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及评价

2013-10-20杨立勋刘媛媛

统计与决策 2013年23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农产品因子

杨立勋,刘媛媛

(西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兰州 730070)

1 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按照市场原则,遵循价值规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将农业各业及各业内部重新进行选择、优化,使其由低级向高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其实质是对农业各种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1]。目前,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单一指标进行评价,然其中任何一个指标只能反映现象变化的一个侧面,显然,其结论具有片面性,有时甚至还会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因此,设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指标体系,应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本质内涵为依据,应以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为目标。为此,本文从反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十一项指标入手,建立了一套系统衡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指标体系。

(1)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比。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是以种植业为主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结构向着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基本原则的合理化方向发展,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比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5调整到目前的1:3,部门结构逐渐优化,但是以种植业为主体的不合理格局仍然没有改变。由于种植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种植业比重过高必然会抑制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加快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比,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动物性食品和营养性食品的需求,而且可以缓解粮食卖难问题和实现粮食的增值。

(2)粮经比。

粮经比是指某地区在特定年份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比,包括面积比和产值比,一般多用面积比表示[2]。粮经比指标的提出是对面片强调粮食、忽视人们农产品需求多样性偏向的纠正。实践表明,种植业内部结构优化变动的一般趋势是:粮食作物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渐上升。降低粮经比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率,有利于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对促进各种经济作物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评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时,需将该指标正向化,其正向化算式为:1/粮经比。

(3)农村就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产业所占比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地矛盾尖锐,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农业劳动力大量闲置,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环境,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降低农村农动力中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加速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因此,非农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是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又一重要指标。

(4)农业总投入资金中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

农业是弱质产业,经济活动很不活跃,所占市场份额较小,农业投入资金基本上依赖于自筹资金。外商直接投资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弥补了农业资金缺口,拓宽了农业资金投入渠道。从根本上来说,充分利用外商投入资金,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科技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直接和间接地资金保障。因此,吸引外商资金投资农村经济建设,成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5)复种指数。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1.25亩,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30%左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日趋尖锐,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合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增加农产品供给和提高耕地利用程度,即提高复种指数。目前我国的复种指数仅为1.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提升潜力。复种指数提高是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科学技术深入应用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体现。

(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当前,农业科技正成为推动中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改进农产品品质以及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的重中之重,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不仅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保证,也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体现。

(7)农产品商品率。

农产品商品率是农业从自给性生产向商品经济转化的重要指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主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是决定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户生产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越高,农户生产行为所渗透的市场化因素也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农户的收入渠道,确保农民增收。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就必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其中: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出售农产品数量/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农产品生产数量×100。

(8)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

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依赖国际农产品贸易取得产消平衡的程度。具体指标计算: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农产品进出口额/农业总产值。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基础产业部门,自给性生产比重比较大,一般而言,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比二、三产业对外贸易依存度都要低,其指标值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比较敏感。因此,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程度以及研究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都有它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9)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比值。

近年来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出现卖难和价格下跌等现状,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停滞现象。尽管农产品生产价格的上升有利与农村居民增加收益,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业会降低农民的收入。因此,只有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比值才能有效而准确地衡量农产品价格的相对涨幅。

(10)农业增加值增长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的在于,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农业增加值增长率是反映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对农业总量增长整体作用的核心指标。

(1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年增长率。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是衡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关系最为紧密,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提高是农业发展的直接成果和最终体现。因此,提高农民家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水平和实现其持续快速增长,是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数据来源及部分指标数据说明

(1)本文选用指标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比、粮经比、农村就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人员所占比重、复种指数、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生产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相对指数、农林牧渔增加值年增长率、农民家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年增长率等均来自《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历年。其中农业增加值、农民家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均以1978年价格计算(数据略)。

(2)计算粮经比时,经济作物面积由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类、蔬菜、瓜果这8项经济作物面积(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的总和来近似代替。粮经比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呈负相关,因此,本文选用“1/粮经比”进行测评。

