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滑冰运动项目竞赛制胜规律
2013-10-21赵金平
摘要:以花样滑冰运动项目属性特点剖析为切入点,阐述花样滑冰的制胜规律和规则的导向作用,技术与艺术的均衡性和完整性。指出花样滑冰运动竞赛得分决定性因素包括:人为评判、技术动作评价、节目内容评价、得分价值和规则导向等,为花样滑冰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花样滑冰;竞赛;制胜规律
中图分类号:11G862.2 11文献标识码:11A11文章编号:111002ˉ3488(2013)01ˉ0034ˉ04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1]。体育竞赛既是体育运动的基本属性,又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之一[2]。制胜规律是指竞赛过程主要客观规律的反映,在竞赛规则的限定下为战胜对手(得到高分)、取得优异成绩必须遵守的准则[3]。花样滑冰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首先要熟知项目属性特点,再分析其项目的制胜规律。
1花样滑冰运动项目属性
1.1花样滑冰的要素
花样滑冰是滑冰者将滑冰与音乐舞蹈藝术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4]。从花样滑冰文字的含义可见,“花”表示节目内容丰富,“样”说明项目种类繁多,“滑”寓意动静平衡交融,“冰”代表冬季项目范畴。从花样滑冰的概念中可以看出花样滑冰包含有五个要
素,即:一是执行滑冰的活动者、二是基础条件的器材设备、三是伴随表演的音乐、四是给人美感的舞蹈、五是技术技能的运动,只有具备了这五个要素并将其融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花样滑冰,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花样滑冰。正如大家熟知的艺术体操、健美操具备了音乐、舞蹈和运动的三个要素,缺少了冬季代表性的滑冰;速度滑冰、冰球有了滑冰、设备和运动三个要素,却又缺少了音乐和舞蹈要素。因此,各个运动项目都有其自己的项目特征,根据其项目特点并遵循其项目规律逐渐发展完善,花样滑冰运动的五大要素及其延伸是人们认识花样滑冰、研究花样滑冰的永久主题。
1.2花样滑冰的属性特点
花样滑冰运动项目具有技术技巧和艺术表演双重属性[5]。花样滑冰从运动项目的分类来讲,属于技能类难美性项群[6];从运动项目的内容来讲,它包括技术和表演两大方面[7];从运动项目的发展来讲,是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均衡性;从竞技的角度来讲,是以裁判员主观评分方式决定比赛胜负的典型项目。
1.3花样滑冰项目特点
花样滑冰是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花样滑冰比赛中,裁判组和技术组对运动员一套节目的表现既要评出技术动作分,又要评出节目内容5个方面的表演分,这充分体现了花样滑冰体育和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又表现出项目的性质。
平衡是花样滑冰的基础。花样滑冰各类技术和表演都是借助专门器材——冰刀和冰鞋在冰上滑行中完成的,一切动作都是在运用狭窄刀刃的基础上实现的,滑动平衡成为完成一个动作的首要条件,滑动中的静力控制又是完成动作的必要条件。
转体是花样滑冰的精髓。花样滑冰大部分动作都贯穿了一个“转”字,如冰上转体、空中旋转等,甚至连接步法和滑行也是以弧线和变向转体为表现形式,可以说“转”成为花样滑冰的典型技术特点;加之“转”又是以身体的纵轴为轴心进行垂直旋转、转体和变向转体,这又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技巧性项目的一大特点。
音乐是花样滑冰的灵魂。任何一套节目都是以音乐为主题进行编排创作,通过动作表达音乐内涵。音乐的节奏、韵律、类型、风格和叙事方法决定了表演的风格类型,可以说没有音乐也就无从谈起花样滑冰。
滑动是花样滑冰独具魅力的美。滑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是其他任何体育项目和舞蹈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一个简单的造型,在洁白的冰面上通过弧线或变刃滑行,给人以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
技术技巧是花样滑冰的核心。花样滑冰项目种类多,包括4个项目,其中单人滑一项就包括三大类技术,步法就有87种滑法(不包括组合步法),跳跃有六大类,旋转类又有自己的原则。由此决定了花样滑冰是一项训练周期较长的运动项目,一名运动员从接受系统训练到成熟大约需要8~12年时间。花样滑冰技术复杂多变、技巧性强构成了它发展的核心,也是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花样滑冰运动员除具备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技能素养。良好的身心状态是竞技能力的保证。
