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效益评价
2013-10-22陶运平刘雪萍
陶运平,刘雪萍,金 辉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事务中心,山西太原030032)
1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开发区建设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采纳的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工业企业和国内外投资产业空间的组织方式[1],目的在于保证生产要素集中、技术升级快、生产成本低、综合效益高。许多开发区在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吸引内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经济亮点辐射带动等方面都发挥了所在区域的带头作用[2-5]。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土地问题一直受到多方面的关注和研究[6-12],位于山西省省城的国家级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也不例外[13-16]。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本区)位于太原市区小店区,成立于1992年,当时是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组成部分之一,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7月1日开始独立运行。本区3期总规划面积49.60 km2,目前为1期建设,规划用地指标9.6 km2。本区独立运行10 a来,已有143家企业入驻,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主要有富士康、长安重汽、太重煤机、亚宝药业等,已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和对2002—2011年10 a的统计资料及2012年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价本区的经济效益和用地效益。
2 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
本区一期四至范围内,现有1 484.93 hm2土地,原权属单位为城西村、南畔村、南黑窑村、化章堡村、下庄村、圪塔营村、杨庄村7个村庄,分别占14.36%,22.93%,12.53%,14.92%,11.23%,13.09%,10.94%;土地利用现状由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其他土地8个一级地类构成,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耕地面积较大,分别占60.85%和30.60%。由于本区离开了太原市中心城区建成区,可征地范围广,开发潜力大,拆迁补偿矛盾小,有利于本区的长期合理规划,可避免一区多址、难以管理的问题。
3 开发区经济效益
独立运行以来,本区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5大产业,科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进出口总额等各经济指标呈积极稳步上升状态,2011年分别为2002年的 90.55倍、60.19倍、212.16倍、214.17倍;引进国内资金、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也大幅增加(表1)。
表1数据显示,本区近10 a的经济发展可分为前4 a稳妥进步和后6 a快速发展2个阶段,但受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科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的增加速率明显低于其前后各年份。随着本区供出土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逐步完成基本建设,投入正常生产,则各项经济指标还会有大幅增加。
表1 本区2002—2011年经济效益统计
4 与省内其他开发区经济效益的比较
山西省目前有2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壶关经济开发区、交城经济开发区、祁县经济开发区、清徐经济开发区、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太原民营经济开发区、文水经济开发区、孝义经济开发区、榆次工业园区、运城盐湖工业园区为2002年之后陆续新建,缺少完整数据。为了比较经济效益,将每一年度科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进出口总额、GDP、引进国内资金、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等各个指标分别进行归一化消除量纲处理、各值累加后排序,本研究采纳2002年之前已有的14个开发区的经济数据进行比较(表2)。
表2结果表明,本区2002—2011年10 a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标在14个开发区中排名第2,仅次于太原高新区,大幅高于其他12个开发区,其中,2006,2008,2009年这3 a综合指标略高于太原高新区;在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每个年度都名列第1;说明本区整体经济水平较高,发展势头较好。
表2 山西省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经济效益综合指标的比较结果
5 与国内其他同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比较
5.1 2004年比较结果
2005年商务部第1次发布了《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总结了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的经验,比较了2004年各开发区的9项排名,本区列在中西部15个国家级开发区一组,评价统计结果列于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本区的综合评价排名第9,为中间靠后水平,其中,只有体制建设和发展与效率2项排名领先,分别为第2名和第5名,其余的项目均不靠前,综合经济实力排名14,只优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由于本区起步较晚、底子较薄,2004年尚处于开发建设初期,投入较多,许多入区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仅有个别企业产生了经济效益,产出少,如本区最大的企业富士康在2004年1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12月才正式投产运营,当年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
5.2 2010年效益比较结果
2006年以后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中将中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单独列出,但是由于国家在不断地批准成立或升级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因此,中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目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为了便于结果比较,本研究采纳了2006年已有的9个中部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的项目数据,比较了GDP、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本区虽然经国务院批准独立运行较早,但由于在中部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面积最小,除实际利用外资外,GDP、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均排名末位,如以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比较,则以上3项均可排在第6名;如与连续7 a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第1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差距更大:广州区面积47.59 km2,2010年GDP值为1 617.83亿元、工业总产值4 227.52亿元、税收收入31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3亿美元、财政收入388.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17.81亿元,出口总额83.43亿美元,该区2010年每出让1 m2土地可产生GDP 4 049元、财政收入973元、税收收入792元。说明本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单位土地面积上实现的经济效益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
