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阅读还给孩子——谈中小学生课外阅读

2013-10-26孙婷婷

参花(下) 2013年3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书语文

◎孙婷婷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一位中学校长曾经让刚上初一的儿子参加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结果考了82分。在孩子初三时,又参加了一次高三期末考试,成绩是122。当高三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无休止地做题、训练的时候,这个初中生在干什么?他在大量地阅读自己喜欢的著作。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三本,比照着读,竟能找出同一场战争哪本传记写得更好,哪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在家里阅读。结果这让她感到比在学校里上课有趣。这种愉悦的阅读体验让她不断地以请假、旷课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结果,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她写了100多张病假条,读了400多部名著,而她的语文成绩也特别突出。

这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感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主要来自阅读。然而我们常常看到,许多语文课堂因为繁琐、机械的教学模式,过分地干预了学生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当课堂教学把学生本该完整富有情趣的阅读体验肢解后,学生主动阅读的权利被剥夺殆尽,于是出现了极端的“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

我很赞同有些学校的做法,把常规的语文课尽量缩减,增加课余时间让学生到阅览室自主阅读。几乎每一位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倡导学生多读书,甚至布置了一些读书任务。然而新的问题也产生了:一学期下来,能坚持天天读书的学生屈指可数,而推脱课外阅读的理由数不胜数。其实,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只是不想读别人给的。老师家长们要做的是先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再进行指导。关于孩子的课外阅读,这里有三点建议需要特别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和知识水平选择读物。

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多选一些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如《春到梅花山》这篇文章,许多孩子连梅花都没有见过,而梅花山只有南京有,不借助一些图片,孩子单凭想象,怎么理解?中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逻辑过渡,可以适当地给他们选些说理性、逻辑性较强的读物。还有,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常常需要借助身边的事物,所以,让他们阅读不同的文章,还要考虑到他们的生活经验,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我曾把《匆匆》、《春》、《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成人特别喜欢的文章拿给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读,几乎没有一个说喜欢的。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喜欢故事,我们喜欢的不等于孩子会喜欢,这就是为什么老师推荐的许多书学生不愿去读。

二、降低阅读的功利性目的,去掉附加条件

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量达400万字,9年时间学生要读400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书左右。如何能完成每年四十几本的阅读量?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未来不是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或者是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职业,那么只需要从阅读中汲取生活经验、精神营养,获得一种认知、体验、感悟、慰藉、净化即可。我想,带着这种淡泊的阅读期待,没有学生会逃避阅读。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不需要咬文嚼字,只需成年人略加指导,学生读得多了,感受慢慢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理解就加深了。而我们的老师、家长是怎么做的?一让孩子读书,就要求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写的东西几乎比看的还多,久而久之,他们当然不想再读了。其实,这是在拔苗助长,只要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视野开阔了,感受深刻了,自然会产生表达的愿望,拿起笔来。他们讨厌的不是阅读,而是成年人的附加性作业,功利性目的。

三、鼓励孩子从书中发出疑问,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长期以来,我们对孩子有一个误导,凡是名篇名作都是精华、经典,都是完美无瑕的,不容置疑。事实上,即使是经典和精品,也不见得都是好的,也有缺陷甚至是毒素。如《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文化,《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都有争议。每一部经典,每一篇佳作都产生于它的时代,难免会有当时的思想束缚、文化陋习、审美局限等等。所以只能说,许多经典只是在一方面的长处超过了其另一方面的不足。这不足为怪,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们要鼓励孩子从书中,从经典中,乃至从一切人类文化中发出疑问,以审视的眼光洞察事物——哪怕是我们对其疑问不能作出解释,哪怕是孩子苦苦追寻后依然找不到答案。因为这种善于质疑的品格、挑战权威的精神,远比他提出的问题有价值。阅读常常与思考结伴,有思考就会有疑问。在杨绛的《老王》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有学生去问老师,为什么“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老师百思不得其解,问同事,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给自己的台阶是“这是杨绛随便写的一句话而已,何必深究?”不是每个问题都是未解之谜,答案总会有的,只是或早或晚而已。中小学老师不是专家学者,也不是大腕权威,疑难解决不了也是正常,在学生面前坦言爱莫能助就是了,但千万不能妄下结论,止住他们上下求索、继续追问的脚步!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郑惠生.小学生课外阅读认知、行为与相关条件的调研[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86.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读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读书为了什么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