表演是花样滑冰的关键。高难度的技术(如跳跃、旋转、步法、抛跳、捻转等)技巧是花样滑冰表演的高潮和亮点。在滑行中通过内在情感和肢体语言与观众和裁判员交流产生共鸣是花样滑冰表演的风采和精华。在大空间的冰场、四周有观众的环境,仅有一名(或一对)选手占据着这个舞台,决定了选手的表演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以音乐为主题,以技术为中心,以滑行为主线,加上多变的舞姿和风格各异的叙事表演,形成了花样滑冰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这就要求运动员除了具备音乐、舞蹈等综合技术外,还要具备各种舞蹈类型的创作表演能力。
编排是花样滑冰的纽带。首先,在遵守国际规则条件下,通过编排手段合理地选择和安排技术动作,使之达到均衡,突出地表现了运动员最佳的技术水平。其次,在裁判员接受和观众喜爱的(音乐)前提下,将舞蹈、姿态、设计造型、组合创新、滑行速度变化、空间的利用等巧妙地与滑冰技术相融合,充分发挥运动员个性特点和表演风格,突出表现运动员最佳的表演才能。编排是连接技术和艺术的媒介,是表演的基础,是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观的集中再现。
总之,均衡技术与综合艺术的紧密结合,构成了花样滑冰的整体美,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过程,培养人们审美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鉴赏美的能力,形成了具有花样滑冰项目形象代表的气质和特点。
赵金平:花样滑冰运动项目竞赛制胜规律11352技术和表演的关系
2.1技术和表演的评价
技术、表演是花样滑冰两大方面,既是花样滑冰发展的永恒主题,又是花样滑冰的项目核心,更是花样滑冰选手取胜的评判依据。花样滑冰技术和表演两大方面的评价在国际滑联新裁判系统的指导下对每个技术动作环节的质量和难度都有了量化指标[8]。例如跳跃、抛跳难度的价值是随空中转体周数的增加而加大;跳跃质量的评价根据其难的进入、空中姿势变化,高度远度,落冰伸展度,同步一致性;抛跳难的进入,女伴空中姿势、速度、高度、远度,姿势,落冰的伸展;控制能力;单人旋转两人的距离和一致性,动作的流畅性,与音乐的配合等方面表现的好将给予肯定评价;如果出现起跳落冰差,用刃、高度、远度、速度、姿势差,周数不足或不同,两人不一致或距离远,手或足触冰等错误程度将给予相应的处罚[9]。节目内容的五大方面也有其具体标准[10-12]。例如滑行技术是根据膝部动作的协调程度、韵律感和位置准确,流畅而轻松的滑行感,干净利落和熟练的深用刃、步法和转体动作,速度的力量和能力,支配多数滑行方向的能力,单足滑行的能力,两人在一致性方面表现出相同的支配技术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的。由此可见,花样滑冰的技术和表演都是建立在平衡控制能力与两人协调配合(单人和双人)的基础上,这些能力要想在冰上解决受到上冰时间和技术训练的影响,尤其小肌肉群和核心力量必须通过陆地辅助训练来加强和提高,保证身体控制和动作的完成延伸,达到技术动作和节目内容高质高难的要求和标准。
2.2技术与表演的独立统一性
花样滑冰项目对于运动员的评价由技术水平分(技术难度质量)和节目内容分(艺术表演)两个方面组成,这决定了花样滑冰项目内在评价要素的对立统一性。从内涵上讲技术水平分由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构成,是运动员节目的主干,是具体到每个技术动作的微观的、细节性的、精确的评分,这也决定了它在整体评价体系中的主导性地位;节目内容分由五大方面构成,是对运动员节目总体艺术质量、感染力及艺术内涵的评价,是对节目宏观的、整体性的、笼统的评分,在整体评价体系中居于从属性地位。然而,技术水平分与节目内容分又是联系、统一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个分数构成了对运动员的全面评价,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其分数的总和决定了运动员的最终成绩,因此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既不存在脱离节目内容的、单纯的技术水平分,也不存在没有技术水平的、绝对的节目内容分。;二是高质量的、完美的技术难度动作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就是藝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另一方面运动员令人赏心悦目的流畅滑行与细腻的艺术表现无时无刻不显示着其中的技术含量。一般地讲,青少年运动员在艺术表现能力整体欠缺的前提下,其竞争更多地体现为技术水平分的竞争,即是花样滑冰竞争的“初级阶段”;而对于成年组而言,由于技术难度水平逐步接近,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难度实力更是在伯仲之间,运动员比拼更多是整体实力,其竞争也更多地体现为节目内容分的竞争,即是花样滑冰竞争的“高级阶段”。
