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侨资发展的历史谱系和未来趋势

2013-10-24吴闽川涂德基

闽台关系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侨资侨商泉州市

吴闽川,涂德基

(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研究生工作处,福建 福州350001;2.泉州市 外事侨务办公室,福建 泉州362000)

一、绪 论

侨资是指我国各地吸收和利用的海外华侨、华人的个人及其企业与其他组织的资金。[1]本文所指的“侨资”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以各种方式为家乡经济发展提供的资金,具体可分为赡家款侨汇、贸易侨资和投资侨资三类。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2000年至今经济总量已连续14年蝉联全省第一,成为带动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综观泉州30几年来的巨变,其发展得益于丰富的侨资、侨力、侨智资源。据统计,1978~2011年,泉州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12632家,合同外资金额300.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8.28亿美元,其中侨资合同外资额及实际到资额约占泉州合同外资总额和实际到资总额的85%。由此可见,华侨、华人对泉州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考察1978年以来泉州侨资的发展轨迹和结构特征,揭示其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正面作用,探讨和分析泉州侨资的发展趋势,为泉州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进一步挖掘侨力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泉州侨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泉州侨情概况

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海外泉籍华侨、华人遍布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2005年重点侨情调查统计,泉籍华侨、华人数量多达750万以上,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约占全市的91%;港、澳同胞75.52万;归侨、侨眷83.33万人,港、澳眷属37.04万人。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人数合占全省60%以上,在全国25个设区市重点侨乡中位居第一。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泉籍华侨、华人又不断取得新的发展,现有规模实际上多于本文所采用的数据。

1.泉籍华侨、华人祖籍地分布情况。泉州各县(市、区)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按其数量及占全市总数的百分比排列,依次为:南安169.01万人,占22.51%;晋江112.9万人,占15.03%;永春107.33万人,占14.29%;安溪93.11万人,占12.4%;惠安75.05万人,占10%;石狮29.26万人,占3.9%;鲤城26.31万人,占3.5%;泉港22.67 万人,占3.02%;洛江16.14 万人,占2.15%;丰泽15.93 万人,占2.12%;德化13.22万人,占1.76%。

2.泉籍华侨、华人从事的行业情况。今天,在海内外金融业、房地产业、贸易业、橡胶业甚至是当地政坛中经常活跃着泉籍华侨、华人的身影,其中经济上有实力、政治上有地位、科技文艺上有专长的海外乡亲为数不少。例如:在经济领域,有连续多年进入全球华商富豪500强之列的菲律宾SM 集团创始人施至成先生、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陈永栽先生、菲律宾首都银行董事长郑少坚先生、印尼金光集团创始人黄奕聪先生、新加坡和美集团董事长蔡天宝先生等等;在科学技术领域,有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英国华人医学会会长高武图先生等;在文化艺术领域,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原校长徐冠林先生、美国华裔艺术家蔡国强先生等。

3.泉籍新华侨、华人群体发展情况。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逐步放宽移民限制和侨乡经济的发展,泉州形成了新的移民潮,新生代华侨、华人大幅增加,华侨、华人的侨居国或地区的范围更广了,其中有投资移民,也有留学出国人员。据统计,自1972年开始审批出国至1996年,泉州直接出国和经港澳出国的已有30多万人,包括他们在侨居地出生的下一代,目前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40多万人的新移民群体。据1997年以来泉州市历年进行的重点侨情调查数据及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泉籍国外新移民人数最多的是菲律宾,绝大部分来自晋江、石狮、南安和泉州市区,约30多万人;其次是美国、加拿大,约15万人;再次为澳大利亚、英国等,约万余人。[2]这些新华侨、华人学历普遍较高,并且逐步踏入经济、政治前沿。经济地位的提升也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海外同乡社团中的骨干,成为推动泉州与海外交流合作、促进泉州对外开放的重要依靠力量。

