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樊川八大寺院之禅经寺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3-10-26郑娜樊军

参花(下) 2013年5期

◎郑娜 樊军

(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唐代佛教盛行,京都长安城郊佛寺林立,有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六派的祖庭,古庙名刹不胜枚举。樊川是长安城南风景最优美的地区之一,自古名山佛占尽,因樊川的美丽风光,当时,有八大寺院坐落于此,这八大寺院就是兴教寺、观音寺、兴国寺、洪福寺、华严寺、禅经寺、牛头寺和法幢寺,后称“樊川八大寺院”。八大寺由东南而西北,分别位于樊川左右的少陵塬和神禾塬畔,且两相对峙,面对终南山拱立,形势颇为壮观。历经千余年,至今除兴教寺保护较为完好,为中外闻名的佛教盛地外,其余有的废毁改观,有的已湮没无存。本文将根据史料,结合田野调查,对樊川八大寺之禅经寺的历史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一、禅经寺的历史

禅经寺,为樊川八大寺之一,建于隋,兴于唐,昔为皇室奉佛之地,殿堂庄严。寺院内外古柏参天,果木林立。寺内存一眼古井,水清澈,甘甜。今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与少陵原畔华严寺相对。《咸宁县志》云:小章(应为“江”村有禅经寺,但记载不详)《续志》载:“禅经寺,在小江南神禾原北崖,杨嗣复迎养其父于此(见《杨氏家谱》)。宋仁宗时,族人舍为佛寺”。两“志”所记寺址均确切无误。杨嗣复及其父杨于陵是唐代人,在新归《唐书》中均有传。按《续志》所说的“杨嗣复迎养其父于此”这个“此”字从文句意思看只能是“禅经寺”。可以推知,在杨嗣复“迎养其父之前,小江村南即建有禅经寺”,但又说“宋仁宗时族人舍为佛寺”不知何故。咸宁志史载:唐睿宗驸马郑潜耀和诗圣杜甫等雅士参佛于此,现留存他们的礼佛问道的窑洞两处。

到民国时期,禅经寺仍有殿宇。郑维翰《心园集·樊川图记》“小江村”条记载:“近村,丛柏林立,古禅静(经)寺尚存。”据该村村民81岁的郑清玉讲,在当时,寺内有山门房三间,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僧房三间,大殿后有吕仙洞,其规模还不小。大殿建筑古雅,雕梁画栋,墙壁丹青。殿正中奉有佛像,两旁依壁有十八罗汉塑像。山门房内有韦驮、伽蓝泥塑,一前一后。东廊房祀瘟神,西廊房祀送子娘娘,后窑洞祀吕仙。寺周围有地十余亩,全是寺田,植有梧桐、柿子、石榴、药材等。寺内及门前,古柏参天。寺前侧还有水井一眼,水很旺,大旱不降,其井仍在(井口已棚掩)。原有大铁钟一口,碑石两通,现已无存。常住有僧人,其老和尚解放前圆寂。

抗战期间,国民党特务机关“青训队”曾占用该寺,残害不少革命人士和进步青年,当地群众称其为“阎王殿”。自然,禅经古寺也在劫难免,铁钟被砸碎卖了生铁,并拆毁部分殿宇。解放后,小江村村民将余存的殿宇房舍拆除,用其砖瓦、木料在村内建成小学。

二、禅经寺的现状

世事无常,沧桑迁变。虽然禅经寺经历风雨侵鉵,颜貌褪色,但悲怨凝聚,神鬼相护。如今香火无缺,慧命相续,根基尚存,殿堂,寮舍修葺不断,伽蓝以待完善,佛号长念,经声颂传,兴开慈悲之门,广结善缘,普施教化,弘法利生。

因禅经寺在抗战期间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占有,所以当地群众认为该寺不祥,因此在解放后将其拆除,后来很长时间禅经寺名存实亡,废墟一片,野草杂生。今日的禅经寺,是由僧人募捐、集资,建成的。释光慧(周至罗峪人),一位靠给人针灸治病化缘集资建寺庙的和尚,首次复修了禅经寺。禅经寺现在的主持是理空法师,一位年轻的僧人,其实寺院也就他一个僧人,领导群众都是他,据说是佛学院毕业的。他讲起佛法来语言生动有趣,说理浅显易懂。禅经寺现有大殿一座,里面供奉释迦牟尼佛,山门房是韦驮和伽蓝圣众菩萨,旁边搭了三间敞口的简易房,供弥勒等三尊佛像暂时栖身。西边有念佛堂,东边有寮房数间,是僧人、居士的住所,古寺复原,为再现唐樊川八大寺旧时风光,善举、善事一桩。

理空师傅支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支持武术事业,把禅经寺中的一块宝地划出,让西安市八卦掌研究会作为办公及训练场所。

禅经寺经过不断修缮,现在香火逐年旺盛,有很多善男信女每逢初一十五来此朝拜,佛教总是劝人为善的,佛门之地是一处净土。如果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婆媳出现矛盾的时候,来禅经寺小住几日,听师傅讲佛经,对心灵进行洗礼,也许处世态度将会发生重大的改变,禅经寺等佛教寺院无疑对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禅经寺的发展趋势

杜甫的《郑驸马宅宴洞中》“主家烟洞细细雾,留客夏簟琅玕……”中的“莲花洞”,《长安志图》说此洞在今樊川小江村神禾塬。村人若是将其“旧址”开发、挖掘出来,开办农家乐,创收补贴家用,也是正事一件。加之禅经寺周围高校林立,企事业单位众多,西安市南横线已经全线贯通,交通十分便捷,如果做好宣传,这里的寺庙经济一定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