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领域识别与模式选择*
2013-10-28姜秉国
姜秉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信息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141)
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领域识别与模式选择*
姜秉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信息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141)
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是规避产业发展的科技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增强我国海洋资源占有和开发能力的需要。现阶段,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海洋生物育种与生态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深水油气等六个产业门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模式主要有国际科技创新联盟、国际产业战略联盟、国际海洋产业园区和资源共同开发四种。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合作模式
一、引言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海洋高科技发展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对海洋经济发展起着战略导向作用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其发展形态可在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海洋新兴产业中初见端倪。[1]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系着在我国经济版图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成败。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典型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发展具有技术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重大技术创新一般都面临着很大风险或不确定因素,海洋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技术成熟度较低,技术产业化路径不确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风险较大。同时,大部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市场孕育和快速成长时期,市场和产业成熟度不高,部分产业的产品市场仍然在确立过程中,市场形成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受成本、认识等因素制约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快速获得市场认同。[2]在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推动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科学布局、统筹谋划、多举措并举,积极开展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以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为代表的世界海洋发达国家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市场和技术优势,在世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据相对优势地位,特别是在海洋高新科技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国际重大海洋科学难题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全面学习、引进、吸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科技,是突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短板的重要选择,有利于降低长期技术研发的投入成本,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规避产业发展的科技风险。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世界各大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联合应对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可以促进国内市场的较快发展和成熟,全球市场的形成和有序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配置市场资源的能力,有效规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另外,在世界海洋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也是增强我国全球海洋资源占有和开发能力的需要。在我国南海、东海等管辖海域推进深水油气开发的国际合作和共同开发,可以有效规避争议海域的海洋权益纠纷,推动东海和南海海域资源开发进程,提升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占有能力;加强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金属矿产资源和生物基因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有助于巩固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中的先驱者地位,全面参与国际公海深海资源分配。
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
从国务院确定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出发,立足世界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综合我国海洋科技基础、海洋资源基础和海洋产业发展基础来判别,现阶段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海洋生物育种与生态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深水油气等六个产业门类。
(一)海洋生物育种与生态养殖产业
我国是世界海水养殖第一大国,海洋生物育种与生态养殖业发展在世界处于先进水平,但是在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牧场、深水网箱养殖等领域与世界领先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随着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的开发、重要生产形状的分子标记和遗传解析、细胞遗传技术的突破,海水养殖生物育种研究正由传统育种技术向细胞工程育种和分子育种方向发展。[3]欧美发达国家养殖种类少,研发力量集中,在现有大宗养殖品种的育种技术方面优于我国;世界海洋牧场建设趋向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等方面,从单纯资源增殖扩展到养殖用苗、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休闲渔业发展等领域。日本是世界牧场建设最成熟的国家,美国、挪威、韩国等国家也开展了适应本国海域生态和环境特点、资源生产需求的海洋牧场;深水养殖工程装备是远海深水养殖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挪威的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在世界领先,拥有HDPE浮式网箱达5000多只,网箱的投饵系统均由电脑控制,可自动投饵和自动校正投饵量,还有鱼苗计数器、疫苗注射机、自动捕鱼机、海水过滤循环装置等配套设施。[4]推进海洋生物育种与生态养殖产业的国际合作,要重点在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牧场、深水网箱养殖等领域加强与美国、日本、挪威等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和项目合作,要注重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学习,以技术引进、合作研发、项目开发为主要形式。