(二)泉州引进侨资的历史谱系

根据泉州市外经贸部门统计,1978~2011年,泉州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12632家,合同外资金额300.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8.28亿美元。据粗略统计,泉州侨资合同外资及实际利用侨资约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额和实际到资总额的85%。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投资环境和国际背景,泉州引进和利用侨资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形成了侨资在泉州的演进脉络及其阶段性特征,亦折射出改革开放在泉州的发展历程。

1.初始起步阶段(1978~1983年)。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泉州地区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民收入连年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泉州侨乡翻开了对外开放的崭新一页。闲钱多、闲房多、闲散劳动力多的晋江陈埭镇(当时称为公社)成了群众集资办厂的先驱者,全镇2400多户集资2000多万元,办了500多家企业。他们采取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胆承接“三来一补”业务,从事工副业生产的劳动力占60%以上。[3]39当时,泉州把主要工作放在大力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市情及落实侨务政策上,吸引侨资的软硬件环境尚处于初创阶段,旅外乡亲到泉州投资也只是“投石问路”,因此这一阶段引进侨资的规模十分有限。从1980~1983年,全市批准的“三资”企业仅为12家,投资总额158万美元,实际到资更是只有48万美元。

2.持续发展阶段(1984~1991年)。泉州市对外经济工作于1984年打开了局面。这一年,“三资”企业从1983年的12家发展到36家,同前四年的总和比,项目增加了三倍,利用侨资增加了6.66倍,来料加工实收工缴费比1983年增加50.85%。[4]这一阶段泉州顺应全国对外开放的大趋势,审时度势提出“打好侨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口号,把引进侨资侨力与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加工区和工业区等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侨资嫁接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外向型经济为目标、以侨资为依托、以联户集资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发展态势。几年时间,泉州华侨投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效益也不断提高。至1991年,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406家,其中属于乡镇企业和外资结合的“侨”字号外向型企业占85%以上。[3]39

3.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年)。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泉州把拓展侨投资的着力点放在营造投资环境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护华侨投资的法规,不断改善侨外商投资环境。与此同时,泉州市乡镇企业引进侨外资又步入更高的层次,嫁接外资企业数与日俱增。据统计,仅在1992年至1993年6月,泉州发展中外合资企业就达990家,总投资额达64.24亿元,利用外资额达8.34亿美元,分别是前10年总和的1.3倍、3.8倍和3.1倍。[5]中外合资企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泉州乡镇企业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泉州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八五”计划(1993~1997年)期间是泉州市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增长最快的时期,5年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325家,开业投产2679家,实际利用外资24.7亿美元,是“七五”计划(1989~1993年)利用外资的13.4倍,年均增长率达71.4%。[6]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使海外侨资投资趋于减缓,但得益于全国经济社会的相对稳定,泉州仍是最受国际投资青睐的地区之一,外商投资也保持持续向好态势。1998年实际利用外资7.07亿美元,到2001年已恢复至8.01亿美元的水平。

4.平稳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随着我国在2001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这一时期的泉州,在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引资发展后,对外全面开放的格局业已形成,各种软硬件环境也日趋完善,对侨资的吸收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是把利用侨资的重点转向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二是引导侨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三是逐步扩大侨商在金融、保险、商业、旅游、外贸及其他服务业的投资,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侨商投资在总量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0.41%,上升到2011年的15.21%;四是积极探索利用侨资的新方式,引导侨商投资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效益相结合,不断提高利用侨资的质量和水平。在这一阶段,虽然泉州在吸引侨资方面不再一枝独秀,但“侨缘”仍是侨商拓展市场的有利因素。这突出表现于侨资企业在泉州房地产业中长袖善舞,在这一高回报行业大有所获,也表现于新兴的外资服务业中,侨商利用中西桥梁的优势,获得新的成长契机。

