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与思札记

2013-10-26◎陈

江南诗 2013年6期
关键词:词源诗人诗歌

◎陈 超

精神重力与个人词源

“精神重力与个人词源”,代表着我对先锋诗歌的价值的基本认识,同时也是我的诗学的基本论旨。我以为,对先锋诗歌而言,诗歌外在的型模“成规”,还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是那种“表达现代人对生存的特殊感受力的特殊语言”,即先锋诗歌的意味和表达其意味的话语方式,是同步发生、彼此选择、彼此发现、彼此照亮的。这决定了优秀的先锋诗歌,不仅是特殊的修辞技艺,也是诗人试图揭示和命名生存、历史、生命、文化中的噬心困境,所产生的“精神重力”。

而且,这种“精神重力”体现在先锋诗歌中,也并非类聚化的“代言人”式表达,而是来自于诗人个体生命体验所浸润的“个人词源”。在现代社会,先锋诗歌要为捍卫个人心灵感受的价值而申辩,诗人虽然要处理个人经验中的公共性,但更专注于公共经验中个人的特殊性。诗人寻求个人化的语言,个人化的书写、命名能力,常常将公共化的语词变为个人“发明”般的新词,像是汲于“个人词源”的深井。

我以为,同时坚持这两个维度,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衡估“诗与真”的关系问题。在此,“精神重力”和“个人词源”,是在对话关系中展开的两个相互激发、相互平衡、相互吸引——简言之,是“相互赠予”的因素。对先锋诗而言,缺乏“个人词源”的“精神重力”,时常会沦为空泛的见证式表态;而没有“精神重力”在其中的“个人词源”,则常常沦为微不足道的私语化“遣兴”。正是成功的个人心灵词源,赠予精神重力以艺术的尊严;而精神重力,则赠予个人心灵词源以具体历史生存语境中的分量。

“墓志铭”或“账单”

诗人是什么?他是慎重对待语言“命名”的人,是人类精神“舒心的盘诘”体现中最了然最一般的存在形式。但是,我知道在今天谈论这个问题是困难的。首先,它不能用最一般的因果律去解释。因为,诗人与普通的人在肉体上并没有什么差异。否则,我们会同意将诗人归入神经质、嗜修辞症、躁动狂一类肉体器质/精神状态发展畸异的那一部分人中。另外,诗人的确又不是偶然出现在人类中的一个现象。这是一种滑头的说法。因为是暂时的、必死的、偶然的,一切解释到此为止。这种自以为是的不可知论,并不能叫智慧而有教养的人买帐。瞧瞧,这两种情况是这样互相斥拒着,纠葛着,只要触及到任何一方,就会有另一方在前面等着你。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依据我们灵魂中被一再唤起的语言的“深度状态”,和这种状态常驻并作用于我们生命历程,来考察诗歌语言及诗人的本质。不仅古典诗人锡德尼说:“当你死去,你会被世人遗忘。因为你缺乏一篇墓志铭。”——诗人,从借喻的意义上说,就是刻写墓志铭的人;现代诗人艾略特同样在《四个四重奏》说,“一首诗,一个墓志铭”。诗人坚持简洁而意味深长。生存和生命的结束,或通往“彼岸”的启程,都是以一种文本为标志的。在这里,死亡仅仅作为生命的关键节点,向我们展开各种深入语言命名的可能性。据此,我们可以探究生命的意义和为后来者重新设定生命的目的和价值。

如果“墓志铭”一词太过不祥了,我们可以对等替换为“付帐说”。一位诗人说,“每个时代的人类都像在赴宴,宴散之后必须要有人付帐,诗人或更广义的诗人哲学家就是付账者”。如果诗人不能为时代付帐,他就没有资格以诗人的身份赴宴,而只能以大众的身份像大众一样吃完抹抹嘴就溜。一个时代的真正结束不是物理时间的结束,而是以一个或几个文本来结束的。如果没有一个文本来“付账”,时代就永远无法结束。现代汉语诗人如果想成为一个一生的持续的写作者,他应当思考更重大的问题,即诗人与他所处的时代生存的关系问题,写作中碰到的语言表达问题。

