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国电子信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现状和需求的研究
2013-10-21白书华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出现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才短缺的现象,引起关注。分析造成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对于寻求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方面,对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主义意义。
关键词:电子信息;高技能;现状;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项目编号12YB186 题目:电子信息类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此论文为规划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
1 跨国电子信息类产业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
当前我国技能人才状况 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部分在制造业;一部分在服务业。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 一直致力推动工业化发展。 特别电子类已成为我国极为重要经济支撑和提高综合国力有效途径, 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完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有关工作。一些高校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生机与活力的根源所在,校企合作规模越大、关系越密切,学校发展的速度越快,步子越实,校企合作发展电子行业的必由之路。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学校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先后与瑞安建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原国资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创维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并签合作协议、为其培养高技能人才
2 加快电子工业发展对技能人才、 特别是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测算,到“十五”末, 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量将增长 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 15—20 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 但是,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显示,目前我国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特别是高级技工、 技师、 高级技师需求率均大于 1, 呈供不应求的局面。2009 年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全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 1.4 亿人,其中高级技师只占 0.41%,技师也只占 3.1%,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达到 20%—40%。另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一项调查表 明,一个高级技师面前,有 7.33 个就业岗位等着。而 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仅为 70%左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发达工业化国家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全速向发展中国 家转移。但是,目前我国劳动者技能素质偏低,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5 年全国城镇劳动力就业抽样调查显示,无技能或低技能的劳动者 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 56.4%;初、中级技能人员占 23.3%;中间层的高级技工、技师、高 级技师仅占 4.4%。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我国科技进步和建设制造业强国的要求。 近几年来,中国新闻媒体一直在大声疾呼:“中国制造谁来造”。社会在发问:为什么一 样的机器做不出一样的活?为什么成熟的技术在生产中却得不到成熟的应用?北京师范大 学原校长方福康教授说, 是因为现成的技术在具体制造中走了样, 一线工人技术水平低直接 影响了一线产品的质量。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要实现 由“世界加工中心”向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中心”转化, 不仅需要大量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 人员,更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3 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和企业职工队伍技能水平偏低的原因
3.1 经济发展增加了对技能人才需求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可以说,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造了技术工人需求的大环境。第二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对技术工人的强劲需求。我国正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由于经济的 高速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再加之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和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分 工,必然涉及到人力资源结构变化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以山东省为例,每年需补充技术工人 约 40 萬人左右。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增加了 很多新职业, 大批低技能就业岗位正日益转化为高技术含量的岗位, 急需一大批适应新要求 的新型技能人才。 而此时中国人力资源结构出现了和其他工业化国家一样的发展轨迹, 劳动 力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特征。加之有效供给不足,这必然进一步增加对高技能人才 的需求,造成我国劳动力结构处于中间层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3.2 社会认知偏差影响了人们从事技能劳动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重学历、 轻技能”的片面人才观念,把学历和身份作为人才的唯一衡量标准,形成了技术工人不是人 才的社会刻板印象,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存在这种社会认知偏差,人 们没有把技术工人作为人才看待, 用人上身份界限没有完全打破, 缺乏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 机制和社会流动的上升通道。 技术工人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尊重, 劳动价值也没有得到相应 的回报。在社会利益分配上很少关注工人群体。从职业生涯看,具有学历和干部身份的人才 可以有多种社会流动的上升通道,而技能人才只能干一辈子工人。由于技术工人社会地位、 经济地位偏低,降低了技能人才群体的凝聚力。许多青年不愿意从事技能劳动,造成技能人 才短缺。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衡量标准,应该以需求和能力为本位,社会分配 应以贡献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3.3 教育发展不平衡,造成供给不足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主要表现在 普通教育上, 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而与培养技术工人相关联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 以山东省为例,2003 年全省高考招生 37 万人,而明确定位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 高级技工学校,年培养能力只有 10 万人左右。其中高级技工的培养能力只有 3 万人。相对 于全省每年 40 多万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培养能力存在明显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技 术工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高,造成社会对白领职业的高度需求,轻视职业教育。这种 教育结构造成职业教育培养能力不足。“过分强调学历教育和对专业性职业教育投入资本的 不足是导致中国技术工人水平低、 后备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 这将影响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 竞争的能力。”
3.4 企业对职工培训重视不够、 投入不足, 只使用、 不培养的做法造成职工技能水平偏低
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应发挥主体作用,因为企业是人才效益的最大受益者。但是,目 前很大一部分企业只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忽视一线职工的培训, 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 入严重不足,职工技能素质不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4 年 4 月对全国 40 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不高, 一半以上的企业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费用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 20%。究其原因,一是长期 以来,我国企业传统粗放式经营和管理方式没有改变,质量意识不强,不重视提高企业职工 素质。二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滞后,部分企业负责人忽视职工队伍长远建设。三是进入市场 经济以后,由于国有企业待遇偏低,很多优秀技能人才流向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造成 国有企业不愿投资职工培养。
4 完善培养条件,保证培养质量的高速发展
4.1 提供具有先进水平的硬件条件
高技能人才培训主要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掌握和应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下,学校使用教育专项资佥、加大投.入,完善实训条件,进一步强化多媒体机房、电梯、数控和电气技术实验室建设。目前,在建的电子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有江西省首个实物电梯实验室及先进的实验室20余个,被劳动厅领导形象地比喻为江西省电子信息技校的”独门武功”现已建成有专业配套的实验实习室40余间,实习车间1095平方米,计算机500余台,配备较为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1400多台.