综上所述,花样滑冰运动员成绩的提高需要立足于技术水平分与节目内容分两个方面。通过分析论述,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技术水平分与节目内容分竞争的核心内容分别是“跳跃难度”与“滑行技术”,也就是旋转平衡的稳定性和动作流畅的延伸性,而这两点正是当前课题研究工作紧紧围绕的关键环节。
3竞赛得分
3.1人为评判决定性因素
国际滑联花样滑冰规则中明确规定对比赛选手竞争的环境条件(如分组、出场顺序、练习时间等)达到最大统一化,对评价选手的主观因素(裁判员等)达到最大透明化,对决定选手胜负的客观因素(分数)达到最大公开化,这是花样滑冰运动项目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石,是花样滑冰运动项目经久魅力永存的依托。对选手的评判的裁判由三部分人员组成[11]:一是技术组,根据选手在比赛中完成的技术动作给予难度评定;二是裁判组,根据选手在比赛中完成的技术动作和节目表演的质量给予评价;三是数据组,根据选手的表现以及技术组和裁判组对其评定的结果进行数据信息录入,也可称之为辅助裁判员,即非打分裁判员。因此,选手的每一个分数都是裁判员根据选手比赛表现的主观评价。
3611冰雪运动11第35卷3.2技术动作评价
每对(位)选手在每套节目中表演技术动作的数量是相同的,但选手的得分却有差异。根据规则规定技术动作分由3个部分组成。即:动作分值:所有国际滑联认可的技术动作都被指定了基础分值,这个分值与动作的难易程度是相匹配的(见国际滑联公告的动作分值等级表),也就是说3周跳要高于2周跳的分值;等级分值:技术组决定动作的名称和难度等级,这就意味着一个难度级别较高的动作要比一个难度级别较低的动作得到更高的分值,托举、捻转托举和螺旋线、旋转、接续步,根据规定的条件分为4个等级,1级为最容易,2级为难,3级为较难,4级为最难;完成分值(GOE):裁判员要根据每一个动作完成的质量、条件和错误进行评判,分为7个完成等级,即+3、+2、+1、0、-1、-2、-3,每个等级都有其相应固定的增加或减少分数档差,跳跃根据完成周数情况又有>(周数不足)和>>(降级)之分。技术分是一套节目中每个技术动作分相加之和为选手的技术得分。
3.3节目内容评价
节目内容分包括5个方面,即滑行技术、动作连接、表演/完成、艺术编排和音乐表达。节目内容分由裁判员在选手表演的节目完成后进行评价,从0.25分到10分,每一个0.25分为一个增长点。裁判员按评分标准对节目内容分进行评价:1.0为非常差,2.0为差,3.0为弱,4.0为一般,5.0为平均,6.0为平均之上,7.0为好,8.0为非常好,9.0为高水平,10.0为超水平。增长点是为某一等级与下一个等级之间具备了某些条件去评价表演水平所用的。节目内容分是节目内容的5个方面分数乘以相应系数后相加之和为选手的节目内容得分。
3.4得分价值
每对选手(一男一女)要进行短节目和自由滑两个节目的比赛。短节目是一对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在自选音乐伴奏下表演由规定动作和连接步法所组成的双人滑冰表演。自由滑是一对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在自选音乐伴奏下表演一套由单人动作、双人动作和连接步法所组成的均衡的双人自由滑冰表演。短节目7个技术动作、自由滑12 个技术动作,两套节目的表演都是有效评价。短节目权重为0.8,自由滑权重为1.6,两项累加集合为选手最终得分,得分高者名次在先,以此类推。在高水平选手激烈竞争情况下,每一个动作都是取得名次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往往动作完成分值或等级分值就是取胜的关键。由此可见,合理运用规则在花样滑冰比赛中是何等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实现最佳的组合和分值的最大化,而且还可能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3.5规则导向
规则是花样滑冰发展的导向[13-14],花样滑冰运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规则几经修改完善,促进了花样滑冰项目内容的日益丰富和艺术表演的逐步成熟。21世纪,花样滑冰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各项目得到有序发展和长足进步。1998年在瑞典举行的第47届国际滑联代表大会上决定取消单人滑规定图形比赛项目,这个经历百余年的传统基础项目因为基础性强、观赏性弱、比赛时间长、经济效益差等因素被取消,使花样滑冰节目内容的丰富程度和表演的细腻程度得到进一步发展,项目更具有观赏性和经济效益。同理,2010年冰上舞蹈的传统基础项目规定舞和创编舞也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短舞蹈。