三、泉州侨资结构及其作用分析

(一)泉州侨资结构分析

1.投资地区结构。由于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环境和资源配置的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泉州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于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和市辖区等沿海地区。2001~2011年,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晋江、石狮、南安等侨务大县(市),按验资口径,2001~2011年,晋江市每年实际到资比例大都占到全市50%以上,石狮、南安也基本占到一成以上,每年三地吸引的外资金额占全市的70%以上;其次为鲤城、丰泽等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较为完善的中心市区和近郊;再次为惠安、泉港、安溪等地,其中惠安县因为行政规划原因,先后划分出泉港区和泉州台商投资区,分散、压缩了其吸引外资的规模;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虽然也有一定规模的侨资进入,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许多项目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侨资投资的比例也相对较低。由此可见,鲤城、丰泽、洛江等中心市区对外商投资的集聚能力有限,外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十分明显;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县市由于投资经营环境相对较好,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较为落后的地区如安溪、永春、德化等山区县由于基础设施等条件不完善,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较弱,地区经济由于缺少外部力量介入而发展困难重重。

2.投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沿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发展,即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开始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泉州产业结构仍然处于较低级阶段,制约了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泉州利用外(侨)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投资于第一、第三产业明显偏少。至2011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300.37亿美元,其中第一产业5.05亿美元,仅占1.7%;第二产业246.38亿美元,占82%;第三产业48.94亿美元,占16.3%。不可否认,外商投资第二产业推动了泉州市的工业化进程,但第二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制鞋、建材、包袋、工艺美术和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这些行业投资占67.35%;而属于高附加值的诸如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投资较少,占12.11%,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投资仅为5.08%。可见,泉州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的成效还不明显。而国内其他城市诸如东莞和苏州等利用台资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迅速优化升级了产业结构,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3.投资形式结构。2011年外(侨)资在泉州的投资形式已经明显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泉州侨资企业起步于“三来一补”项目,逐步发展成以直接投资为主,对外借款、“三来一补”、对外发行股票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利用外(侨)资方式。从企业性质看,直接投资方式初始以合作企业方式居多,逐步发展成独资企业为主,合资、合作、外商投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共存的投资方式。在开业投产企业中,独资企业已成为外(侨)资对泉州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占79.39%,合资经营企业次之,占20.61%,没有合作经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投产。

泉州引进利用侨资的方式从合作、合资为主走向以独资为主,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海外侨资企业经营领域的限制逐步放宽,侨资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途径增进了对泉州的了解,投资风险进一步降低;三是由于合资方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一些合资企业双方的退出,选择独资经营。

4.资金来源地结构。泉州利用外资具有明显的侨乡特色,外资来源地主要集中于港澳台和东南亚等侨胞集中较多的国家和地区。至2011年底,泉州累计利用港、澳、台三地资金222.76亿美元,占全部外资75%;新加坡、菲律宾、印尼及马来西亚等华侨华人分布较多的东南亚诸国37.62亿美元,占全部外资的9%。值得注意的是,经由英属维京岛和百慕大的外商投资累计达15.04亿美元,占5%。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用外资来源扩展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阿拉伯、日本、韩国及欧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泉州对外经济贸易局统计数据显示,在2011年投资泉州的国家和地区中,港澳地区99家(实际投产数,下同),占76.2%;台湾地区15家,占11.5%;东盟11家,占8.5%;英属维京岛、美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地区共5家,占3.8%。随着资本的日益国际化,一些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华侨、华人,其资本已经融合于港澳台和其它国家或地区之中。在泉州“三资”企业中,也有不少是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资金融合在一起的,有的分不清是海外华侨、华人还是港澳台资本,形成了“侨引台、侨引外、侨中有港澳台,外港澳台中有侨”的格局。

由以上四大结构分析,可以得出:从地区结构看,泉州侨资主要集中在晋江、石狮、南安等地,占70%以上;从产业结构看,侨资企业主要投资于第二产业,占82%;从投资形式看,主要是独资企业,占79.39%;从资金来源地看,主要来自港澳台地区,占75%。

