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画中综合材料的介入
2013-10-26崔勇
◎崔勇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材料是人类文明起源及发展的物质基础,艺术家表现自己的艺术体验与艺术价值也需要材料作为媒介。绘画当中,不管是西洋画还是中国画,都有着自己传统的一套绘画体系和使用的工具材料。而当艺术家尝试着打破传统材料的分界线,更新传统的创作手法,将生活材料与绘画材料混合使用,这可能就是综合材料产生的本源问题吧。
“综合材料”这一概念由西方传入。在西方,按照使用的媒介材料命名画种名称。比如,我们所说的油画就是使用油性材料的,使用水性材料的被称为水彩画等。西方称综合材料为“mixed media”,《21世纪大英汉词典》中的翻译是“ (艺术的)混合效应(法),混合技法;多媒体的使用(指同时使用电影、磁带、唱片、照片、幻灯等制作艺术品或举办展览等)采用混合艺术效应手段的节目;运用多种媒介的美术作品;运用多种材料的艺术作品;混合绘画法 。”这里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混合”,我理解的就是指将多种媒介混合使用,有油性、水性颜料,矿物色,或是泥土、玻璃、钢铁、蜡、火药、金属箔,也可以包含现成品、纸、废弃物等普通生活材料。只要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的各种材料都可以在绘画创作中使用,这样将材料打破惯例混合使用、打破画种的界线,就叫做“综合材料”。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矿物质颜色的制作与使用,毛笔的形制确立到制笔技术高度的发展,纺织技术的发达出现绘画载体绢,墨的使用及发展,纸张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应用于绘画中等。中国画材料在历史中的每一次变革都会产生新的技法发展,或者说每当艺术家们尝试新的技法、想要表达新的艺术理想时,材料就会在这种迫切的要求下产生发展与变革。将综合材料介入中国画,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使用“介入”这个词,胡伟先生在《中国绘画当代艺术表现》一书中谈到:“‘介入’是没有‘立场’问题的,是自由和灵活的,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材料对绘画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已不言而喻,多种材料与技法的探索与拓展是拓宽中国画表现力的必经之路。
中国画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这个概念涵盖的很广,壁画、漆画等也都可以划进这个范围,但我们现在认为的中国画,是针对外来画种的引进而提出的,为了划分中、西绘画的疆域的“中国画”。那么壁画、岩画、民间画等到底属于中国画吗?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金奖作品的作者严好好,大学时学校组织到敦煌、克孜尔石窟去写生,沉淀了数千年历史的壁画让她大为倾倒。大学毕业之前,她便创作了京剧为题材、并吸取了壁画艺术的中国画《生旦净丑》作为毕业作品。《生旦净丑》的获奖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剖析本源,画坛争论的就是关于中国画的界定标准、品评标准和评审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画唯“笔墨”这个观点如果能兼容的、历史的看待的话,才能使中国画的当代艺术表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生旦净丑》运用了综合材料来表现自己的艺术思想,材料上创新和拓展,更好地展示了作品本身及时代性,作品的材料也是对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拓展。其实最早的中国画出现在墙壁上,然后是绢,直到生绢和纸本的出现和应用,才有了“笔墨”的概念。从元到明再至清,中国画“笔墨”的理论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所以,我们现在提起中国画自然就会想到由于外来画种进入才出现的那个“中国画”,就是唯“笔墨”的“中国画”,重道轻器的思想造成我们对材料的轻视。综合材料的出发点以及艺术理念完全可以为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提供参考,打破传统的固有“囚笼”,综合地运用材料,重视探索材料与技法的关系,对于材料、形态、观念等进行开放式的思考。
在全球化的当代,中国画已经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西方绘画同样也受到了中国画的影响,这个不存在借鉴了别人就会失去了自己。国内的油画、版画等都涉及到了综合材料的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些年很多高等院校也成立了材料技法工作室,这就是对材料语言的正确认识和迫切希望拓展艺术表达新语境的愿望。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艺术大师吴昌硕的作品《寿桃》,就使用了洋红;海派画家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就是在滑如玻璃的金笺上完成的,并且色彩斑斓。这就是在综合运用我们普遍认为不属于“中国画”范畴的材料。台湾画家刘国松先生尝试在油画布、素描纸、水彩纸等非传统的载体上画写意山水,算是综合材料在中国画领域运用的先驱者。大陆也有很多艺术家都积极地尝试综合材料介入中国画,突破传统的技法运用多种材料作画,有的画家大量使用水粉和丙烯在皮纸或高丽纸上覆盖,尽量掩盖水墨在纸张上的渗透性, 达到墨色交融的效果;有的画家则运用宣纸的褶皱和丙烯的反复堆积把纸本的张力发挥到极致。
[1]胡伟.中国绘画当代艺术表现 [M].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01月
[2]李俊.当代中国绘画综合材料的应用与表现方法 [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陶义美.综合材料在中国画中的表现 [J]. 美术界,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