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之思
2013-10-21彭海燕
摘 要: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激增,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针对这些状况,笔者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良策略。
关键词:毕业生;档案管理;问题;策略
1 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999年,中国高考扩张拉开大幕。然而,国家这项举世瞩目的教育政策从大受欢迎到引起争议仅仅走过短短几年的时光。这其中,许多人不禁会问:是对?是错?也许至今还没有是非明确的答案。只是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由地会思索其中的成败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
随着高考扩张大军的进驻,全国高校雨后春笋,大学毕业生从廖廖可数的天子骄子变成众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大学毕业生人数空前高涨,这给全国的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很多毕业的“附带”工作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对象,这其中就包括了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
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从高校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然而在空前的就业压力面前,它常常“遇冷”。在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处在一片混乱与迷茫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缺乏对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2008年,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这可以说为全国的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然而在实践中,这项工作还是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
(1)高校缺乏重视;
毕业生档案记录了一个学生从新生到毕业真实的学习生活历程,这其中就包括了该生个人的学业、品质、专长、健康状况等等。然而当前,高校管理混乱,
“大部分高校没有将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和有效措施建立起来”,①档案工作职责分工不明,有权管理毕业生档案的部门众多,如学生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档案馆等都可以管理毕业生档案,这种管理模式的结果必然导致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诸多推诿扯皮的现象,“谁都能管,谁都不想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沦为“归口部门的附属品”。②加之,现如今高校大都举债建校,财务债务累累,根本拿不出足够的经费来支持这项“边缘”工作,这也间接导致这项工作举步维艰。
(2)毕业生缺乏重视;
计划经济时代,统招统分,学生的工作有保障,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十分清淅而顺利。但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全国的就业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和工作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出现了自由灵活的“双向选择”。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也变得“僧多稀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在这种形势下,很多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往往迫于无奈会作出一些取舍。如当前一些能够最大限度的缓解就业压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和单位,它们自身本并不具备保存个人档案的资质,但毕业生为了尽快就业,不得不舍弃档案。也有些毕业生因为惧怕繁琐的档案调动手续而自动放弃档案。更有甚者,认为档案可有可无,将其弃之而不顾,待意识档案重要时,已后悔不及。
1.2 缺乏专业管理毕业生档案的统一机构
毕业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基础,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但现实是,随着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国家却没有相应地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管理毕业生档案。当前,毕业生档案管理的机构众多,如原毕业高校、地方人事代理机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地方人事部门,劳动部门等,并且多重管理之下问题诸多。比如:高校管理,这里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毕业生毕业时因暂时找不到接收档案的工作单位,主动把档案暂放于此,待再“择业”单位具备保存档案资质时再回原校调取;第二种是对自身档案完全无意识,被动地把档案“弃”之学校的;但不管是何种情况,由于高校对毕业生档案疏于管理,导致很多档案散失,最终无档可寻。在实践中,甚至还出现有个别高校把学生“遗弃”的档案直接打回原籍,毕业生过后更难查其源踪;再如:地方人事代理机构,作为国家人力资源的资质机构,承担起保管毕业生档案的重任。学生毕业后把档案存放于此,按年缴费,但由于毕业生自身档案意识不足,岁月无痕,有人忘记续费,加之少数地方人事代理机构片面地追逐经济利益,最后导致诸多档案归于死档,甚至被销毁。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众多,问题濒发,甚至还出现毕业生私自携带档案的违法情况。档案属于国家机密,且我国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众多,但全国范围内却缺乏一个专业的、统一的机构来管理毕业生档案,不能不说是目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缺乏学籍档案向人事档案转变的机制
毕业生的学籍档案和人事档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毕业生的学籍档案是指学生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被录取后的档案,它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该生在校所有真实的表现,如学习情况、成绩优劣、家庭状况以及奖惩情况等,可以说是学生从入学到踏入社会前的学习编年史。学籍档案是人事档案的基础。人事档案是指学生毕业后,其学籍档案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手续转入就业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地方人事代理机构而成的档案。简单地说,学籍档案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成才经历,而人事档案则记录的是他的工作成长表现。从学籍档案到人事档案,主体不变,客体生变,条件和中介必不可少。而这里的中介或条件即是学籍档案向人事档案转变的机制或程序。然而,在档案实践中,这种转变机制缺乏足够的条理和规范,不同的部门遵循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程序,而且转变过程繁琐,令毕业生不堪其苦。不可置否,缺乏明确清淅的转变机制也是目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软肋。