思就是诗

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说:“思就是诗。尽管并不就是诗歌意义的一种诗。存在之思是诗的源初方式。正是在此思中,语言才第一次成为语言,亦即进入自己的本质。存在之思道出存在的真理的口述。存在之思就是最初的诗。存在之思是原诗(Urdichtung),一切诗歌由它生发,哪怕是艺术的诗的作品,只要它们是属于语言的范围成为作品的,都是如此。广义和狭义上的所有诗,从其根基来看就是思。思的诗化的本质(das dichtende Wesen des Denkens)维护着存在的真理的统辖,因为真理思地诗化。”

海德格尔这段话道出了语言及诗的本质。只要人类这一特殊语言物种存在,诗与思的共相展现就会永世不绝地重复。本真的诗,从诞生到完成,所呈示的不朽功业,不是岁月积累的碎屑,不是退入人的原始本能发出的宣泄,不是修辞和咒语的炫惑,而是一种特殊的“命名”。它坚持刺入生存的本质,道出真相/真理,为人类的再生提供“语言作为存在之家”的保证。诗人为神圣的东西命名,也为生存的压抑命名,前者体现为大生命家宅的庆典,后者体现为从遮蔽到澄明的拯救。诗,就这样成为既为人创造,又创造着人的最了然、最精审的形式。考虑到语言艺术与真理之间这种二而一的本质关联,一个陈述句就产生了:

诗歌是显现生命之思话语无限的可能性的尝试。

活 力

我没有体验过别种语言的内在震悚像我在写作中或是在阅读伟大的诗歌中那样:它使我忧惧,分裂,在我的生命内核中置放话语的军火。

它让我深深感到一种放逐。实在世界退隐了,“天空”太高,我攀不上去;大地太浑浊,我难以触及更深的层面。在没有结实可靠背景的生存中,诗语出来为我造出一个天地。也许,即使在诗歌中,我也不能发现生命的出路到底是什么,但至少诗歌使我体验到一种自觉的放逐感或悬疑感。它使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问题加深并保持了活力。而不是使问题不了了之地钝化和消失。

诗-歌

诗-歌,从构词方式上告诉我们,诗人是人类的祭司和歌手。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不同的世界。同时,又每天生活在一个陈旧的、衰老的、滞缓的宇宙地理单元。人类感到了那些遥远又近在,出发又返回的生命的闪光。他们需要仪式,需要歌唱。正像连动物都似乎会发出感恩和忧伤的呜叫,植物用健康纯洁的形体答谢生命之源那样,诗人,代表了人类歌哭的高度。歌——这是本体还是功能?我们不可能把音程和乐曲表达分开。诗人歌赞生命和使生命成长的一切,他审判那些扼制自由和创造的权力强暴势能。艾略特的“火焰”玄学,埃利蒂斯的太阳玄学,狄兰·托玛斯的生死转换,李白的形而上月亮,杜甫的家国通喻个人心象,王维的言无言的山林意象……如此等等,都是一种代表人类精神高度的歌唱。在这种博大壮阔的歌唱共时体中,江河汩汩奔流,地轴默默转动,生命与更高的可能性凝为一条,成为抵制人类精神和语言能力下滑的巨大力量。

这种突破性贡献,也让她个人取得无上殊荣——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各种奖金与头衔更是不胜枚举。

人摹仿诗

人通过返观自身得以真实的存在。有些诗却能描述出一种比人的存在更清洁、尊严、高贵的存在。不是诗歌摹仿人,而是诗歌让人达到它。

接近诗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但不去接近却更为危险。

悖论结盟

在我的书案上,有一幅可能长久不会拿走的字条。它是一则对话:

当格劳肯(Glaucon)听到苏格拉底描述理想的生存形式后,反诘道:“苏格拉底,我不信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有这样一座上帝之城(City of God)”。

苏格拉底回答说:“无论天堂中有没有这样一座城市,或者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座城市,有智慧的人都将循着这城市的方式而生活,并以此装点自己的家。”

