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重境界探究椭圆性质的一个案例
2013-10-26
● ●
(宁波市第二中学 浙江宁波 315000) (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宁波 315100)
历经三重境界探究椭圆性质的一个案例
●任伟芳●江一鸣
(宁波市第二中学 浙江宁波 315000) (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宁波 315100)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笔者在备高三复习课时,发现一个探究椭圆性质的题目,通过此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普通数学问题出发,层层推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为此,笔者以该题为引子精心编制了一个“探索椭圆的一个性质”的教学设计,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展示,获得广泛好评.下面是这堂探究课的教学片断和课后思考,供大家参考.
1 教学片段实录
(2009年辽宁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
说明课前预习作业要求:(1)用尽可能多的证法来证明;(2)如果移动点A会改变直线EF的斜率,那么直线EF的斜率与点A的哪个值有关;(3)能否把这个结论推广到抛物线和双曲线上.
片段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师:预习作业同学们准备得很充分,4位同学分别用直接法、方程组法、参数法和点差法来证明,这4种证法都很精彩.尽管题目像“雄关漫道真如铁”,同学们还是用多种解法把它“从头越”.现在我们已处在题目思路方法的“最高层”,但不要被“浮云遮望眼”,力图抓住问题的本质,去猜想、拓展、引申和类比,探究出新的问题.想一想:直线EF的斜率值与点A的哪个值有关系?
生1:直线EF的斜率与过点A的椭圆切线斜率是互为相反数.我是用量角器通过量直线的倾斜角验证得到的,但是还没有证明出来.
生2:这个结论我是猜想得出.
师:你是怎样猜想出来的?
生2:只要把如图2的椭圆变成特殊情形圆,如图1所示,∠1=∠E+∠4,∠2=∠3+∠5,而∠1=∠2,因此∠4=∠5.类比到图2得:直线EF的斜率与过点A的椭圆切线斜率是互为相反数.
图1 图2
师:通过观察由特殊情形出发,类比猜想得到一般结论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还要严格证明.
从而
设kAE=k,则kAF=-k.又点A(x0,y0)在椭圆上,得
从而
(b2+a2k2)x2+2a2k(y0-kx0)x+
a2(y0-kx0)2-a2b2=0.
记E(x1,y1),F(x2,y2),则
同理可得
于是
又因为y2-y0=-k(x2-x0),y1-y0=k(x1-x0),
从而
又
故
kEF+kAQ=0.
师:对于一个命题成立自然会想到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呢?
证明与结论1类似.
结论1作为椭圆性质的基本定理,进而又得到以下结论:
生4:根据△TAF∽△TEA,不难得到以下结论:
片段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师:椭圆也有类似于圆的性质的确令人惊奇,似乎我们已经到了“水穷处”了,但同学们思考一下:椭圆除了有“切割线定理”,是否还会有“相交弦定理”呢?这样的探究就会看到“云起时”.如图2,把2条弦AE和AF移开,变成2条相交弦,切线变成割线,结论1的条件是椭圆中2条弦相交点在椭圆上,如果2条弦相交点不在椭圆上时,通过研究还可以得到一般性结论.
图3
(a2+b2t2)y2+2tmb2y+b2m2-a2b2=0.
设C(x1,y1),E(x2,y2),则
同理可设Q(x3,y3),F(x4,y4),则
从而
记kCD+kEF的分子为
μ= (y3-y1)[-t(y4+y2)+n-m]+
(y4-y2)[-t(y3+y1)+n-m]=-t(y3y4-
y1y2)+(n-m)[(y3+y4)-(y1+y2)]=
即kCD+kEF=0结论成立.
生5:由此,可以进一步探究△PCD∽△PEF,得出结论:
片段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是否可以把昨天作业中的数学问题由椭圆推广到抛物线和双曲线上?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再由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师:通过讨论分析,还可以得到更一般的结论:
证明设圆锥曲线方程为
f(x,y)=Ax2+Bxy+Cy2+Dx+Ey+F=0,
(1)
直线PQR与直线PST的倾斜角分别为θ1,θ2,则过点P的直线PQR的参数方程为
(2)
联立式(1),(2),得
PQ·PR=t1·t2=
同理可得
PS·PT=t3·t4=
该值与点P位置无关.
特别地,当B=0,θ1+θ2=π(即直线QR与直线ST的斜率互为相反数)时,|PQ|·|PR|=|PS|·|PT|成立.
师:当圆锥曲线换成圆时,就是圆幂定理.上述证明已涵盖了圆幂定理,并且说明把圆推广到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时,类似结论仍然成立.结论9是圆锥曲线的牛顿定理,它的特例包含了今天我们所探究的所有结论,此结论可以作为编写相关圆锥曲线试题的依据或根源.
师(结束语):同学们,优美的结论、奇妙的数学,令人神往.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让我们探究数学、喜欢数学、享受数学吧!
2 课后思考
2.1 摒弃知识灌输,营造探究环境
高三数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往往把思维变成即成思路,精心备好课,准备若干解题方法,整个课堂以讲解为主,使问题解答变成可传信物,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很难体会思维的过程.事实上,很多学生并不一定会像教师那样去思考、去探究,原因是:思维是靠启迪,而不是靠灌输,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习者就越不会思维.因此在教学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机会,有意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后期继续学习的能力.复习课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发展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根本.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策略是启发引导学生跨越探究的三重境界,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坚持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困惑再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顶峰境界,使学生充分品味探究过程的魅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2 运用合作学习,促进有效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只有那些抽象的、深刻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才需要合作学习.本节课教学班级的学生属中偏下水平,如果让学生独立去思考探究,能够得到结论7和结论8的学生毕竟少数.事实证明,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课堂气氛热烈,结论7和结论8的合作发现也为师生共同探究,为得到结论9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更能揭示数学本质,可以使数学课堂充满智慧,更有内涵,探究更有成效.
2.3 把握探究方式,提高复习效率
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猜想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结论,进行推理和证明解决问题.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这节复习课从一道好题出发,从椭圆性质到一般圆锥曲线性质,从圆幂定理推测出圆锥曲线也有类似“圆幂定理”的结论,达到了“秀枝一株,嫁接成林”的目标,教学设计高屋建瓴,潜移默化,浅入深出,最后走向“以不变应万变”的“一课一例”的复习课模式.
总之,本节课通过对椭圆性质的探索,合理地运用几何直观去推测,或是出于直觉,或是通过归纳和类比,体现了一种自然思考的过程.课堂上不但提出了几个新的结论,而且在猜测和证明的过程中,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探究素材,让学生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中体会题目的数学本质,领悟解题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 李士锜.数学学习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65.
[2] 王顺耿.再论圆锥曲线“相交弦定理”的探索[J].数学教学,2008(7):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