2004年在荷兰的斯海弗宁恩举行的第50届国际滑联代表大会决定花样滑冰比赛采用“ISU裁判系统”。“ISU裁判系统”是国际滑联对花样滑冰规则和裁判法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产物,它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改变“6.0分评分制”的评分思路和办法[15-16],使技术动作完成难度、质量和艺术表演的评分办法更加准确可靠[17-18],并进一步向技术和表演即独立统一又依存制约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可见,花样滑冰运动始终围绕着以竞技为主线、以技术表演为核心进行规则的修改和项目的完善。随着国际滑联花样滑冰规则的改革和项目评分细则的修改,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花样滑冰项目的规律特点,以宏观研究规则系统调控、微观运用规则具体实施的观点来全面认识花样滑冰的项目属性和制胜规律,它是研究和提高花样滑冰训练比赛的方向性和科学性的重要前提。
4结语
花样滑冰运动项目具有技术技巧和艺术表演双重属性,属于技能类难美项群。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均衡性和完整性。花样滑冰运动始终围绕着以竞技为主线、以技术表演为核心进行规则的修改和项目的完善。合理运用规则可以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实现最佳的组合和分值的最大化,而且还可能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赵金平:花样滑冰运动项目竞赛制胜规律1137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竞技体育[EB/OL].[2012-11-01].http://baike.baidu.com/view/949272.htm.
[2] 百度百科.体育竞赛[EB/OL]. [2012-11-01].http://baike.baidu.com/view/2586097.htm.
[3] 百度文库.运动竞赛与制胜系统[EB/OL].[2012-11-01].http://wenku.baidu.com/view/a334b78884868762ca
aed54b.htm.
[4] 朱志強.冰上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76-277.
[5] 赵金平.目前我国花样滑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冰雪运动,2004(3):16-17.
[6]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7-65.
[7] 刘文生,孙宏伟.对中国双人花样滑冰队综合能力的浅析[J].冰雪运动,2005(5):16-18.
[8] 赵金平,简萍.花样滑冰发展新动态[J].冰雪运动,2004(1):14-15.
[9]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 国际滑联花样滑冰规则[M].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2000、2004、2008、2012.
[10] 姜海兰,金京铁.花样滑冰艺术训练如何适应新评分标准要求[J].冰雪运动,2005(3):21-22,44.
[11] 印文晟,蒋强,陈环.花样滑冰规则的演变历程与发展趋势[J].冰雪运动,2008,30(3):11-13.
[12] 付彩姝,许兆晓.新系统对我国花样滑冰项目的影响[J].冰雪运动,2011,33(1):21-23.
[13] 郝继群,石建慧.从2004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看我国双人滑整体实力水平[J].冰雪运动, 2004(7):8-9.
[14] 王洪雷,赵金平.第21届冬奥会双人滑评述[J].冰雪运动,2011,33(4):10-15.
[15] 姚滨,曹桂凤.力量性动作对双人滑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J].冰雪运动,1996(4)17,22.
[16] 赵权忠.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有效途径[J].冰雪运动, 2005(1):20,26.
[17] 于立强.高水平花样滑冰选手难新跳跃技术研究[J].冰雪运动,2006(1):12-14.
[18] 姜海兰,付彩姝,郑秋.谈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艺术能力的培养[J].冰雪运动,2006(2):32-33.
责任编辑:张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