——对我来说,这则对话有如人类精神历史中怀疑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两大巨流纠葛在一起,冲激、互否、盘诘;怀疑的勇气和拯救的勇气相互依存,它们加深了生存的问题,扩展了生命的“无知”。正是这种永恒的相互追问,使生命之思保持了活力。它们的对称和对抗,使生命的问题永久归结为追问过程本身,而不是简单地消解或给出单向度的“结论”。

不管我们有限的理解力是如何启示的,让我们不要再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方式,将生存判然划分为“我不信”或“我坚信”。作为一个自觉的诗人,他永远是以“我不信”的方式“坚信”着,同时又以“我坚信”的方式“不信”。他从这种神秘的悖论结盟中,发现了接受困境的勇气。这种勇气,建立在他终其一生与缺席的“真理”之个人交往中。

如果诗性不仅仅是一种审美属性,同时更是一种对罪愆的揭示、对权力主义话语的回击、令人不安的谶语、晦暗与澄明的奇特混合物,以及对尽可能广泛的人类生存的综合探究的话,我们就无法想像“我不信”和“我相信”是绝对互不相容的。这种不可分解性的共时存在,使人类诗歌得以形成亘古迄今脉动不息的伟大共时体,使不同时代的诗人共同为一首永远无法完成的矛盾的“大诗章”作出持续的努力。的确,无论是神圣的还是世俗的作品,只要它是重要的,我都会从光明中读到冷彻骨髓的语象;反之,从死亡移近的阴影中感到黄金时代式的原初统一的光芒。

另一种咏唱

诗歌是对生命的咏唱。有一种诗人的咏唱与众不同。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哪里的人继续往前走,我就呆在那里的一个地方。这类诗人并不是登临绝顶而下临万象,他们无畏地坚持深入地狱,并为之唱出挽歌。生存巨大的空洞和黑暗,引领他们向下走,但他们并不为空洞和黑暗所困扰。在地狱的核心,他们置放了语言的军火,成为与地狱对质的灵魂。波德莱尔,艾略特,奥登,曼杰斯塔姆,普拉斯,阿米亥……就是这样的歌者。他们与那些一味哭诉并默许黑暗地狱的诗人不同,他们深入地狱是为了更犀利地澄明生命的真相;他们诅咒黑暗,是携带着人类更伟大的救赎精神。因此,向下之路,此时显得更为艰险。在地狱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用语言集结着精神力量,然后上升;而不是仅仅昭示人类万劫不复的毁灭。这些唱挽歌的诗人,在揭示生存荒诞、空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比那些虚无主义者更为淋漓尽致,但他们并不将自己的心灵朝着地狱打开。相反,他们的目的是,让人类重新思考生存和语言的性质。此时,诗歌成为放出人类罪恶污血的东西。他们也同时完成了另一种歌唱,歌唱人类独一无二的特性,即用语言体现出的审判罪孽的能力和权利。

思乡病

思乡病:现代诗的一个基本母题。有些诗人找到的是精神避难的伊甸园,另一些诗人却寻找另一种更危险的精神家乡。前者以安恬为终的,后者以历险为终的。前者自恋,后者自审。我热爱那些历险的诗人。说到底,精神的家园除去我们自身地火般的挣扎过程外,能到哪里寻找呢?

在场和消失

诗歌作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源始于诗人生命深层的冲动。但生命深层的冲动常常成为惰性诗人敷衍写诗的借口。因此,真正的诗歌不迁就一切,包括“我”那点可怜的原动力。它关心的不是“我”在场,恰恰是“我”的消失。

隐去诗人的面目,将生命的活力让给诗歌本身吧!

价 值

我们时代诗歌的一个严重毛病,就是诗人把自己看得比诗更有价值。

再剥夺

现代诗歌所构筑的话语世界,许多是由强有力的隐喻达成。但是,如果其内部没有被思考震撼的活力,隐喻就可能变为对修辞的盲目服从。这样的结果是,人被生存异化之后,又一次被语言异化;人被生存剥夺之后,被语言再剥夺。让那些孱弱的诗人拈花微笑吧,我们去领受“变血为墨迹的阵痛”(艾略特语)。

