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风雨路青春二十年
2013-10-25江镕
江镕
采访进行的那天,正逢广东连日暴雨,屋外天气阴沉、雨水如注,而室内却流淌着一种感动和钦佩。看来,其实阳光并不总是只能出现在艳阳高照的时刻。
对于每个人来说,20年的时光,特别是从学校毕业到参加工作、青春迸发的20年恐怕都弥足珍贵,它们有关梦想,有关期冀,有关自己人生的方向。而对于欧劼来说,自己青春洋溢的这20年都献给了环保事业。
室内污染应从源头控制
1992年7月,欧劼从广东省环境保护学校毕业,同年10月便被分配到韶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从1992年10月到2005年5月期间,欧劼在监测中心大气室工参与了废气、空气、噪声以及机动车尾气的监测,还参与了放射性监测以及室内空气监测等多项工作。
在当时,室内空气质量还是一个不太为很多人所知的概念,即使听说过,也是一知半解,不尽清楚。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欧劼和他的同事们一边开展了很多具体的监测和分析,一边也尽可能广泛向大家进行宣传,使大家意识到自己居所空气质量的重要。
当时欧劼就提出,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装修,大家往往因为注重价钱,而忽视了建材的质量。对于已经造成污染的居室,后期治理产生的效果微乎其微,所以装修者应该从源头上重视,尽量选择质量有保证的材料,而且有条件的话最好亲力亲为,避免委托施工单位以次充好。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理论和建议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些观点还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前瞻性。
灾难面前的忘我响应
2005年6月,欧劼被调到分析测试室,在这里他工作了4年,主要负责砷、汞、锑、镉、铅、油类、叶绿素、化学需氧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30多个项目的分析以及实验室质控和原始数据的审核。
然而就在欧劼在此工作的第三个年头——2008年,发生了一件举国悲恸、举世瞩目的大事——汶川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发生地震后,广东省环保局(现广东省环保厅)马上向国家环保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动要求支援四川灾区,协助灾区进行环保应急监测,号召全省环保监测工作者积极报名参加。
听到消息后,欧劼几乎连想都没想,在第一时间就报了名,而在当时,他的孩子还不满周岁。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恢复中的妻子需要照顾,但这些个人的困难都没能动摇欧劼赶赴灾区救援的决心,很快,他就被站里推荐成为首批前往四川灾区参与当地水质应急监测工作的支援队成员。
在那批人员中,救援行动的总指挥是省环保局王子葵副局长,队长是省监测站钟秉照副站长,队员由来自省站、广州、东莞、深圳、肇庆及韶关的7位技术人员组成。支援队携带了GC-MS、综合毒性测定仪、金属多参数测定仪等先进的测试仪器,还有两台应急监测车、两台越野车便义无反顾地赶往了灾区。
5月28日,支援队飞抵成都,他们主要负责映秀镇段面至都江堰紫坪铺水库6个段面的水质监测工作,包括采样、选样、分析,及时把每天的数据汇总上报四川省总站等。在广东支援队负责监测的6个断面中,有三个断面由公路开车采样,有三个断面由水库坐快艇采样;分析项目包括饮用水源70多项指标,除了其中几个项目不具备现场实验条件,需送四川省监测站外,其他60多个项目均由支援队在采样当时完成,其工作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
第一天的情景记忆犹新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5年了,但回忆起当时第一次进入灾区的情景,欧劼依然记忆犹新。2008年5月29日一大早,全体队员带上仪器、帐篷、干粮和水,在四川省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第一次进入地震重灾区——映秀镇。途经都江堰市,这座原本美丽的旅游城市从窗外望去,已是一片满目疮痍。过了都江堰市区,就进入到盘山公路之中,这条十天前由武警战士抢修出来的生命线仍然十分脆弱,到处都是塌方的山泥和山顶滚下来的巨石。就这样,一条10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5个多小时,中午时分,支援队终于进入映秀镇。到达之后,支援队找到了镇下游的一个河段准备工作,一打开车门,一股强烈的尸臭味迎面扑来,但大家却丝毫没有退缩,立即装备上事先准备的口罩,手套和水鞋,开始展开震后映秀镇段面首次水质监测工作。
虽然条件艰苦,但没有一名队员有畏难情绪,每个人都有条不紊地做好自己负责的工作,大家仅用一个多小时就把其中一个断面的采样和部分现场能分析的项目全部完成。但这只完成了任务的一小部分,午饭时,队员们回到车上只是随便吃了一些干粮又赶去另外两个段面进行采样。回到成都,已是天色全暗,但送完样、吃完饭后,欧劼还要完成剩余的项目分析工作,包括氨氮、余氯、硫化物、氢化物等项目,之后还要把当天的结果汇总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上报给四川省环保局。当终于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这天所见的一切都让欧劼难以忘怀,一颗心许久才平静下来。
