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时光尽头的喀什噶尔
2013-10-25孟澄海
孟澄海
很远。远在时光的尽头。
我说的是喀什葛尔。
早年读新疆史话,知道喀什葛尔是古突厥语,大意为玉石聚集之地。想象中,在远古时代,这里的玉石应该很多,遍布戈壁山谷,像星月一样灿烂。除此之外,这里应该还有西伯利亚虎、雪豹和野骆驼,它们的斑纹被昆仑玉的光辉照耀着,在黄昏或夜晚,闪现梦幻般的颜色。古苍茫的大地瀚海,孤独的天穹星座,恍惚迷离的黄沙白草——透过千年岁月,我依稀看见喀什葛尔的背影:雪峰、冰川、胡杨、来往的驼队、繁华的城堡、热闹的街肆、肃穆的神庙……而这一切早已进入了古旧斑驳的羊皮书卷,进入了幽怨苍凉的《十二木卡姆》,被行吟诗人歌唱着,被盲人乐师弹奏着,成为流亡的隐语。
终于走进了喀什葛尔。
喀喇昆仑山的影子就在眼前。山上落满白雪,雪之上是苍老的云朵,飘浮不定,孤独决绝,犹若流浪的国王。再高处就是天空,冰蓝,幽深,混沌,迷茫,灵魂一样笼罩着一切。离我最近的一个古堡遗址只存残垣断壁,伤痕累累的老墙百孔千疮,偶尔有乌鸦蹲踞于此,抖着翅膀,唱响地老天荒的挽歌。时间隐匿,古堡仿佛依旧在梦里,幻现一段曾经的风华盛世。我发现遗址周围散落着陶片和枯木、零星的砖头土坯、腐朽不堪的丝麻制品残片,间或还有锈迹斑斑的箭镞和铁钉,它们都静静地依傍着大地,成为时光流逝的证据。一匹骆驼的尸骸平躺于断壁之下,白骨森然,头颅上的眼窝空空荡荡。骆驼凝望时空的眼睛早被西风吹干,残泪飘零,不知去向。
只有胡杨还活着。活着的不是一棵,而是成千上万棵。我来时,时令虽靠近晚秋,但胡杨并没有枯萎消沉。虬曲倔强的枝桠横空出世,挑起灿烂的金黄。高远蓝天,橙黄秋叶,那种情景似乎是为了衬托一种博大的美学境界。或者说,喀什葛尔的胡杨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的存在已经摆脱了严酷环境里的死亡宿命,昭示着精神世界的崇高和悲美。
我坐在胡杨树的阴影里,像一个年轮暗淡的树桩。这是喀什葛尔的正午,阳光从树冠上射下来,将金黄的光点涂满我的周身。风吹过来。大漠的秋风带着胡杨林的潮气,微凉而温润,恍若神的呼吸。我的头顶,偶尔有叶子飘落下来,姿态悠然,那是金色蝴蝶的亡灵,静悄悄寻找归宿。大地岑寂。万物静默。一片树叶地飘落,不见丝毫哀伤与幽怨,它的被秋霜浸润的经脉,它的曲折深沉的纹路,都在命运的光晕里闪亮,迷幻如梦。在四季轮回中,落叶最终走完属于自我的时光,在沙漠的怀抱里沉沦、寂灭。
土曼河缓缓流过,波平浪静,过滤着人世的浮华与喧嚣。随着星斗的漂移,河床愈来愈窄,水面越来越低。水很清,也蓝,是那种童话境界的蓝,渗透灵魂的蓝。我来之前,曾不止一次地预想过如诗似画的场景:荒草披拂的岸,岸上有野马和火狐的影子,千万朵矢车菊把美丽的花瓣倒影于波纹之间……但我没有见到这一切,视野里尽是石头和干裂的岸壁,几只野鸟从远处飞来,盘桓片刻后,迅疾离去。鸟的飞翔弧线指向闪着幽蓝辉光的雪山,尔后翅膀消隐,被一片空阔的白色淹没。我想,一个人与一条河会面,也许就是宿命,错过了河流的暗示与引领,谁的梦也无法抵达精神家园。土曼河从我的面前流过,它的走向就是神的手势,它的冥冥中的低语,给我不停地指示回家的路。
午后,我独自穿越喀什噶尔老城。我把随身携带的简单行囊寄存在宾馆,在一家简陋的摊点上吃了一块馕饼,喝了一碗酸奶,就慢悠悠地踏进了古巷。脚下少有尘土垃圾,小径上铺着方砖,那上面已经被人践踏得凹凸不平,偶尔有几株玫瑰或杏树,从人家的院落里探出头来,在阳光里投下斑斑点点的阴影。墙角边是昆虫的乐园,它们不管人事,或挥舞翅膀飞行,或趴在阴影里酣睡,消磨无边无际的光阴。我知道,我走过的地方即是著名的阔孜其亚贝西巷,这个古巷如果从喀喇汗王朝算起,已经逾越数千年。实际上著名并非阔孜其亚西巷本身,著名的是它辽远苍茫的历史,或者说,在古巷星移斗转的岁月里,它的记忆早跟历史纠缠、交结在一起了。譬如一枚箭镞的鸣响,一缕狼烟的飘摇,一个头戴面纱的维族女子的身影,一位穆斯林诵经的声音,甚或一滴蓝色雨点,一片飘落的鸽子羽毛……所有这一切都会深深进入它的内心,然后化为一种甜蜜的惆怅,忧伤的记忆。