(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是近年来发展很快且潜力巨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美、日,以及欧洲多国纷纷推出促进海洋生物药物开发的国家计划,加快海洋药物研发进程,全球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也加入到海洋药物研发的行列。当前,世界海洋药物开发的重点主要是海洋抗癌药物、海洋心脑血管药物、海洋抗菌抗病毒药物、海洋消化系统药物、海洋泌尿系统药物、海洋免疫调节作用药物、海洋抗病毒药物等领域。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研发起步较晚,尚处于分散式、自发式、低水平发展阶段,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多,产业模式不合理,专业人才资源比较匮乏。加强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全面合作,是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加强与日、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研究等海洋药物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缩小我国在海洋药物基础研究领域的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二是要引导国内企业适应海洋生物医药业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多地区、多部门分工与合作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的模式。
(三)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目前,世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形成了“欧美设计及关键配套+亚洲总装制造”的整体格局。欧美公司垄断着海洋工程总包、装备研发设计、平台上部模块和高端装备总装建造、关键通用和专用配套设备集成供货等领域,并垄断了海洋工程装备运输与安装、水下生产系统安装、深水铺管作业市场,处于整个海洋工程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亚洲是目前世界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基地,韩国、新加坡、中国和阿联酋是主要建造国。[5]总体来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具体表现为产业发展仍处于幼稚期,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小;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制造能力,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配套能力严重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服务业发展滞后。加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要重点从海洋探测装备、海洋特种船舶、深海底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油气勘探和开发装备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面向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在设备引进基础上更加注重技术引进和合作,注重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更加注重通用和配套设备领域的合作,尽快建立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体系。
(四)海洋新能源产业
以海洋风能、潮汐能、波浪能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十分巨大,在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对海洋能利用技术进行了长期不懈地研究和开发。目前,除潮汐能发电、海洋风力发电外,其他海洋能电力技术处于试验、中试阶段,尚未实现规模化商业开发。当前,我国处于海洋电力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虽前景看好,但产业规模小、发展时间短、技术成熟度低、经营成本高,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推进海洋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重点要开展海洋风电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瑞典、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在风机研究和制造方面开展技术合作,在设备引进基础上,注重技术引进与吸收,早日突破和掌握风机核心技术,做大做强风力发电机制造业。鼓励引导我国电企与大型国际风电企业合作,合作开发我国沿海大型海洋风电项目;另外,在潮汐能和波浪能领域要加强与法国、英国、挪威、日本等国的技术和中试合作,组成技术研发联盟,重点面向近海岛屿、海上大型油气开发平台等电力需求,改进和完善发电技术,研发更先进更有效率的发电装备。
(五)海水综合利用产业
当前,世界沿海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化学元素提取等海水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解决沿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世界海水淡化产能主要分布在中东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其他分布较多的地区还有美国及加勒比海地区。在世界淡化设备设计制造领域,以法国威立雅集团、意大利费赛亚公司及美国通用公司等为代表的欧美公司占有市场主导地位。我国海水综合利用起步较早,但发展慢、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海水淡化是在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中加快国际合作的最重要领域,要把合作目标瞄准美国、日本和中东地区的以色列、阿联酋等海水淡化发展领先国家,因地制宜开展技术合作和项目合作,选择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海水淡化技术,积极发展海水热电联产,以及以膜法为主的海水淡化技术;还要重点在海水淡化设备技术上进行引进吸收和合作研发,提高我国先进大型海水淡水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形成淡化技术装备产业,降低我国海水淡化成本,提高我国海水淡化项目规模。
(六)深水油气产业
走向深水是海洋石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不断进步的深海油气开发技术支撑下,世界深海油气开发快速发展,成为海上油气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深海油气开发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高风险和高回报等诸多特点,依托世界领先的深水勘探开发技术,美、欧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是深水油气开发的主力军,例如BP、埃克森美孚、壳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道达尔、埃尼、雪佛龙、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巨头。在深海油气开发中,国际石油巨头多采用联合经营的策略,以达到获取资源和分散风险的目的。当前,我国虽然独立进行了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但从技术、经验等各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为加快我国深海油气开发进程,要积极开展深海油气开发的国际合作。一是在深海油气勘探领域进行合作,二是深海油气开发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领域开展研发合作,三是直接在东海和南海深海油气开发项目上进行全面合作,合作对象主要面向具有深海油气开发能力和经验的跨国石油公司。
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主要模式
