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嗜酸性蜂窝织炎一例

2013-10-20刘瓦利杨蓓蓓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织炎嗜酸泼尼松

刘瓦利,杨蓓蓓,李 理,涂 平

临床资料

患者,女,34岁。因双手足反复出现水肿性红斑3年余,于2010年6月22日就诊。患者3年来双手足反复出现水肿性红斑,曾经在外院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剂量不详),皮损短暂消退,但仍反复发生。1个月前,患者先于手足部位出现较硬的暗红色斑块,在此基础上出现脓疱,自觉瘙痒,时有疼痛。曾经在外院予以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具体不详),皮损未见明显改善,且逐渐增多。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肿瘤、寄生虫、变态反应性疾病等相关病史。皮肤科情况:右足外侧及双手指端缘可见多个疱壁较厚的脓疱,大小不一,基底呈暗紫色,质硬,有浸润感,皮温不高(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9.87×109/L[(4~10)×109/L],嗜酸粒细胞28%(0.5%~5%);嗜酸粒细胞计数3.1×109/L[(0.05~0.5)×109/L];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均正常。腹部B超示:肝脾未见异常。右足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质层增厚,表皮内海绵水肿,表皮下水疱,真皮全层可见弥漫性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及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嗜酸粒细胞呈簇状,伴灶状胶原纤维坏死,呈火焰样(图2)。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治疗:根据患者皮损颜色,属于中医的“痈疽”病,中医辩证为阴毒,治疗予温经活血散结、清热利湿解毒之法,予以四妙勇安汤与阳和汤加减,方药如下:金银花10 g、忍冬藤30 g、当归10 g、生地15 g、桂枝6 g、生黄芪30 g、干姜4 g、川芎6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连翘10 g、甘草6 g。泼尼松15 mg早上顿服,局部外用本院自制中药制剂四黄膏。2010年7月12日来诊,患者诉口服中药汤剂联合泼尼松治疗10 d后皮损消退,但手掌出现2个硬性结节,泼尼松仍维持原剂量,仍继续口服中药汤剂辨证加减治疗。2010年8月2日复诊,皮损已基本消退(图3),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及数量恢复正常,泼尼松减量至10 mg每日1次口服,予中药汤剂以巩固治疗2周后停药,此后6个月间电话随访4次,皮损未再复发。

图1 嗜酸性蜂窝织炎患者右手(足)部皮损

图2 嗜酸性蜂窝织炎患者右足皮损组织病理

图3 嗜酸性蜂窝织炎患者治疗后右手(足)部临床表现

讨论

嗜酸性蜂窝织炎又称wells综合征,由wells于1971年首先报道,是少见的炎症性皮肤病。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特点,临床类似于急性细菌性蜂窝织炎,但抗生素治疗无效[1]。皮损发生于四肢或躯干,初期皮损常见为发展迅速的水肿性红斑,瘙痒或微痛。特殊类型可有荨麻疹样、环形红斑样、丘疹结节样[2]及水疱、大疱样皮损[3]。随病情进展,可以引起真皮甚至深部肌肉组织水肿[4],临床表现为患部肿胀和坚硬,类似于蜂窝织炎。典型的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水肿,伴有明显的嗜酸粒细胞浸润,可以看到嗜酸性颗粒状物质黏附在胶原上,形成所谓的“火焰征”[5]。本病病因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机体对某种因素的过敏反应,与虫咬、感染因素(包括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真菌、蛔虫)、药物过敏有关[6]。有文献报道嗜酸性蜂窝织炎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甲状腺癌等相关[7-9],由此认为基础恶性肿瘤可能激发嗜酸性蜂窝织炎。本病早期主要需与细菌性蜂窝织炎、荨麻疹性血管炎及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相鉴别。细菌性蜂窝织炎皮损有压痛,常常伴有高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组织病理学显示皮下脂肪中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且抗生素治疗有效,不难与本病鉴别。荨麻疹性血管炎常常伴有补体减少和肾脏受累,组织病理学改变可见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与本病不同。本病对抗生素治疗无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效果明显,但停药后皮损容易复发。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抗组胺药、氨苯砜,中波紫外线(UVB)或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也可能有效,部分顽固病例口服小剂量环孢素、他克莫司治疗获愈[10]。

本例患者皮损表现为疱壁较厚的脓疱,质硬,属于中医的“痈疽”病,由于其颜色暗红发紫,皮温不高,无明显自觉症状,辨证为阴毒。治疗原则拟温经活血散结、清热利湿解毒之法,予以四妙勇安汤与阳和汤加减治疗,并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疗效,也体现了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疑难杂症的优势,但因仅为个案,还值得今后在临床中继续探讨。

[1]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03.

[2]Ghislain PD, Van Eeckhout P. Eosinophilic cellulitis of papulonodular presentation (Well's csyndrome) [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5, 19(2):226-227.

[3]曾跃平, 马东来, 王宝玺. Wells 综合征1 例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8, 22(6):373-374.

[4]Lynch JM, Barrett TL. Collagenolytic (necrobiotic)granulomas:part Ⅱ-the 'red' granulomas [J]. J Cutan Pathol,2004, 31(6):409-418.

[5]陈浩, 曾学思, 刘毅, 等. 嗜酸性蜂窝织炎 [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1, 40(1):29-30.

[6]闫薇, 刘宏杰, 郭在培.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研究进展 [J]. 华西医学, 2009, 24(7) :1906-1908.

[7]Misago N, Okwa T, Tanaka M, et al. Eosinophilic cellulitis (Wells'syndrome) and an insect bite-like reaction in a patient with non-Hodgkin B cell lymphoma [J]. Eur J Dermatol, 2011,21(3):422-423.

[8]Nakazato S, Fujita Y, Hamade Y, et al. Wells'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J]. Acta Derm Venereol, 2013, 93(3):375-376.

[9]侯媛媛, 黄海艳, 杜娟, 等.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嗜酸性蜂窝织炎1例 [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24(9):854-855.

[10]Ohtsuka T. Oral tacrolimus treatment for refractory eosinoph ilic cellulitis [J]. Clin Exp Dermatol, 2009, 34 (8):e597-598.

猜你喜欢

织炎嗜酸泼尼松
浅谈禽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与慢阻肺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住院转归的相关性
如何降低蜂窝织炎对肉鸡品控的影响
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伴下唇组织坏死缺损1例
口底蜂窝织炎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否的治疗策略对比分析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的疗效及对脂联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