(二)泉州侨资的作用分析

30多年来,泉州通过大力引进和利用外资,经济上取得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在泉州巨大经济成就的背后,侨商投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凭借其巨大的投资能力,侨资已经成为泉州外商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泉州吸引外资的核心,是泉州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第一,弥补发展初期建设资金的不足,并对其他外资起到先导、示范和带动作用。“双缺口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利用外资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做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泉州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全面落后到如今经济总量全省第一的历史蜕变,充分印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和其他历史原因,国家投资少,工业基础设施差,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1978年以后,泉州注意扬长避短,充分运用侨资侨力,承接“三来一补”业务,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和发展对外经济,弥补了技术和资金这两大“瓶颈”,使泉州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了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1986年,泉州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83年的47.7%上升到58.5%,乡镇企业产值为农业产值的1.94倍;全市乡镇企业缴税和创汇均占全市总额的1/3;全市乡镇企业共安排劳动力达45.76万人,占全市农村总劳动力的23%。侨资企业在泉州取得的巨大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其他外国投资者的进入,仅在1986年,全市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67家,总投资额2.38亿元,出口创汇1400万美元,泉州迎来了外资持续大规模流入、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时期。按照“双缺口理论”,至1990年代中期,泉州一般性的资金缺口问题和外汇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泉州利用外资已进入“非资金和外汇缺口型”的发展阶段。

第二,促进泉州企业技术进步和吸收先进管理经验,推进了泉州产业结构的升级。侨商直接投资给泉州市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填补了一些行业和产业的技术空白,大大加速了泉州技术更新和升级的速度,优化了泉州经济的结构。目前,泉州市正在积极培育光电信息、汽车制造、修船造船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科教水平、人才储量等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完全依靠民营企业推动技术进步困难重重。而外商投资企业,则可以为泉州技术进步和高新产业发展注入强有力的外源力量。一方面,侨资企业引入、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早在2008年,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全市比重分别达64.1%和60%。许多侨资企业在泉州设立企业研发中心,引进大量科技人员参与研发,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侨资企业同时也具备了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及售后服务理念、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经验,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先进管理人才。此外,由于侨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会产生“溢出”效应:一是可以吸引关联企业机构集聚配套;二是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示范作用;三是形成了大量技术管理人才。这些间接的“溢出”效应进一步促进了泉州市整体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第三,推动泉州外贸和对外投资的发展,造就泉州外向型经济的格局。经过多年的发展,侨资企业在泉州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泉州外贸和对外投资的影响尤其显著。侨资企业来泉投资办厂,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供销渠道、技术开发、市场信息和信贷关系等带到泉州,除资金、技术专利、专有权外,大量先进设备作为投资品进口,同时也带动侨资企业及与之配套的国内企业产品出口。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和较强的产品竞争力,侨资企业逐步成为推动泉州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泉州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外向型经济:一是对外贸易实现大幅增长。201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不包含经由周边海关出口数)170.66亿美元,比增51.6%,其中出口额107.84亿美元,比增30.2%,进口62.82亿美元,比增111%。三个指标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9.6个、0.3个和75.1个百分点。[7]1二是利用外资总量快速提升。2011年累计新批外资企业170 家,投资总额41.3 亿美元,比增60.7%,合同外资额19.82亿美元,比增23%,按历史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资28.5亿美元,比增14.5%,[7]2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均位居福建省首位。三是外经合作稳步推进。2011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3家,境外投资总额3579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301万美元,新派出各类劳务5300多人次。[7]2

第四,带来商业技能和市场网络,加速了“泉州制造”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客观地说,海外侨商网络推动了泉州企业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当中央政府将管理中小企业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并鼓励地方政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泉籍侨商便通过广泛的血缘关系和社会联系快速地进入泉州市场进行投资,并通过自己的商业网络所获得的精确的商业信息而使得乡镇企业成为泉州经济的增长点。借助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对外招商引资,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嫁接,形成了面向世界的民生产品出口加工制造基地。在衡量泉州对外贸易的地区性分布时(以2011年统计数据衡量),我们可以发现,泉州对欧美两大传统市场的出口虽然占到三成以上,但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而对大洋洲、南美、非洲和中东市场增幅分别达47%、56.9%、55.4%和42.1%。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有效弥补了欧美市场萎缩的空间,使泉州企业出口市场得到不断拓展。在这一过程中,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泉籍侨商扮演了牵线搭桥的角色,为“泉州制造”走出国门、开辟国际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泉州侨资发展的未来趋势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泉州审时度势,开放了市场,让侨资、外资进来,很多产业最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泉州将会更加全面地纳入到全球化生产和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可以预见,泉州吸引侨资、外资将会继续平稳增长,侨商投资的主体地位也将继续保持下去,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投资动因逐步由“感情投资”向“效益投资”转变