(一)国际科技创新联盟合作模式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尽管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但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组的速度没有放缓,全球研发产业呈现向主要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顺应研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立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特性,把握世界各国把海洋科技作为重要研发方向的时机,积极鼓励我国海洋科研机构、涉海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机构倡导、建立、参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科技创新联盟是现阶段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主要模式。
国际科技创新联盟旨在世界范围内整合研发力量,实现技术研发的优势互补,提升战略性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效率,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优化整合。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科技创新联盟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研机构、海洋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涉海高等院校和国际海洋组织为主体,以合资、合作等形式设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各主体知名专家组成国际专家委员会进行指导和咨询,面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资、介通力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研究开发-中试开发-产业示范-辐射带动”的创新价值链,参与全球性海洋新兴产业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标准制定等,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科研成果共享和产业化进程(见图1)。
图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科技创新联盟运行示意图
一方面,在我国具有科技比较优势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导和推动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组织成立以我国为核心的国际科技创新联盟,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发挥主导作用,引领联盟发展,并合理收购国外研发机构,通过合作进行技术输出,开拓国际技术市场,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在我国不具有优势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国科研机构、企业要积极倡导和参与海洋战略性新兴国际科技创新联盟,通过联盟与具有领先水平的国外海洋科研机构、涉海企业、国际组织在研发领域进行全面合作,逐渐缩小我国在技术领域的差距,主动引进联盟机构的先进技术,在我国进行产业中试和成果转化。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各国对海洋高新技术十分重视,把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深海油气开发技术等视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进行技术垄断,限制海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其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海洋高新技术领域与我国合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科技创新联盟建立设置障碍。鉴于此,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是长期不断推进的过程。当前,联盟建设要立足现有海洋科技研发国际合作基础,在受美欧限制较少和我国具有科技比较优势的领域积极推进,同时不断加强国内科研机构的联合,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以此来促进国际科研合作和国际创新联盟建设。
(二)国际产业战略联盟合作模式
国际产业战略联盟是比国际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形式,不仅涉及技术研发合作,也涉及资金、市场、管理等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当前,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的主要类型有资产一体化为主型、股权为主型、联营为主型、技术为主型、加工贸易为主型、研发为主型。[6]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的建立有多种形式,技术研发为主型、联营为主型、加工贸易为主型、股权为主型等都可以成为产业联盟的形成方式。在国际产业战略联盟建立及发展过程中,企业是联盟的主体,政府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国政府在资金、政策、外交等领域的支持是国际产业战略联盟成立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成熟的运行良好的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几个关键因素:[7]一是联盟协调机制;二是联盟利益分配机制和竞争机制;三是联盟信息沟通机制;四是联盟文化融合机制;五是风险控制机制和监督预警机制。见图2。
当前,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国最具比较优势是国内庞大的市场,同时相比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发达国家企业,我国海洋类企业资金相对充足。但是,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产业基础、管理水平,以及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在加入和组织建立国际产业联盟过程中,我国企业要充分发挥自有优势,在合作中弥补自身劣势。竞争合作是产业战略联盟的本质特征。我国企业提高对国际产业联盟既竞争又合作的认识,坚持在竞争中增强合作,在合作中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政府要大力支持国内掌握领先技术,且有完全控制能力的海洋企业积极走出去,通过建立国际产业战略联盟,出口新兴技术和产品,补贴扶持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领域的企业开拓发达国家市场,海洋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领域的企业开拓非洲、拉美市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同时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和新兴市场。
图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产业战略创新联盟示意图
(三)国际海洋产业园区合作模式
产业园区是20世纪中后期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产业聚集的空间载体。国际海洋产业园区是特色产业园区,在园区通过实施土地、税收优惠政策和高新技术研发等相关支持性政策,以及园区所在地区广阔的市场需求,吸引国内外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高新技术基础的企业到园区发展,联手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国际海洋产业园区可以是综合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也可以是专业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综合园区覆盖数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少,面积大,管理要求高,配套设施齐全,地理位置选取条件多;专业园区以某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例如海洋生物医药国际产业园、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产业园。
国际海洋产业园区建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和条件因素、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等。国际海洋产业园要选址在海洋产业基础良好、陆海交通便利、产品市场需求较大、基础设施配套良好、海洋科技发达、海洋高端人才聚集、相关政策得力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国际海洋产业园区(见图3)主要包括研发中试基地、产权交易平台、生产基地三部分,以生产基地为核心;中外投资方派出代表组成产业园区理事会负责园区的管理和运营,地方政府及其他支撑机构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全面服务于园区内企业发展(见图3)。
