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物流参观考察的思考
2013-10-24北京物资学院王成林
北京物资学院 王成林 郑 颖
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相关专项基金的资助下,有幸赴美国进行交流参观,去美国之前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因此对美国的物流产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谈一些自己对美国物流的认识。
1 创新是美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以往参阅一些资料,谈到中国的物流水平落后美国若干年,例如某些物流自动化装备水平落后美国十年左右。美国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物流产业发展的标杆,成为物流发展的引领者。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产生了大量与物流产业相关的创新性成果。例如在物流技术领域,美国首先出现了自动导引车(AGV)、自动化立体仓库、条码技术、RFID技术等深刻影响了物流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在物流理论研究领域,供应链理论等一大批新概念也诞生在美国,同时还出现了我们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AHP、复杂系统理论等一大批理论分析方法;近年来美国更是首先提出了物联网技术,为下一步物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正是在这样一大批从理念、模式再到技术、产品的创新性成果的支撑下,美国才能引领着世界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国家提出了模仿式的应用,参照美国进行物流领域的相关研究及探索,完成本土化的改造,中国也是如此。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让我们能够站在美国这样一个巨人的肩膀之上,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我们从理论研究到产业发展的一种惰性,使我们总是不能站到科学技术的最前沿,缺乏对产业发展的创新性认识,从而无法成为物流产业的引领者,也就不能最快地完成产业质的提升。这次到访了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教堂山分校,该校目前的研究就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支撑下进行的物流社会服务领域的支撑性研究,这项研究将物流的作用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
图1 基于物流的社会服务分析系统界面图
2 物流运作环境的均衡性决定了产业发展水平
去美国参观了一些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感觉中国的部分物流企业及物流设施与之相比,在技术和装备水平方面,与美国相差并不多,可以认为某些中国的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确实已经达到了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但是物流产业资源是网络化的布局,单一的点是不能代表整体运作能力的,物流产业的整个运作环境才能真正决定一个国家的整体物流能力。
图2 物流中心作业图
以托盘应用为例,托盘在美国的企业应用较为广泛,不仅大型的物流中心具有较强的托盘应用能力,而且一些与之具有较强业务关系的企业也具备相应的托盘作业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拥有相应的叉车等物流装备,或者具有较好的叉车租赁服务等,当这些能力结合在一起时,才能构成一个托盘实现一贯化运作的整体环境。
图3 叉车与运输车辆组合系统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国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或者地区都是如此,所以美国产生了一种新的作业方式,由运输工具直接携带叉车进行作业,通过将单一的物流装备进行组合,构成复合式的作业系统,满足上述多样化的物流作业需求。
一个国家的物流产业发展,需要有良好的产业环境,形成强大的规模效益,才能整体提升物流服务水平。近年来移动通讯、电子邮件和QQ实时通讯工具等发展都印证了这一点,即在规模化的应用背景下规模效益的作用会更加明显。中国的某些物流设备的发展也正是这样,只有规模化才能带来更好的规模效益,如果规模上不去,制造成本、使用成本等下降就会非常困难,以项目为导向的运用形成不了广泛产品化的市场,局部的优化又起不到足够的示范作用,“鹤立鸡群”造成的是产业整体发展的不均衡。在交流过程中,物流中的移动商务服务业务也印证了这一点,由于该服务使用广泛,从而使得系统的运行成本大幅度地下降,同时使获得的服务类型也能够不断地扩展,这样又进一步吸引了新的用户群体,这种正反馈式的螺旋向上的发展最终带动了整个产业的飞跃。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物流产业需要有更加具有特色的中国发展道路
随着中国物流总量的不断提升,有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物流成本在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且在不断上升,物流成为了我国GDP发展的一种制约因素,但是需要认识到的是,这与中国的经济结构有关。服务业为主的国家、工业为主的国家与农业为主的国家,物流结构是不相同的,从生产角度讲,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对象也存在对物流需求的巨大差别,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正面面对的问题。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物流产业特点和美国的相比具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对产业的需求也相差很大,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也会出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因此,本文主要是结合一些作者实际遇到的物流问题而展开,力求以点带面,其中分析的重点则侧重于物流工程技术领域。
通过在授课期间组织了学生对周边菜市场的调研,以此希望真实地了解农产品的损耗。通过调研发现在完成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之后,其在销售过程中的损耗率也超过了20%。与此同时,在对以往相关报告的阅读及分析中,可以看到以下资料。
据测算,我国果蔬流通费用占终端产品市场价格的60%以上,其中被损耗果蔬成本占整个流通费用的70%左右,远高于国际标准的50%的水平;水果蔬菜市场销售价格中损耗物流成本占42%左右。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冷链流通率低。流通环节多,周期延长,产品被多次装卸、仓储、运输,导致物流成本大大增加,也造成货物损耗率较高;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到30%,可以满足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而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内,美国仅为1%-2%。我国的果蔬损失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这次去美国,作者也观察了相关的冷链应用情况,在对沃尔玛的参观过程中也获得了一些启示。在美国,虽然沃尔玛的主要服务对象并不是高端人群,但是其鸡蛋等销售也有必要的保鲜措施,这是消费者购买该种产品所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国内这种要求是不存在的,所以在国内,冷链是一个选项,而不是必须的,至于如何确定不新鲜的蔬菜是否对人体有害,以及对危害的程度如何进行量化研究,在国内这些都是缺乏的。中国的某些市场的菜价一天会做多次调整,随着新鲜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也同样满足了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国外的刚性需求在国内并不是同质要求,这种差异化的需求模式对相应的物流运作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去除强制性这一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采用冷链设备的投入产出比的计算,节约下来的资源同购置的成本、维护费用等相比,究竟孰轻孰重。我们往往更多地计算了蔬菜损失,对产生的生产土地浪费、运作中的多方面污染及城市配送造成的交通拥堵等各个方面都未进行全面核算,这些都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
另外,需要考虑的就是中美的人力资源差异。美国的工资水平确实高于中国,这种差异往往大于设备之间的差异。在中国,一台普通的叉车一天的费用或许是一个工人两天的工资,但是在美国,使用设备的费用却低于人工成本,因此美国会倾向于利用设备。从中国工人掌握的专业技能上来看,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和社会发展历程的不同,美国的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确实具备了更好的条件。我们国家的物流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正处于提升阶段,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的匹配契合度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一段时间来解决。因此中国企业在考虑技术升级的时候,往往面临的不单纯是设备设施的投资,更多的是更高的人员培训费用和较大的运营成本。
在中国物流产业面临的差异化需求方面,比美国所面临的同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中国的物流产业目前也就相应存在着众多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即合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很可能仍然是这种需求模式,因此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多种形式的物流运作模式与之相匹配。如果单纯地强调提升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物流需求出现,不然仅仅依靠物流技术领域的大投入,也是很难促进产业升级的,因此这种服务需要有人买单,在中国包括烟草等高附加值行业的物流工程技术水平较高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作者认为中国物流产业的整体升级,确实需要在中国的经济社会整体需求升级之后才能实现。目前已经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物流与其他被服务产业互为促进是绝对正确的,但被服务产业的拉动作用应该更加明显。中国的物流工程技术创新更需要贴合中国的需求。
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可以不必单纯地追求“美国化”,而是需要能够解决中国式问题的创新手段,这样中国后发优势也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