一直以来,关于海外侨商对华投资的动机,有两种看法:一是“乡情说”,将改革开放初期侨商对我国的投资归为“感情经济”,当时不少的华侨怀着爱国爱乡的热情,返乡投资,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是“机会说”,认为主要是由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中国政府优惠的鼓励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会驱动了华商对华投资。

泉州自古以来的经商传统和丰富的海外人力资源及其所带来的资金、信息、网络等诸多优势,为泉州现代的崛起和“泉州模式”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说到改革开放初期侨商对泉州的投资,有人将其归为“感情经济”。但自200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成熟期,更多外资涌入包括上海、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泉州由于区域布置上位于劣势,难以与大中型城市比较。特别是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泉州的原发优势,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政策上的,都基本利用完了,而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泉州的后发优势效应,也越来越不明显了。因此,尽管泉州每年的外资引进绝对量在省内位居前列,但是升幅却呈现下滑的趋势,在吸引和利用外资上面临“拐点”。与此同时,随着海外华侨华人企业的新老交替,已经融入驻在国主流社会的二、三代华侨华人逐步走上前台,他们在决策对外投资时,考虑更多的是交易成本与持续发展等因素。世易时移,侨商对泉州的投资已从寻求情感寄托转为寻求经济效益,泉州若要扭转侨资引进滞缓的现状,不仅要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大力气,更重要的是促进政策、政务、法制等“软环境”上的全面改善,搭建起一个创业发展的良好平台,让侨商能通过投资泉州取得预期的回报,方可吸引更多的侨资来泉。

(二)侨商在资金投放的因素上趋于关注法律和政策环境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税收优惠(如3年免税)和其他激励措施(如自营进出口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补贴和低息贷款等向来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世纪之交以后,由于相关政策对国内外企业逐步趋同,其吸引侨商投资的作用正日渐下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资金的投放上,侨商将注意力转向了市场准入程度的提高和法律政策环境的改善,而不是特别注重政府的优惠政策。

近几年来,为了能够享受行政审批上的便利,泉州市许多外资企业(其中大部分是侨资企业)选择转为内资企业再进行投资。据泉州市外经贸局统计,每年泉州约有二三十家侨资企业转为内资企业,以第二产业尤其是纺织服装鞋帽企业为多。出现该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国家政策调整,“两税合一”取消了外商在华设立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外商投资企业优惠政策弱化,审批手续繁杂,还受《反垄断法》等法律限制;二是产业政策上有所限制,一些特殊的、专门针对外资的产业政策对外商投资而言,是属于限制类,而对内资企业则不然,比如文化教育领域,这直接导致2009年第十三届投洽会的签约项目——拟投资1.2亿美元的凯歌体育管理学院项目转为内资报批落地;三是招商选资门槛提高,把重点放在引进有利于产业优化、用地少、附加值高、污染小的项目上,致使部分外企项目无法进驻工业园区;四是为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商部门加强了年检工作,部分长期零到资外商投资企业被清理。当前,泉州在外资的选择上,正经历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面对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侨资企业越来越难以通过享受政策优惠获得发展优势,他们更加关心的是如何进入泉州的市场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投资领域从集中于制造业转向更关注于服务业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服务业领域成为海外华商企业投资的新热点,比如房地产业、金融业和IT 业、软件业、咨询业就是华商投资比较集中的几个服务行业。2005年以来,泉州服务业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重点行业投资增长较快。2007 年,泉州服务业总产值达到827.32 亿元,增长14.8%,是2000年的2.04倍,平均每年递增11.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34.3%上升到2007年的36.2%,年均提高0.38个百分点。[8]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用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外资企业对泉州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日益增长,并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2011年,全市新批服务业项目数76个,占全市新批外资项目数的45%,投资总额11.59亿美元,比增60.3%,合同外资5.72亿美元,比增29.9%。[7]2住宿和餐饮业、医疗卫生、科学研究、地质勘查和技术服务等行业都取得较快增长的外资投入。但相对于一些主导行业来说,泉州服务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仍然滞后于制造业,尤其是在金融业、中介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方面仍严重不足。为加快本地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港口、城市转型,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泉州市于2012年2月制定了《泉州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对接下来几年泉州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等做了详细的规划。在未来几年内,侨商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必然持续加强。