4.2 提供高水平实习和理论教学师资
“打铁还须自身硬”,有了先进的培训教学设备,如何更好地应用于技能培训,为学员提升能力服务,师资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強师资培训,举办双师型教师培训班,组织观摩考察活动、并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到技工院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聘任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4.3 采取”订单”模式培养
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根据企业提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学完相应的知识,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后,输送到企业就业。先后与南方电网、云内动力、云天化、南天集团、昆钢等合作培养了众多高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了满意的培训服务。
5 立足企业需求,扩大企业国际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1、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力度的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多技能、快速应用方向发展的实际,紧紧围绕企业需求与发展,进一步结合企业生产现场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
2、充分利用学校师资、设备、场地资源同企业生产技术资源相结合的优势,建立校企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职责功能,开展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保证培训质量,提升校企合作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3、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4、扩展培养专业范围,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范围进一步扩大,解决小工种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现象,使校企合作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6 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化必须面向社会,走向市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1.民办学校应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专业设置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一是专业设置上要克服重学科倾向,轻导向;二是培训内容上要克服管理类、 轻技能类; 三是培训上克服重理论讲授、轻能力提升。同样,社会培训机构也要及时调整办学方向, 跟上职业变化和技术进步的步伐。要形成民办高校与成人教育、公立高校三足鼎立之势。民 办高校的一切教育要围绕着培养市场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 专业要按需设置、 年年调整, 电子商务、 市场什么人才抢手热门,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而“订单式 教育”和校企合作,使民办高校实现了与市场的零距离。同样,造就高技能人才,对缓解大学生 就业的结构型矛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要鼓励并指导高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互补,联 合培养高职学生。
2.企业要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企业一方面可以开发和培养现有技能人才; 另一方面可以引进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现有技能人才培养上,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 促进初、中级技能人员尽快升级,成为高技能人才;二是要利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杠杆作用 来促进新生劳动力。目前,国内企业获得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是自己培养,方法比较单一。 企业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但目前企业开展的技能培训主要有岗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和 复合培训,复合培训所占比例最小。高技能人才哪里来,招才引智见效快,这当然是一条捷径。 但是大家都去你争我夺,互挖“墙脚”,必然产生人才内耗。因此要走引培并举的路子。首先加 大教育投入,依靠国家院校和民办院校培养人才,同时企业要立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培养高技能人才,此外要积极引进人才。
3.政府要加强对高技能有关职业标准的开发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培养一大批“动手 加动脑型”人才,不仅能够提高消化、 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以期迅速占领技术市场、 产品市场, 而且有利于拓宽就业空间,这将引起政府及企业的高度关注。尤其对政府而言,一是要加强 与高技能有关职业标准的开发,形成新的职业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强对鉴定题库、培训教材 的开发和提升;三是有条件的可以探索由政府购买培训的机制,推进职业培训市场化;四是 要加强中介机构的管理, 提高中介市场的业务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人事档案和 户籍档案管理,以适应高技能人才的流动; 五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劳动仲裁方面,应该平等对待高技能人才。另外,政府要为培训提供全过程的服务,包括发布市场信息、提 供实训平台、组织专家服务、引进国外一流认证机构,并最终出资购买培训成果。 从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看, 高技能人才短缺不利于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不利于社会 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一○年七月)《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2]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3月30日)
[3]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8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作者简介
白书华(1982—),河南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