量协调合适,这样就使所有产品、副产品及废物均予利用、转化,也就无废物、无污染了。当然,这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状态,但是,由此可以看出产业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率的高效化,能够在最少消耗的基础上满足经济的增长。
通过对1991-2011年浙江省能源消耗增长与生产总值增长的比较可以看出④,浙江省的能源消耗轨迹与生产总值增长的轨迹走势趋同,这说明,能源消耗为产品生产也就是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在走势图中,生产总值的增长比例与能源消费的增长比例两条曲线离得越远就越能表示能源消耗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为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也就越大,在另一个侧面也表明了,产业发展中,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排污量减少,产业结构得到了可持续发展。1992-1999年间,生产总值的增长额平均高于能源消费7个百分比例,在2000-2005间能源的消费增长与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持平,这说明期间能源的利用效率偏低,对经济的增长没有产生强大的拉动力和贡献。但在2005年后能源利用率有所回升,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加大,但是推动力已经远不如以前。从走势图来看,浙江省能源的利用效率长期以来都对经济的增长做了很大的贡献,2005年后较前五年有很大的产出效率的改进,并且长期来看,能源消费增长的下降走势明显,但是利用效率较经济不发达时期的贡献率仍然有差异,所以应该加强能源的配置利用效率,改进生产结构,进行经济结构高度化调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本文从3种时间尺度来考察产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一种是过去,主要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产业结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找出内在关联突出今后对产业结构转型的高度重视;第二种是现在,主要表现在分析某一地区在生产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发展程度以及对能源的利用水平,强调应当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三种则是着眼于未来,规划某一地区在现状基础上的未来发展的道路,来实现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一)政府对先进技术的产业采取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的政策
发展先进技术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关键,产业结构高度化最本质的表现就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仅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也要依靠国家的行政手段,要通过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研发和使用新技术的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鼓励行业内自主研制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提升。
(二)引进和开发产业生态技术
不仅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动力,提升行业以及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要以生态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支撑,保证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质量取得协调,使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地进行。发展产业生态技术就是促使产业结构的软化以及绿化,产业生态技术的发展将改造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促使产业升级,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产业技术的绿化也将为国际竞争开辟新天地,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产业结构绿化趋势明显,绿色文明已席卷全球,众多绿色产业兴起,环境技术、产品和服务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领域和途径。引进和发展产业生态技术就要求我们重视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积极吸引外资和消化吸收技术来发展产业。
(三)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
传统产业是指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它将大量的废弃物直接排放于环境中,一方面,从自然界获取太多,回馈太少,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将能源的多数变为废弃物排放至环境中,造成污染。传统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是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要想实现资源的循环充分利用以及污染的减少,必须将对传统的产业进行改造。对于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要运用现代技术,提高产业非物质化水平,增加能源消耗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力度,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探索产业利用新型能源代替传统能源的发展路径,降低污染排放;要做好废物资源化及污染控制,加大对产业产出的污染量监管和控制,做好处理污染物的工作,构建一个产业生产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和资源合理流动的“绿色通道”。
(四)合理优化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在空间上的表现。在产业高度化发展的过程自然会产生产业间的集群效应,一种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在空间上就表现为产业集群合产业共生的形成。产业的集群不仅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促使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了产业的效率,从而提升了能源的使用效率,并且通过产业间共同利用彼此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发展生态经济,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因此,政府应当鼓励产业生态园的建立,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引导相关产业之间在地域空间上的集中,将不同的产业或者企业组织起来,在较大的区域内构建企业联盟,这种联盟以共生体的形式存在以此来完成产业间在更大区域内的有效聚集。
五、小结
总之,现代社会环境危机并不是可以通过强制性不予生产某种污染严重的产品就可以解决的,它根源于产品生产方式的缺陷、产业组织等结构性问题,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积极的引导是解决经济与生态失衡的关键突破口。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产业结构入手,进行向高度化方向发展的深刻变革。
注释:
①数据来源:1979-2013年《浙江统计年鉴》
②数据来源:2004-2013年《浙江统计年鉴》
③见2006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④数据来源:2012年《浙江统计年鉴》
[1]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茹塞尔·派蒂松,张光华.人类世界面临的五大威胁[J].世界环境,1983,(1).
[3]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转型时期的中国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2).
[4]李从欣,李国柱.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9,(1).
[5]李文超,贺丹.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效益影响的分解分析[J].商业时代,2012,(31).
[6]李京文.我国能源发展与环境问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8):3-14.
[7]曾波,苏晓燕.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费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06,(9).
[8]张洁,孟繁瑜.产业结构高度化与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实例分析[J].人文地理,2004,(6).
[9]徐贻军,任木荣.产业结构高度化与湖南经济增长的协整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
[10]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2]刘仙梅.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10,(4).
[13]许为义,周元祥,崔康平.产业生态化是提升安徽经济质量的必由之路[J].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2004,(11).
[14]颜京松,王如松,蒋菊生,王震.产业转型的生态系统工程原则和战略[J].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