2 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策略
如上所述,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出现诸多问题,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
2.1 加强对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在当前国家还未出台新的毕业生档案管理政策的前提下,加强对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还必须从以下方面予以考虑。首先要明确毕业生自身的档案意识。目前毕业生档案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认识不到位,毕业生还没有意识到档案对自身的价值。毕业生档案不僅是毕业生干部身份的证明,更是日后参加工作转正定级、职称申报、买房、保险办理甚至婚育等的各种凭证。如果轻易的轻档、弃档,把个人档案当成包袱,日后只能追悔莫急。其次高校要加强重视,除了要加强对毕业生档案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外,更多的是高校自身要重视起这项工作,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毕业了,就不属于自己学校的学生,自然档案也就不归学校管了。对于交于学校保管的毕业生档案,高校还是应该肩负责任,投入更多的经费和人力,确保毕业生档案万无一失,避免他人人生遗憾。最后,企业也要加强重视,虽然有些就业企业不具备保存毕业生档案的资质,但对毕业生档案仍不可小觑。毕业生档案反映了一个学生在校时各种真实的表现和能力,为企业的人才招聘和培养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充分发挥毕业生档案的价值,是企业提升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2.2 成立专门管理毕业生档案的机构
目前,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众多,高校、用人单位、人事代理机构、人才中心等,管理机构鱼龙混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一种设想,首先,清除高校暂管或代管毕业生档案的权限,毕业生离校后所有学生档案转移。其次,清除所有用人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和非公有制企业等的人事档案保管权。用人单位只保有员工的人事关系,人事档案保管权限全部外交。最后,社会专业的人事代理机构、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中心或其它具有保管毕业生档案资质的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人事档案管理机构权限合并、集中到一个地方:即成立地方人事代理中心。今后,高校所有的学生毕业,所有档案由高校直接转至高校所在地方的唯一人事代理中心,高校不再保存毕业生档案,毕业生就业后,(由于所有用人单位也都不保管人事档案),毕业生档案就直接由高校所在的地方人事代理中心转至用人单位所在地方的人事代理中心。所有地方的人事代理中心形成全国性的人事档案网络,用于转档和进行查询。如此这样,全国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统一、权限集中、专业快捷、利国利民。建立全国统一的人事代理中心,国家层面还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規,保证其权利的唯一性和运作的公益性。档案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唯一性和公益性保证了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正确性、方向性和便利性。
2.3 形成学籍档案向人事档案转变的机制
“把档案管理机制作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任务的一种管理工具来建设,它为国家调整和发展人才培养,使用宏观战略和相关人才管理政策,提供可参考的人才信息保障。”目前,毕业生学籍档案要转变成人事档案,其机制复杂,程序十分繁琐,这给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有诸多不便。为了改观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形成一套由毕业生学籍档案向人事档案转变的成熟机制。当前,毕业生学籍档案要转成人事档案,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就是报到证。报到证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几乎是当前毕业生办理户口迁移、调转档案的唯一凭证。但笔者认为这由来已久的报到证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教育体制和自由灵活的就业制度,应该适时取消。首先,报到证的办理程序十分复杂,涉及部门诸多,如教育行政主管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人事局,就业单位等,让毕业生为一纸证明不堪其负,严重增加了毕业生的毕业成本。其次,报到证有效期十分有限,一般为两年,如果没有及时报到或跳槽到其它单位就算毁约,这严重束缚了毕业生的就业自由。且补办手续又相当费时费力。最后,报到证在实践中并没有规定和理论上那么有效。如干部身份,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就是很好的证明,再如户口迁移,就业合同也有很强的法律效应。事实上,取消令人繁杂的报到证制度,并不会给我们毕业生的就业和生活带来事实意义上的困扰。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适时取消报到证制度。另外,笔者还认为应该建立高校、人事代理中心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人事档案网络体系,实现彼此之间信息的自由流通和共享。毕业生档案管理应该成为一项公共服务,以上三者之间密切配合,让广大毕业生在毕业时尽享这一服务,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免去奔波和劳苦,轻松上阵。
参考文献
[1]潘立勤:《大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高教高职研究 2009年9月号中旬刊;
[2]陈美琼:《浅论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8第19期;
[3]王娟:《关于加强大学生档案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当代艺术 2011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彭海燕(1984—),女,江西省吉安市人,工作单位:湘南学院,职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