时光在缓缓流逝,在时光的背后,阔孜其亚西巷依旧沉静如初,高古、淡泊、从容、安谧,恍如古旧的羊皮书卷,慢慢向我展开。历史的本来面容,其实就是那些斑驳的老墙,是附着在墙壁上的泥皮、草屑,是漫漶于六角形地砖间的阳光与月影,是隐现闪烁的蝴蝶翅膀,是梦一样悠远的寂静。还有曲径通幽。幽深处不时传来姑娘们叽叽喳喳的笑声,或者突然闪出一个服饰艳丽、环佩叮当的袅娜身影,但转瞬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转过一个弯,里面会氤氲出更深的幽静或岑寂。偶然抬头,却见半墙的窗户都是洞开的,每个窗台上都摆放着花盆,米兰、绣球、文竹、金丝菊、三色堇、仙人球,花朵在微风里扶摇,有几个月亮般美好的脸庞,朝我漾出甜甜的笑……
古巷里有摊点或铺面,但不是物质主义时代的市场,没有商贩声嘶力竭地叫卖,也不见顾客云集、熙攘纷扰的喧嚣与嘈杂。铜器铺、银器店、杂货小卖部,以及只在自家门前卖馕饼的、卖酸奶的、卖马鞍绳索的……店铺主人大都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端坐在那里,表情淡然宁静,说话轻声细语。他们不像是做买卖,倒像是在打发光阴。太阳还挂在天上,有的是时间。其实,对古巷的居民而言,根本不需要与时间赛跑。一百年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他们一直就生活在一种慢节奏里,享受着安静与恬淡,让生命慢慢变老,然后消失,复归于大地。西风吹老了雪山,云朵消亡于山岫,但人的心却永远年轻,如同喀喇昆仑的蓝色涧水,潺、悠长,万古不竭。
不知谁在弹奏乐器,声音缠绵悠长,略带淡淡的惆怅和忧伤。我走过去,看见一个白胡子老人,盘腿坐在门柱的阴凉下,怀抱一把都它尔,用手轻轻弹拨,嘴里还哼唱着什么古调,但周围没有人,一只银灰色小猫睡在他的脚前。没有听众,老人自弹自听,闭着眼,摇头晃脑,一幅陶醉的神情。他从不怕孤独寂寞,一个人有音乐就够了。音乐来自天堂,那是雨点抚摸沙粒的叹息,是蝴蝶亲吻花朵的吟唱。从都它尔流出来的音符,难道会化为天籁,轻轻掠过老人的灵魂?
高台民居就在我的眼前。高台是土台子,黄土堆积而成,很平常,也很拙朴。奇妙的是那上面修建了一层层房子,木门、木窗、木柱、木檩、木椽。结构简单而实用,与内地马赛克贴面的钢筋水泥建筑绝不雷同。黄泥房子站立在黄土高台上,二者浑然一体,叫人感叹顺其自然的大美。民居依靠世间存在,成为人们的栖居之所,最后又倾圮坍塌,与大地相融合,变作新的黄土。时间喻示了所有事物的最终归宿,把一切都纳入轮回宿命。我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黄土高台,却孕育出了麻赫穆德·喀什葛尔,一个伟大的穆斯林学者。也许,人们并不熟知他写的《突厥大词典》,然而,那里的土曼河,那里的胡杨和玫瑰,那里的高天厚土永恒地收藏了他的名字。
黄昏来临。天光逐渐暗淡,橘黄色的晚风吹过来,给古老的喀什葛尔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雪山和帕米尔高原退隐成黑色的背影,只有土曼河边的胡杨独立苍茫,在浩荡的秋风中瑟瑟作响,恍若弹奏地老天荒的琴弦。河岸上,烧陶的炉火熊熊燃烧,玫瑰色的火焰不停地跳跃、舞蹈,将红霞般的光芒倒映于水面。我走进制陶作坊,看见工匠们正在制作陶胚,都赤裸着上身,肩胛与胳膊汗水漫漶,酱紫发亮,像涂满了深色的瓷釉。制陶是喀什葛尔老城最著名的手工业,其技艺属于家传,代代相继,如今已逾千年。从窑口里走出的陶器,有碗、碟、瓮、瓶,也有各类花盆和动物塑像,淡雅拙朴,美观大方。泥与土,火与陶,熔铸了维吾尔人的血汗和信念,如同历史记忆,在岁月的洗涤陶冶中,获得了不朽和永生。
一轮圆月挂在喀什葛尔的天空。
穿过老城区,我来到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广场。礼拜已经结束,三三两两的穆斯林信徒从身边走过,如同从不声张的落叶,跟随清风白云,静悄悄地融入苍茫暮色。目光所及,万物都隐匿于黑暗,只有寺院的宣礼塔面对苍冥,宝蓝色的大门在夜幕下发着神秘的幽光。寺院的大门已经关闭,但精神世界的大门向每一个人敞开。只要信仰在,灵魂就会找到通往天国的路……
今夜,一个男人心怀月光,无词,静声。
(摘自《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