表3 2004年中西部1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评价排名统计
表4 中部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用地效益比较
6 开发区用地效益
除去部分公共事业用地外,本区发展规划第1期9.6 km2的土地已经全部供出,目前已无地可供,应根据长远发展规划,启动2期扩区计划,保证本区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根据表1数据和本区建设用地投入以及参考2001年本区的相关经济数据,对本区单位面积建设用地的科工贸收入、GDP、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进行了评价(表5)。
表5数据表明,随着本区1期建设的完善,各项单位面积经济指标都逐年增高,但每年新增的经济量与新增建设用地的比值则不够稳定,说明部分企业的用地效益不高以及部分新入区企业的投资项目和经济活动尚未走上正轨,还需要加强管理,促进发展。另外,单位建设用地产生的GDP不足同期全国水平的1/3,要提高整体发展质量,仍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表5 本区2002—2011年用地效益评价结果
7 典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用地效益
本区面积仅占太原市区面积370 km2的0.65%,但2012年创造的GDP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到太原市区的3.96%和12.64%,总体用地效益较高。本研究抽样调查了本区10家企业2012年的部分经济数据,调查项目有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从业人数、占地总面积等,借助GPS对10家企业的用地进行了实地测量,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表6)。表6数据结果显示,本区部分典型企业的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产出强度都比较高,经济效益和用地效益比较好;富士康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50.57亿元,创造了317.56亿元工业总产值和328.51亿元销售收入的业绩,其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为0.93亿元/hm2,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达到1.96亿元/hm2,单位面积销售收入达2.03亿元/hm2,3项用地指标均为全区集约程度最高;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中国移动(山西)等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较高,土地利用较为集约;富士康2012年用工人数达到42 504人,为解决就业问题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除富士康等少数大企业外,许多企业生产规模偏小,整体水平不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较低。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影响整体效益发挥的问题,如个别企业圈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产出效益低;部分企业按花园式工厂规划,造成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低的问题;另外本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较低等,今后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
表6 本区部分企业2012年的用地效益评价结果
8 结论
本区在2002—2011年期间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加,发展较好。本区经济效益在山西省内属于较高水平,但是与高水平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差距甚大。区内部分企业建设周期过长,尤其是2期、3期圈地的单位,新址厂区迟迟不能产生经济效益。
本区用地效益在山西省和太原市比较高,但是与全国先进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差距较大,要引导企业合理规划,提高容积率,增加投入,提高用地效率。
本区现有土地资源有限,需规划扩区,以保证本区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本区应加强土地管理,落实退出政策,对已圈地但在规定期限内未落实项目的要按《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适时收回土地使用权,将收回的土地供给发展势头好的企业,使有限的土地尽早发挥更大的效益。
[1]张占录,李永粱.开发区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6):4-9.
[2]陈昭锋.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J].城市开发,1998(4):19-21.
[3]郑国,王慧.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 [J].城市规划,2005,29(8):51-58.
[4]袁旭东,武泽江,凌鑫,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广东土地科学,2009,8(4):42-45.
[5]吴燕,陈秉钊.高科技园区的合理规模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6):78-82.
[6]刘法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 [J].决策参考,2012(10):58-60.
[7]杜玉梅,何芳.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41-4743.
[8]段勇,郑爽,李鱼,等.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四川环境,2005,24(1):98-101.
[9]李志勇.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中国审计,2004(20):46-47.
[10]高洁,付刚,于建伟,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评述[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102-105.
[11]师秀峰,奥民的力根,冯志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115-116.
[12]黄燕,曹秋平,李艳超,等.工业园区集约利用评价:以金巢开发区为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49-51.
[13]张保华.山西开发区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J].科学之友,2006(9):81-83.
[14]李玉轩.山西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 [J].决策参考,2002(6):159-161.
[15]曾平.辉煌领跑者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瞥 [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2(9):44-47.
[16]魏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太原经济开发区转型 [J].品牌:理论版,2009(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