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南地区琼结县的卓舞对舞蹈演员身体训练价值
2013-10-26林道圣
◎林道圣
(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一、琼结卓舞起源
“卓”,是藏族非常古老而又广泛流传的民间歌舞,由于地理、方言、审美、习俗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因此对“卓”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有称为“刺啦冬”、“保尔嘎”、“学羌”、“锅庄”、“果卓”、“霞卓”、“博”等。但大多数藏区都称“卓”,有些地区即使不用卓词,也知道卓的意思。
关于卓的传说和记载比较多,藏文历史者作《拉达克王统世系》中记载:“德、肖勒赞普时期,鲁和卓盛行起来”。其中以卓舞之乡著称的山南卓舞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山南卓舞是需持道具腰系圆鼓、手持鼓槌随之舞动发辫,无伴唱及乐队伴奏,是自跳自唱自击鼓的一种表演形式。表演者按照词和鼓点节奏,舞蹈过程中边击鼓边甩头发,表演难度高,舞姿粗犷豪放,是西藏山南标志性民间舞种之一。它的动态古朴厚重。如今为了演出的效果 服装色彩多样而简单。其舞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在民间流传,也被搬上舞台。山南卓舞随着历史的发展积淀着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在各个时代变迁中丰富发展着。卓舞风格古朴的韵味背后承载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琼结卓舞的特点
动作上不同特点:山南琼结卓(也就是腰鼓舞)跟其他民族的不同,山南卓舞鼓系在左侧腰上跟鼓手同为一体, 以甩发、击鼓为主要动态,“击鼓”为主要特征。山南“卓舞”它本身就是一个佛本之争的产物,比如说 “金刚步”琼结“卓舞”鼓手的若干不同的动作:第一,甩发路线不同。一般鼓手的甩发路线为,前后左右。但琼结“卓舞”八字甩发为主。第二,鼓槌的不同的用法。一般鼓手甩发,不击鼓,也有的“卓舞”只有击鼓没有甩发,但琼结“卓舞”边甩发边击鼓 幅度比较大,不过也有跟其他卓舞相同的动作。第三,击鼓的开端动作有不同的。琼结“卓舞”鼓手击鼓开端时,右脚后撤一步,用右手将鼓槌拿到大三位顺时针绕三圈,同时左手击鼓三下。那披散的发型,多折式的裙子,飘动的彩带,击鼓,嗡!嗡!嗡!发出的声音富有立体感,绚丽多姿,耀眼夺目,使人们享受到一种古朴厚重、威武刚健的艺术的美。
三、琼杰卓舞的训练价值
本文主要内容想写它对演员的教学当中的训练的价值,我认为他在藏族舞蹈基本训练上更加有效地掌握风格和动态,在技术上四肢与甩头发腰系道具等多为一体,融合在一起来运动可以训练演员的身体上的协调能力。
(一)双手的训练
击鼓有很多种方式,但是山南卓舞本身的鼓系在座跨上,所以它的击鼓方式也有不同的地方,只要有甩发的动作都是单手击鼓,右手基本顺着甩发的路线击鼓,不然容易跟头发缠在一起,手臂的基本动作是大臂主动带动小臂,双手握紧鼓槌,击鼓时胯带动鼓和击鼓的手是相对方向的,右手从后面击鼓也一样是相对方向。只要起舞必定击鼓,个别动作除外,比如“鹰步金刚步”双手展翅上身45度,不击鼓,双手也有很大的训练价值。
(二)头部的训练
基本鼓手的甩发路线为三圆(平圆、立圆、八字圆)。三圆是在舞蹈教材当中经常提到的重要术语。它们是舞蹈运动中最有特点的三种路线及轨迹,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头部训练。
(三)腰部的训练
连环套:前旁后旁的运动用腰来带动上身九十度八字甩发,平圆甩发九十度身躯面部朝地立圆甩发,起步立身向前躯九十度平圆头部甩向六点,回向右平圆九十度身躯平圆甩发一点身体立直头发甩向后面结束,卓舞的动作大多数都在上身九十度上,运动幅度比较大,因此它的动律,它的甩发等基本都是用腰带动,不然无法甩出你的头发,所以它的腰部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四)下身训练
藏族舞蹈中的核心动律是“屈伸动律”。无论身体语言千变万化,“平步屈伸”都自始至终贯穿着近千年的藏族舞蹈动是藏族舞蹈的“根”。山南琼结“卓”它本身就是有道具的舞蹈,舞蹈从开始到结束身上系着鼓,所以更加有助于屈伸的厚重感。从卓舞的教学法规律入手,有元素训练的动律步伐 进行各种秀舞,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卓舞及相关的藏族民间的形式风格,卓舞本身就是佛本之争的产物。所以有着非常浓郁的民俗风格、动态、韵律。跳卓舞脚下也非常灵活,卓舞在民间是在大场面上跳的一种舞蹈,有着无拘无束、动作幅度大、豪放的舞蹈特征,所以跟其他有了共性又有不同的个性。藏族舞学科在教学上科学的训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对改进和丰富藏族舞的民族风格与肢体语言有直接影响,对演员模式和带动藏族舞剧目创作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不可取代的训练价值。
[1]山南地方志编委员会编《山南地区志》上、下、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2]王希华.山南“卓”(鼓舞)西藏艺术研究,1992年第48-49。
[3]《藏族文化艺术》嘉雍群培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4]《舞蹈美学》吕艺生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