火 光

我的心又一次回到火光深处。在我持久的写作中,火光这个词语,总是引起我的惊愕。作为重要的诗歌元素,我知道它的出现,往往携带着与燃烧和毁灭有关的一切。它是光,革命,炽热,能量,破碎,耗尽,失败,冰冷,死亡。它牵引出整整一系列母语,使永恒、上升与终有一死、堕落这些彼此纠葛的概念相沟通。因此,我不想将它仅表述为某种激动人心的抒情,或仅在黑暗和冷漠中发掘光明的要素。我同样不能说,它是诗人偶然发出的灵魂的惊呼,这惊呼导源于即时性的不能忍受寒冷和苦难。或是甘愿负罪的人本天性。无论如何,我也不想将它理解为神性的光照。

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在我们习见的事物中,火光像黑暗一样,都是人类共时承受的。如此说来,我凝神已久的火光,是与罪孽搏斗中的诗人生命熔炉的瞬间完整显形。至少这种品质,从屈原和荷马的诗意中,已然显示。后起的诗人,将会不断扩张,加深它。如果有一天,这个词汇蜕变为本然意义上的或单向度的洁癖,我以为它就昭示了诗的消逝……

灵 感

我愿意这样来理解诗歌写作中“灵感”(Inspiration)一词的含义:第一,它不是柏拉图所言的“神赐的迷狂”;第二,它不是浪漫主义诗人所言的“个人天才”;第三,它不是许多现代诗人所言的潜意识原欲冲动。

如果的确有“灵感”存在的话,它是指一个诗人不能有力地处理某一突发精神状态时,所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之情。当诗人脑中突然呈现了一个很有意味的词根、句型、甚至精纯的几行诗句时,他不是得意洋洋地迅速处理掉它,而是强烈地意识到一种绝望的、边缘人的境遇:它来了,那么神奇!我难道再也不可能超越和提升它了吗?如果是这样,“灵感”就成了最终的得胜者,它把持并阻死了通往更深广境界的道路,它限制了我为避免轻飘而作的艰砺持续的努力。

正是在这里,杰出的诗人意识到灵感的危险性和无用性。瓦雷里曾这样表述过自己的立场:灵感派诗人不过是些“短命的通灵鬼”。只有灵感并不足以造就一位诗人。那种在睡梦中看到了一件珍宝,醒来后发现它在床下闪闪发光的情形更不值一谈。在极强的光芒下,闪光的并非都是金子。一百次产生绝妙灵感的瞬间也构不成一首诗。因为诗是一种延续性的发展,如同随时间变化的容貌;纯自然的诗只是在心灵中产生的庞杂的形象和声音的意外相会。因此,倘若我们想写一部由一系列成功之笔组成的作品,并使其首尾连贯,就必须有相当大的耐心、韧性和高超的技艺。我宁愿在完全自觉的完全清醒的意识活动下写些稍差的文字,也不愿意借助灵感在自我之外创作一部名篇佳作。因为一道闪光对我毫无益处,它只能使我自我欣赏。较之等待着四处制造几个来去无常的电闪雷鸣,我更喜欢学会依照自己的意向迸射出一束小小的火花(《瓦雷里全集》Ⅰ)。

我们不能认为瓦雷里是否认灵感的存在。但如何理解这种存在的意义,却是诗人的深刻之处。灵感的来临,在不同诗人的心目中具有不同的意味和价值。瓦雷里还这样幽默地表述过:灵感常像是上帝无偿地赠给我们第一句,而我们必须自己来写第二句,而且无愧于它那神赐的“兄长”。为使第二句能同上帝的馈赠相媲美,就是用上全部经验和才能也不过分。——请让我们铭记诗人的教诲。

立 场

如果作为生存见证的诗歌存在,我对人类的信心就会存在。我将诗歌看作半人性向人性的艰难过渡。诗歌的历史应该看作真理呈现自身的历史。伟大的诗歌不宽恕一切,包括诗人自身。消灭诗歌是对人类精神最根本的迫害。我们考察一个时代,有一条屡试不爽的方法:看它对诗歌的态度。

猜你喜欢

词源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Sentence”:词源追溯、结构意义与术语中译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五官”一词源于五个人
“顿”的量词用法的词源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