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不同:浅谈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存在的创造性

2013-10-21刘哲艺

卷宗 2013年7期
关键词:聪明人世界观天才

刘哲艺

追大多数人的思维总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社会群体同化成相类似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这样也许就不会让别人觉得你是怪胎。然而,总会有少数是所谓的另类,他们的追求与众不同,因此他们就在这个人口密集的国家脱颖而出。

我们经常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模仿,因而得到的也大多是别人的东西。就像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一样,我们模仿,吸收,释放。身边难免有不少成绩优异的同学,我们往往会投去羡慕的眼光,看看自己的位置,再看看他们的地位,望尘莫及。其实他们说不定也只是模仿和吸收能力强,真正脱离了校园学习环境,地位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可怕的是很多人没有理解到模仿学习的目的,还自以为学有所成。自然,这也会引来了解社会的人同情的目光。

在我们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模仿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是两种对立的学习方式。当今国内的教育模式是将自身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国民的素质通过模仿性学习逐渐引向创造性学习,从而达到一种认知度较高的创新过程,因而采用模仿性教学是最基础和普遍的现象。然而,正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我们创造了两种极端的人,一种是全能人才,各科成绩优异,也就是聪明的人;另一种则是或者偏文,或者偏理,或者偏艺术,或者偏体育,更或者什么都不偏就偏玩儿的人。只要有一科偏离了,总成绩就整体下滑,成为所谓的低人一等的人,更甚至干脆不学了,给人的感觉就是成绩不好,以后怎么办呢。我们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学习的最终目的却仅仅继承了传统思想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毫无创新意识,只是一味地求全才。然而“创新”这个词在社会发展遇到阻力的情况下滋生成为一种号召,因此我们又出现了抄袭这种现象,做得多了也就屡见不鲜了。但是在社会和国家的压力之下,我们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被灌输的大众价值观与世界观。

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模仿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所塑造出的不同世界观、价值观。

模仿性学习往往会导致两种结果:技能的完全临摹和联想性的发散思维。前者不用多说,也就是技工,除了服从命令就是抄袭;而后者则是能够举一反三的聪明人。但是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聪明人只是知识技能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最大化发挥,而具有革命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天才是不能限制在鸟笼子里飞行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聪明人的创新性受到了自身的局限。

创造性学习也会导致两种结果:“惊艳”与“怪胎”。创造性学习异于正常的模式化受教育,更多的是以一个引导性话题展开的学习,结果不一定唯一,但是过程是很重要的。这样的想象或者联想就异于模仿性学习的联想,更无拘无束,又开放思维,在幼年教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惊艳”是指这种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积极的结果,同时这种结果会让模仿性学习过程中的人接受且学习,这是一种天才的创新。而“怪胎”则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后知后觉,另一种则是无厘头。后知后觉最后会在时间的作用下变得接近甚至超越天才的“惊艳”,例如,吴冠中的中国画就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进行的完美创新,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不负丹青。而无厘头则会像沙子一样湮没在人群里,因为这样的创新是没有目的性的,而惊艳与后知后觉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天才的创造性是不完全等于聪明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像中国这些发展中国家,大多数的公共建筑是不会讲究造型是否优美的,更多的是看实用还是不实用。美和实用是很少联系在一起的。记得一位大学专业老师有讲到雕塑这一话题:在国内,雕塑就是雕塑,一个基座,上面一个造型,人们远观之,不可亵玩焉。然而,像坐落于被称为“芝加哥的前院”的Millenium Park(千禧公园)中的At&T 广场上的CLOUD GATE大型雕塑就是一个融合雕塑、建筑于一体的公共建筑,不失审美与切身体验。它由无缝隙的110吨重的椭型的不锈钢铸成,正面有一个由凹面形成的12英尺高的拱形门,当游客进入其中时,会看到很多不同畫面的远景,非常神奇。而外面则由不锈钢抛光的亮面组成,仿如一面巨大的凸镜,它能反射附近的建筑楼群和蓝天白云,非常壮观。远而观之,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一颗闪亮的巨大银豆。这样如此具有设计意境和体验的设计,它的的设计师需要的是天才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施工的工程师则需要聪明的大脑和严谨的思维,只有两者的碰撞才能展示给世界一个奇迹。

当然,我这里所指的天才是那些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人,他们就是那么大胆。由于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某些方面异常活跃,特别是在时机成熟时,他们会不顾一切地完成自己孤注一掷的选择,从某些角度来看是有点怪癖或者偏执的,但是他们中的佼佼者让我们值得仰望,这也是我们前进时怀揣的梦想。我们不敢像他们那样冲动是因为考虑得太多太周全,自以为成熟的表皮下是一个畏惧世界的心,真正的创造性是需要冒险的,聪明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也许真是这样,天才不完全等于聪明。

我在这里只是简单地绝对化地分为了天才和聪明人,当然也有许多兼得者,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被归类到“后知后觉”里去了,再此我也不用多作解释了。

聪明的人往往不多,而多数的天才则在很小的时候溺死在装满了条条框框的摇篮里,他们的独特与怪异会引来异样的眼光,最为重要的个体意识却被践踏得面目全非。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可悲,因为我们不仅没有直面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忽视了一个时代所需要的那些创造性的变革,那些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许就是未来的预兆。创造性多的仍然是那些没有被束缚的思维。如果真的已经这样了,那我们就应该试着放松自己的神经,想想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这也是一件生活中能够让自己像孩时那样胡思乱想的趣事,至少不会让自己过得那么累,同时又可以重新开发一下自己的大脑。

Neil Postman(尼尔·波兹曼)的“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娱乐至死》)讲的就是电视娱乐文化代替了文字信息所带来的白痴时代。我们被视觉的影像所限制,自娱自乐,仿佛生活在一个社区电影院,所有人的知识储备都是一样的,如此何来创新?

如果你不是那些适合被圈养在栅栏里的羔羊,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成为一匹奔跑在草原上的野马呢?传统思想束缚之下的思维模式能成全那些像Steve Jobs一样的天才吗?

这个世界不是完全公平的,从我们每个人刚生下来那天开始就已经下定义了。意大利文学家但丁曾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真正敢走自己的路的人又有多少呢,这个我们心里很清楚。不要总是得和别人一样,听父母的话,走一条生下来就固定了的路,成绩好,工资高,家庭美满,一辈子就完了。万一你是那些具有创造性,能够改变时代的天才呢,这些都做完了,自己真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代表的生活,适合做的事还来得及做吗?

猜你喜欢

聪明人世界观天才
六个聪明人去看海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天才or怪咖
智能化的“世界观”
两个聪明人的一次相亲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和聪明人在一起你会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