生死仿似毫厘之间
就这样在灾区工作了8天之后,在“6·5”世界环境日当天,支援小分队来到映秀镇进行水质监测,刚好国家环保部吴晓青副部长也来映秀镇视察工作,他来到分队的应急监测车上,询问了工作情况,对来灾区应急工作予以了肯定和表扬。但是还没等队员们激动的心情平复下去,在回去的路上,他们遇上这次支援行动最危险的一幕——汽车经过一个严重塌方点的地方时,突然发生余震,一块大石头随之就滚了下来,刚好落在支援队车辆的保险杠后面,生死仿似就在一瞬之间,一时间,所有人不禁都是一身冷汗。
当面对死亡的威胁,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全然淡定,正是这种异常的状况,考验着大家的意志和决心。支援队在灾区每日所做的工作——水样的采样和分析,在队员们的日常工作中原本都是平常而容易的事情,但在地震重灾区里,这一切却又是如此的困难和艰险。危难之时,每个队员都经受住了考验,他们始终都以环保工作者科学、严谨的态度采集、分析每一份数据,为灾区居民饮用水安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广东环保人树立了响当当的形象。
生命的意义在于踏实
从汶川回来之后,欧劼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更加珍惜生命,钱不重要,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和亲情。特别是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来说,不要强求太多的名利,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快乐就好。
2009年5月,欧劼来到韶关市监测中心站自动监测室担任主任,全面主持工作。主要负责韶关空气、水质自动监测子站的管理及建设和噪声自动屏系统日常维护以及室内空气监测工作。2011年12月,欧劼经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技术工程师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获得了环境监测高级工程师资格。在自动监测室的工作中,欧劼又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崭新挑战——带领人员建设作为14个国家背景空气自动监测子站之一的广东南岭站。
海拔1700的背景站率先通过验收
南岭背景站位于岭南第二高峰天井山的峰顶,海拔1700多米,于2009年9月开始动工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用欧劼的话说,就是“在两年的筹备过程中,民工都不好请,请来也呆不长。”但是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欧劼带领各方人员克服了高山恶劣的天气、上山公路建设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困难因素影响,将背景站按部就班地建立起来。
在建设过程中,背景站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道路问题,之前上山全部都是石子路,后来铺成了水泥路,但仍然全都是盘山路,开车去背景站单程便需要2.5个小时,而且一路上往往都会遭遇大风、大雨、大雾,所以光是包工队就换了一批又一批。气候影响是建设背景站面临的第二个问题,由于站点所处位置海拔较高,因此气候变化多样,极端异常。在冷暖气流交汇的时候,暴雨、狂风、雷电、冰雹时常接踵而至;在天气潮湿的时候,空气湿度非常大,衣服十几天都晾不干;在刮起大风的时候,最高可以达到十一二级,平均时速8米/小时,快的时候可以达到二三十米;而在冬天,气温会降到零下十几度,结冰厚度有十几厘米。
虽然条件艰苦、简陋,但是在省环境监测中心、韶关市环保局、韶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努力下,背景站于2010年12月初完成了站房建设工作;2011年1月进行仪器安装;2011年3月开始仪器试运行;2011年6月在全国率先通过国家验收。目前背景站已建成的第一期项目,主要包括SO2、NOX、O3、CO、PM10、PM2.5在内的大气常规监测项目。接下来将要开展第二期工程,届时更将集合各方力量,努力将背景站打造成为一个集自动监测、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基地。
欧劼曾经这样自我评价:“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我始终以一种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去要求自己。在工作里中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得失,喜欢接受新工作及新的挑战。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朴实的话语、坚定的行动,往往总带给人最多的感动,希望欧劼的经历能够感染更多人,用自己的热情和付出,书写青春不老的歌谣、镌刻岁月无悔的篇章。
(摘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