(四)在扩大产业资本投资的同时向金融资本转移

国际贸易、投资和生产等国际经济活动的逐步扩大必须有金融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的支持,因此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是当今的一大趋势。作为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中国要在入世5年内逐步开放国内的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尤其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在加入WTO 后的10余年时间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近几年来,泉州市开始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大胆探索。2012年《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实验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通过,成为继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之后,第三个国家级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同年出台的《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意见》中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例将由2011年的9.6%提高到15%,建设“台港澳侨金融合作试验区”。据统计,泉州有民间资本约4000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海外泉籍侨资,可能超过2万亿元。[9]“金改”获批后,泉州将着力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民间资金根据有关规定发起设立或入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2012年9月,泉籍乡亲郑少坚先生创办的菲律宾首都银行(中国)泉州分行正式开业,成为首家入驻泉州的外资银行。未来,随着更多金改项目乘政策东风落地,必将影响更多的侨资金融企业加速抢滩泉州。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侨资银行得到和内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时,其所带来的技术管理服务方面的优势将愈发明显,并逐步提高利润与竞争,从而给国内银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五)“低碳经济”的兴起为跨国侨资企业带来新机遇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愈加复杂多变,国际产业分工进入新一轮转型调整期。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的高端化改造,特别是大力推崇“低碳经济”,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当前泉州经济虽然仍以制造业为主体,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现有资源、能源已无法支撑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依靠外延扩张的发展,加之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市场准入门槛的不断提高,“泉州制造”的生命力受到严酷挑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走“低碳化”道路成为亟待考虑的问题。为此,泉州市制定了民营企业推进“二次创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策略:一是发展新能源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以核电装备、水电装备、风电装备、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产业,打造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二是发展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为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基础;三是优先发展服务主导型、创新驱动型和生态友好型的服务产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鼓励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大企业、大集团设立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等。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许多具有技术、管理优势的侨资企业觅得了商机。以造纸业为例,2009年5月1日起,我国制浆造纸企业开始执行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以淘汰落后产能。这对于金光集团(印尼)、恒安纸业(香港)、玖龙纸业(香港)这样规模大、技术水平先进的侨资企业来说,是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机遇。

[1]邓建新.谈谈外资、侨资、港资的利用及其特点[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7(1):12-13.

[2]陈楚材.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国外泉籍新移民与新移民工作[C]//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华侨史:第九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43.

[3]刘西水.“泉州模式”成功发展的一点启示[J].福建党史月刊,2009(24):39.

[4]张明俊.运用侨资侨力 发展泉州经济[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7(10):39-40.

[5]陈飞天.“泉州模式”的历史轨迹[J].福建学刊,1995(2):14.

[6]从“感情经济”到“外资大户”[EB/OL].(2006-03-16).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6-03/16/content_2014360.htm.

[7]泉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泉州市对外经贸统计[C].泉州:泉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2011:1-2.

[8]2007年12月统计月报[EB/OL].[2013-08-30].http://www.qztj.gov.cn/outweb/index.asp.

[9]林艳腾.泉州民间资本加侨资或超2万亿 民间资金如何找出路[EB/OL].(2013-04-20).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13-04/20/content_4379833.htm.

猜你喜欢

侨资侨商泉州市
张家港市侨商会正式成立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聚“星”成“火”携手同心——记海门侨商郁飞和他的侨商团队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幼儿园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侨商柴荔:为新基建“添砖加瓦”
菏泽市人大:开展全市侨资企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
完美 侨商共建一带一路
侨资企业何氏眼科在抚顺启动“慈善光明行”计划
辽宁省侨办走访沈阳市侨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