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增强中国话语权
2013-10-21习伟
习伟
掌握话语权是所有大国的目标,也是大国成为强国的必要条件。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掌握与自身地位相称的话语权对中国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相反,对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漠不关心,对谩骂污蔑、腐蚀同化妥协退让,则于中国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充分认识国际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说话。从主体理解,话语权表现为想说就说,不受约束;从客体理解,话语权表现为想听就听,不受约束。然而,在政治经济生活尤其是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话语权的内涵需要从说话的程度来界定,这个程度问题就是“权利”和“权力”的关系问题。前文所述之不受约束讲的是说话的“权利”和听话的“权利”,这种“权利”更多地表现为感染力、凝聚力。 “权力”意义上的话语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控制力、威慑力,说话的主体既拥有不受约束的说话自由,同时拥有使听话主体必须听的力量甚至影响听话主体行为的力量。
在权力领域较早研究话语的首推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这位后结构主义历史学家认为,话语是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才逐渐“制造出”各种制度、法律、原则、权力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所以,话语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体现着一种权力。谁掌握了话语,谁就掌握了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福柯的话语权理论是西方国家占领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制高点理论和实践的学术基础,也是基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必须承认,人们在生活中争夺的、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争夺的话语权,并不是天然的、天生的,而是依靠某种力量和不断争取得到的。
既然话语是一种实践,话语权需要争取,那么,凭借什么才能争取到话语权?答案很简单——实力。决定国际话语权强弱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自然条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实力和潜力的有机总和。在综合国力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国际话语权直接表现为文化软实力。话语权的内涵首先表现为主体愿意说和客体愿意听,愿意说当然说的是本国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观念上层建筑的东西。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会影响国际话语体系内容的设置,引导国际话语体系交流的方向,甚至控制国际话语体系规则乃至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制定和实施。通过这一系列影响,达到使客体愿意听甚至不得不听的效果,从而保障本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文化软实力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必须依靠硬实力作为基础。历史和现实不断证明,有国际话语权的国家,国际话语权强大的国家,尤其是能够主导国际话语体系的国家,一般都是世界强国,而世界强国的核心标准就是综合国力特别是硬实力强大。国际话语权要求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和军事实力强大,社会大局稳定且人民安居乐业。反过来,话语权的强势能够有效促进本国思想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扩散和传播,能够有效增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从而巩固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综合国力决定国际话语权,这个真理从中国自身的历史即可得到鲜明的体现。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话语权完全丧失,一千多年主导东亚的局面彻底颠覆;直到抗战胜利,中国才开始重返国际话语权世界,但仍受美国控制;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走上了话语权独立自主的道路但影响力仅限于周边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声音开始影响国际政治生活,但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其他领域,新中国对世界影响甚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话语权权重不断加强,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正在成为增强中国话语权的重要推手。
然而,中国话语权仍然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中国话语权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比差距较大;二是中国话语权与西方国家的话语权不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差距。造成这两方面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综合国力从质量上讲还远未达到强国水平,人口多、底子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转型期各方面矛盾凸显,改革的压力和成本加大,提升综合国力的难度加大,这是根本原因。第二,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然主导国际政治经济生活,并且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无法使之转变成为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将严重阻碍中国增强话语权的进程,从而延缓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这是外部原因。此外,对外宣传工作在转变宣传观念、把握国内外形势、消化吸收运用新技术等方面与话语权强势国家还有相当差距。
切实增强中国话语权的思考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落下帷幕后,宣传思想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解决了话语权从无到有的问题。当今世界,任何重大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事务,没有中国声音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必须承认,解决中国话语权由弱到强的问题仍然任重道远,中国声音的影响力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仍然不协调、不相称。怎样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怎样使中国人民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怎样改进和完善增强中国话语权的制度和模式,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
首先,必须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增强中国话语权的辩证关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如前所述,国际话语权决定于综合国力。中国正處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间的中心任务就是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守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中国话语权,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加油鼓劲,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和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国际舆论氛围,用正能量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其次,必须树立科学的国家义利观,转变对外宣传理念。“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问题上,要转变义利分家、非利即义的对外宣传观念。对外宣传不能单纯以输出意识形态为主要目的,也不能单纯以赢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增强中国话语权,必须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操作。在意识形态、国家主权、国家制度、经济发展方针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上,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观,明确增强中国话语权、扩大对外宣传的影响就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寸土必争、寸步不让;在对待发展中国家、友好国家、需要帮助的国家和组织、需要支持的正义事业和力量的问题上,按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互利共赢的原则,真心帮助、真诚支援,用正义和真诚打造中国的话语权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扩大和加深中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合作共赢发展理念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必须统筹联动,寻求科学合理的对外宣传模式。对外宣传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关系到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在对外宣传工作上应该摒弃多头宣传的旧模式,探索以大宣传观引导、全党动手、以事实为基础、以文化为抓手的对外宣传新模式。对外宣传是集理论、宣传、文化、教育、广播电影电视等多个部门工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范围广、难度大、时效长。每个部门都有优势但也都存在短板。对外宣传工作最忌讳的是搞宣传的不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搞文化的不了解宣传的规则、惯例、纪律和技术,搞技术的除了技术什么都不了解。如果这样,需要宣传的主题思想没有办法被参与协作的各部分工作人员理解,宣传的效果可想而知。大宣传观就是要实现对外宣传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宣传思想和方针无缝传达、无缝对接,央视外宣工作策划合理、实施科学。这种统筹联动机制是目前外宣工作中所缺乏的。
第四,必须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既做物的工作,更做人的工作。文化软实力是国际话语权的直接依托。对外宣传是有层次的,直接宣传本国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并不是高层次的宣传方式,容易给人以说教的嫌疑,且不能使人信服。用文化作为载体,将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融入文化中,用独特的文化吸引和感染国外受众,使国外受众自然而然地形成对中国的良好影响,文化中蕴含的理念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接纳和吸收,从而达到“集势以胜众”的目的。做好物的工作,就是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为依托,带动手段创新,多渠道、立体化地推进对外宣传。做好人的工作,如前所述,就是要培养对外宣传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引导和鼓励外宣工作者按照个人特点学习掌握一些新技术的操作和应用,安排其接受系统的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和国情教育,使其做到心中有信念、手头有办法。
中国话语权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动极广,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懈探索、不懈创新,使中国话语权更具中国风格、更显中国特色、更有中国味道,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