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作家的爱与憎——评《拥抱之书》

2013-10-24徐世澄

博览群书 2013年12期
关键词:乌拉圭阿根廷总统

○徐世澄

对中国读者来说,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已经不陌生了。早在2001年11月,他的成名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的中译本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4月18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向美国总统奥巴马赠送了加莱亚诺的这本书,从而使加莱亚诺的这部作品越加成为畅销书,也使加莱亚诺的知名度更加上升。2010年和201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先后出版了加莱亚诺的《足球往事》和《镜子》两部著作。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本《拥抱之书》(作家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是译成中文的加莱亚诺的第四部著作了。

加莱亚诺为什么把这本书称之为《拥抱之书》呢?作者在“主观性礼赞”篇中说:“写作是我反抗和拥抱的方式。”在谈到写作的目的时,加莱亚诺写道:“我写作是为了彰显神奇的现实,我在美洲可怕的现实的核心发掘神奇的现实”(“矛盾礼赞(二)”)。

《拥抱之书》是一本杂文集,全书共191 篇。其文体多种多样,有的是散文诗(如“呼唤”等);有的是纪事,记叙某一事件或故事(如“加拉加斯纪事”、“哈瓦那纪事”等);有的是短评或随笔(如“时光倒退机器”);有的像是哲理名言(如“体制(一)”)。每篇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可谓短小精悍。有的略长一些(如“艺术的边界”、“悖论”、“神学(三)”等),有的只有一两句话(如“梦的离别”、“夜(一)”、“夜(二)”和“夜(三)”等)。这些杂文,以幽默、讽刺的文笔,或描写世相、讲述见闻,或评说人事、言志抒情,或鞭挞丑恶,求索真理。文章篇幅虽短,却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打动读者的心灵,呼唤人们的正义感。

在《拥抱之书》中,加莱亚诺爱憎十分分明。他说:“我正在写的这本书,不管是正着看还是反着看,不管是迎光还是逆光,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一眼就能从中看出我的爱憎喜恶。”(“主观性礼赞”)对拉美各国人民,特别对受压迫和受迫害的政界和文艺界人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和印第安人,作者满腔热情,为之奔走呼号,鸣冤叫屈,打抱不平。而对独裁政府,他满腹憎恨。他无情地揭露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乌拉圭、智利、阿根廷、萨尔瓦多等拉美一些国家的亲美军事独裁政权和残暴势力。加莱亚诺指责乌拉圭军政府不让民众进行交流:“乌拉圭独裁政府希望所有人都只不过是孤独一人,希望每个人什么都不是:在监狱里,在兵营里,在整个国家,交流就是犯罪。”(“人类声音的礼赞”篇)。他谴责阿根廷军政府残酷镇压诗人赫尔曼一家:“阿根廷的军人们打击他最疼之处,这种凶残会让希特勒患上一种无法治愈的自卑情结。1976年,他们绑架了他的子女,他们带走了他的孩子”,“对他的儿子马塞洛以及他怀孕的儿媳,则杀死了他们,并让他们成为失踪人口。”(“赫尔曼”篇)。作者谴责智利军人1973年策动政变:“那时候,军人们已经篡夺权位,大街上已经血流成河。”(“聂鲁达(二)”)

加莱亚诺之所以如此憎恨军事独裁政府,是因为他本人就亲自受到军政府的迫害。加莱亚诺是乌拉圭著名左翼新闻记者、小说家和散文家,1940年9月3日生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早年经历坎坷,当过汽车修理工、邮递员、广告画工。14岁起就开始在乌拉圭《太阳报》上发表漫画,20岁在乌拉圭进步报纸《前进报》当记者。1971年,他发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1973年乌拉圭发生军事政变,他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捕入狱,后流亡阿根廷。1976年阿根廷发生军事政变,他被列入黑名单,《血管》一书也被列为禁书。后来,他被迫流亡西班牙。1985年乌拉圭实现民主化进程,由文人执政后,他才得以回到国内。1975年和1978年加莱亚诺曾因小说《我们的歌》和纪实文学《战争与爱情的日日夜夜》先后两度获得古巴“美洲之家文学奖”。2008年7月3日,在蒙得维的亚接受南方共同市场授予的首个南共市“荣誉公民”称号。南共市常任委员会主席、阿根廷前副总统卡洛斯·阿尔瓦雷斯出席了授予称号的仪式。巴西总统卢拉、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等各国政要纷纷发来贺电。自2008年起,他在阿根廷教育部电视频道主持《加莱亚诺谈生活》的节目,在节目中,他讲述拉美文学、艺术、生活和评论时政,颇受欢迎。2009年4月19日,当媒体纷纷打电话问加莱亚诺对查韦斯将他写的书送给奥巴马有什么评论时,他笑而不语。像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样,加莱亚诺对独裁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对人民和被压迫者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从这本书不难看出,加莱亚诺的杂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写作目的明确,蕴含着他严肃、崇高而执着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加莱亚诺强调:“我为那些不能读我的书的人写作,为那些底层人,那些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排在历史的队尾、不识字或买不起书读的人写作。”(“艺术的尊严”)

具有高度的说服力,在有限的篇幅里,一针见血,把道理说透彻、充分、深刻。在谈到环境污染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是大地之子,而大地母亲不能销售也不能租赁。当墨西哥城的上空成群的死鸟如雨洒落时,当河流变成污水沟时,当海洋变成垃圾场时,当森林变成荒漠时,那些顽强生存下来的声音向我们预示着另一个世界,不同于现在这个水、土地、空气、心灵都被毒化的世界。”(“未来的传统”)

擅长分析,论辩能力强,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巧妙地运用幽默、讽刺与文采。如他讽刺“公务员不执行公务。政客们滔滔不绝却言之无物。投票人投票却不选举。新闻媒体不传播新闻。教育机构教人无知。法官们惩罚受害者。军人们与爱国者们作战。警察不抵制犯罪行为,因为他们正忙于犯罪……”(“体制(一)”)。作者在谈到自己的祖国乌拉圭时说:“20 世纪初乌拉圭是一个21 世纪的国家。20 世纪末,乌拉圭是一个19 世纪的国家。”(“时光倒退机器”)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对其原因做出解释,但是,读者不难了解其原因是由于1973年政变后的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结果。

在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作者经常通过听到、看到和所经历的人和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寥寥几笔,逼真传神。将战斗性与愉悦性和谐地统一,将论辩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加莱亚诺杂文的形象性,主要反映在“砭锢弊常取类型”,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如作者提到一位西班牙的陆军上尉,曾为佛朗哥的独裁政权而战,在战斗中还失去了一只手。但当他读了秘鲁进步诗人巴列霍的诗之后,“他提出退役,不再从佛朗哥政权那里拿任何一分钱。后来,他被投进了监狱,之后他流亡了。”(“读者的功能(二)”)

总之,加莱亚诺的杂文,似匕首,似投枪,短小精悍,爱憎分明,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针砭时弊,剖析人生。另一方面,其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思想启示和隽永的艺术享受。正因为如此,哥伦比亚《万花筒 》杂志称这本书“充满风趣、优雅,具有无疑的深刻性”;西班牙报刊评论说:“这本书从所有的毛细孔里渗透出拉美情结”;乌拉圭《裂口》杂志赞扬此书“以一种特有的叙事方式,有效地吸引读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作者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猜你喜欢

乌拉圭阿根廷总统
斯总统确认明日辞职
乌拉圭暂停对台免签
透过数据看乌拉圭
“恶搞”总统成追捧
总统害羞了
第二次奇迹
总统过生日
2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