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2013-10-21韩秀莲
摘 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拥有丰富多彩的习语,由于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习俗等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两种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为了使英汉习语的翻译体现文化差异,笔者提出最常用的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1 引言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长期积淀下来的通俗而生动形象地描绘人情世态的定型短语或短句,英语称为“习语”。 在汉语和英文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都有习语这一语言表达形式。习语是老百姓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说法,因此它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社会制度中,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习惯。尤金·奈达曾经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搞清楚习语的深层含义,沟通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巧妙互译,才能不失习语的原有韵味。
2 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蕴涵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要透彻了解习语的内涵,就要探求习语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2.1 地理环境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汉语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使人联想到东风吹后大地回春,万物生长,春暖花开的蓬勃、繁荣景象。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是对于春风的真实写照。而“西风”在汉语的中含义恰恰相反,散发一种凄惨、悲凉的感觉和气息,如马致远著名诗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对悲凉景象的精确描述。这是因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是高山,东边是大海,东风吹来,舒心无比,而来自西伯利亚的西风则凛然刺骨。而作为英语发源地的英国是岛国,地处北温带,属于海洋性气候,东风来自欧洲大陆北部,故而寒冷,而西风则由大西洋徐徐吹来,温暖宜人。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 Lulle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就把爱人比作,“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John Mansfield的“It i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cries. ”同是西风,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意蕴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另外,中國大部分的国土不临海,人们的生活主要是依附于陆地。我国自古以农业大国而著称,土地在中国人传统理念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人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汉语中的很多成语与土地密切相关,诸如:土生土长、卷土重来、脸朝黄土背朝天、太岁头上动土等。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如: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揠苗助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然而,中国虽然地域广阔,但有着较长的海岸线。由于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距离大海较远。因此,“海”在人们心目中大多具有神秘、深邃的深层意义。这类成语有“海誓山盟”、“天涯海角”、“石沉大海”、“沧海一粟”等等。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的英国海岸线曲折多变,岛屿为数众多。她的航海业和捕鱼业异常发达,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ll at sea”全在海上(比喻不知所措);“spend money like water” 比喻花钱大手大脚挥金如土;“Being on sea”表示在海上航行的意思。而“being on land”则表示在陆上安居,有随遇而安的深层含义;“hang in the wind”原意表示在风中摇摆不定,内涵比喻做事犹豫不决,徘徊不定而左右为难。
2.2 宗教文化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始终。这在习语文化中也深刻的体现了出来,英语和汉语中的很多习语都与各自的宗教信仰有很密切的关系。佛教传入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与佛教颇有渊源,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汉语中有许多与此有关的习语。比如“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救人—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等,数量可谓数不胜数。中国人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古代称皇帝为“天子”。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人要拜天地。很多习语诸如“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助我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等,无不体现出宗教对于语言的影响。
而在西方奉基督教教徒心中,上帝是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他支配着宇宙的万事万物。因此,上帝、天堂、地狱等词汇频频出现于英语习语中。如:“Whom God would ruin, he first deprives of reason.”(上帝要毁灭其人, 必先使他失去理智)。“depart to God” (去见上帝, 死),“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 (有奶便是娘),“The danger past and God forgotten”(过河拆桥),“go to hell” 等等。同时,《圣经》对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和影响,英语中的许多习语就来自于《圣经》。如 “dove and olive leaf”(鸽子和橄榄枝,喻为“和平、和解”,“Garden of Eden”(伊甸园,喻为“人间天堂、乐园”), “A kiss of death” (死亡之吻,意为“表面上友好实际上坑人的行为”)。由此可见,由宗教而产生的英汉文化差异也是很大的,在翻译中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翻译,以达到翻译的准确。
2.3 习俗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丧葬、节庆、礼节等方面。习俗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动物的态度。中国人从心理上厌烦鄙视狗这种动物,如形容酒肉朋友的“狐朋狗友”、形容人冷酷无情的“狼心狗肺”、形容人势利眼的“狗眼看人低”、形容人的德行差的“猪狗不如”等等。“狗嘴吐不出象牙”、“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都带有强烈的对狗的厌恶之情,贬义色彩,在汉语文化中,狗的贬义色彩似乎已根深蒂固。而英语国家把狗视为人类最好的朋友,“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乌及乌)等等。中国人被称为是龙的传人,因为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是神的化身。古时候的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民间有赛龙舟、舞龙狮等活动。龙被赋予了吉祥、神圣的色彩,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等都含有对龙褒义的感情色彩。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恶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英美文学的作品之中,因此,亚洲四小龙被译为four tigers的重要原因。
又如从饮食习俗来看,汉语言中有许多习语与饮食相关。中国人以米饭、面食为主,辅之以炒菜。在中国,小菜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品,因此我们就自然地用“小菜一碟”来形容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如:“家常便饭”、“小菜一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无不表明习语与饮食有密切联系。在英国,面包(bread)、牛油(butter)、果酱(jam)和奶酪(cheese)都是人们的家常食品,围绕这些主要食品产生出许多习语。例如:“one daily bread ”(每日的粮食,生计),“beg one bread ” (乞讨、乞食),“out of bread ” (失业),“in bad bread” (处境不妙),“a piece of cake” (容易做的事)。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提供了习语赖以生存的深厚土壤,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3 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翻译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言的信息。从严复的“信、达、雅”到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再到张培基的“忠实通顺”及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这些主张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信”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不脱离原文。“达”则为简练、通顺之意。“雅”含有“美好”的意思,就是要在翻译过程中赋予译文以美感。在诸多翻译的方法中,直译法、意译法是英汉习语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
3.1 直译法
虽然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但由于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英汉互译时可采用直译法。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英汉习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直译法使得原文与泽文习语的字面结构和形象薏义都十分近似,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表达又形象生动,这更有利于读者的正确理解。例如:
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re
纸老虎 paper tiger
来得容易,去得快 easy come,easy go
很久没见 long time no see
以牙还牙 a tooth for a tooth
3.2 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指在翻译时,尽量寻找一此与原文寓意相近的俗语、谚语或成语来进行翻译,在保证原意的前提下,使得译文惟妙惟肖、生动有趣。译文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因此舍弃形象对喻义进行意译,译文反而显得言简意赅、简洁明了。
入乡随俗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
事后诸葛亮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粗枝大叶to be crude and careless
易如反掌as easy as pie
大智若愚Still water runs deep
4 小结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是概括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英汉习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以上所讨论到的英汉习语翻译中反映出的英汉文化差异,尽量充分考虑文化背景与历史底蕴,将原文中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艺术特色充分呈现出来,从而有效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仲文.外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 肖薇.从文化差異看英汉习语翻译[J].铜陵学院学报,2005,(4).
[3] 庄朝蓉.英语习语与翻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 刘丽华.黄小锐.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作者简介
韩秀莲(1980—)女,河北泊头人,硕士研究生,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