图3 国际海洋产业园运行示意图
国际海洋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要引入国际知名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国际化运营管理主体,在管理主体上形成示范效应;园区的运营管理既要发挥本地政府的力量,更要吸引国际知名的战略投资者,如国际名牌大学、研发机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等,通过组建园区理事会等形式塑造国际化运营管理精英团队,共同决策基地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实现共建共享和国际化发展;国际海洋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要接轨国际项目审批、知识产权保护和签证等管理制度,在管理体制上形成示范效应。
(四)资源共同开发合作模式
以资源获取为主要内容的深水油气产业,具有勘探开发技术难度大、开发前期投入巨大、技术和市场风险较大等的特点,受资源、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多数沿海国家把资源共同开发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我国东海和南海部分区域,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东海和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和未来二十年能源开发的重点领域,必定会成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与国际石油开发巨头进行资源合作开发是我国加快深海油气开发的现实选择。资源国际合作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签订合同将深海油气资源的使用权(包括勘探权、开采权)和经营权转让给具备开发能力的跨国石油企业,即使用权交易方式;二是我国国内油气开发企业获得资源使用权,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与跨国石油巨头开展合作,通过双方成立联合公司实施共同开发,即联合企业开发方式。
在使用权交易方式中,国外开发企业通过生产要素投入实行油气资源产业化开发获取经济利益,我国通过转让资源使用权获取经济、政治、技术等方面的相应利益,主要表现在租金、税收、利益分成,以及油气资源优先获取权等方面(见图4)。但是,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深水油气资源的主导支配权,对于石油这种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战略性能源来说,产权交易方式并不是开发的首选。
图4 在使用权交易方式中我国获得的主要收益
联合企业合作开发方式更适用于像中国这样具备一定深水油气开发能力的国家。我国石油企业掌握了相关深海开发技术,具有一定开发能力,但是由于技术欠成熟、资金有限和经验问题,通过与国外技术更加先进、资金更加充足,拥有丰富经验的跨国石油企业合作,以规避开发风险,获取更大利益。联合企业合作开发方式通常以合作双方共同成立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实现,我国国内石油企业以资源勘探开发权入股的方式参与公司经营,国外开发企业则充分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优势参股企业,取得联合经营权(见图5)。在这种方式下,利益分配就成为核心问题,具体表现为企业控股权的争夺。在联合企业合作开发方式中,国有企业性质的国内石油企业必须掌握公司的控股权,从而代表国家掌握油气资源的支配权。
图5 联合企业合作开发方式示意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有争议的部分海域,按照“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推进南海深水油气资源的国际合作开发是规避海洋权益纠纷,加快争议海域油气资源开发进程的现实选择。争议海域的深
海油气资源开发以国家谈判协商达成一致为前提,通过签署协议协调利益分配,选择能保证双方利益的资源合作开发方式。
[1] 刘堃,韩立民.海洋产业的指标体系及其前景[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18-23.
[2] 姜秉国,韩立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趋势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1,(5):76-82.
[3] 王清印,刘慧.海水养殖学科发展研究[J].中国水产学会.2011-2012水产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 刘晋,郭根喜.国内外深水网箱养殖的现状[J].渔业现代化,2006,(6):8-9.
[5] 赵泽华,王颖,吴凯等.世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研究报告(2011-2012)[R]. 北京: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
[6] 杨昌荣.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的类型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小企业,2001,(10):44-45.
[7] 张志刚. 企业产业联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决策咨询,2011,(1):31-33,74.
ChineseStrategicEmergingMarineIndustriesRecognition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onModeSelection
Jiang Bingguo
(Information and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Beijing 100141, China)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strategic emerging marine industries can avoi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isk, and market risk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China's marine resources possession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The important industrie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strategic emerging marine industries are marine biotechnology breeding and ecological mariculture, marine bio-pharmaceutical, ocean engineer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seawater desalination and multipurpose use, deepwater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The cooperation mode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strategic emerging marine industries are as follows: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strategic alliance, international marine industrial parks, and joint development of marine resources.
strategic emerging marine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mode
2013-01-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11AJL009)阶段性成果
姜秉国(1981- ),男,山东东营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信息与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经济与渔业经济研究。
F276
A
1672-335X(2013)04-0007-06
责任编辑:王明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