(3)农业总投入资金中外直接商投资所占比重。本文认为农业总投资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总投资额为各项投资额(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的总和。

其中,农业贷款资金为乡镇企业贷款与农业贷款之和。乡镇企业贷款与农业贷款这两个指标1996~2008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由于数据的缺失,1980~1995年乡镇企业贷款用信用社贷款近似代替,而农业贷款用国家银行的农业贷款近似代替。

(4)本文在计量主要农产品商品率时,本文采用如下几种主要农产品:粮食、油料、蔬菜、猪肉、牛羊肉、禽蛋、水产品。将每户农产品销售量与农产品消费量的总和近似计为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总量。采用此种计量的方法虽然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农户自家生产某种农产品,但其自身却从市场购买的情形。然而,若从农村家庭对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总体平衡上讲,这种计量方法可以反映出农村生产的农产品销售到城镇的商品化程度。

3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测度

在测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时,本文采用以因子分析为主的统计分析方法,从反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动力、农业部门结构优化趋势、农业发展引力和速度等三个方面,依据全面性、代表性、数据易获得性等原则设计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1个指标构成结构优化效果评价体系,对中1978~2008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进行分析。

3.1 各项指标载荷的确定

本文首先收集了反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11个具体分析指标1978~2008年的相应数据,建立相关系数据矩阵R并得到其特征向量。利用统计软件SPSS 18.0得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变量相关系统矩阵共有三大特征根:6.130、1.728、1.194。这三个因子已经解释了原变量的标准化方差的82.297%,即用三个因子代表原来11个原始指标评价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水平已有近83%的把握。

表1 R的特征根和贡献率

为便于对各因子载荷进行合理的解释,本文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做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3.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评价指标名称及分类

从表2可以看出,旋转后的因子系数已经有了更鲜明的实际意义。因子系数一般采取0.5为分界值,大于等于0.5,则归到因子当中;反之,舍去。如果用Fn来表示第n个因子,则:F1因子在指标1/粮经比、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农产品生产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相对指数、复种指数、农产品商品率有较大的载荷,说明这六个指标有较强的相关性,这六个指反映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动力,所以可以将F1命名为竞争力和动力因子;F2在1/粮经比、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比、非农人员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年增长率这四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本文将F2命名为结构优化趋势因子;F3在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这两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农业增加值增速和吸引外商投入资金份额,可以将F3命名为引力和速度因子。F1、F2、F3这三个因子反映了11项指标信息总量的82.297%,显然,选择这三个主因子所代表的信息量已能充分解释并提供原始数据所能表达的信息,仅损失信息量的17.703%。主因子的经济意义是由因子模型中权数较大的几个指标的综合意义来确定的。

表2 旋转成份矩阵

表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评价指标名称及分类

3.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综合得分

本文中主因子F1、F2、F3分别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动力、农业部门结构优化趋势、农业发展引力和速度方面来评价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本文依据主因子得分表达式首先计算得出1978~2008年三个主因子对各原始变量的得分即F1、F2、F3。利用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线性加权求和便可以得到一个能够反映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综合指数(EQI),如下式所示:

EQI=(38.934×F1+28.928×F2+14.435×F3)/82.297

根据上面的评价模型,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各项指标数据资料,得出1978~2008年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综合得分及排序。一般来说,分值越高,说明该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越好;反之,越差。得分大于0,意味着该年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在历年调整效果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则在历年调整效果平均水平之下。

3.4 小结

表4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综合评价结果

表5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阶段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法的综合评价,避免了根据个别指标进行评价所产生结果的偏差。如果以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各单项指标进行比较评价,很难评价出某一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得出客观的评价结论。本文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每一年农业产业效益综合得分,依据综合得分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优、劣,简便易行,一目了然。

4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评价

4.1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综合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

通过绘制的反映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综合得分及三个因子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2008年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综合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竞争力和动力因子得分与结构优化趋势因子得分呈平稳上升趋势,而发展速度与规模因子得分呈大幅波动。

图1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得分趋势图

4.2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阶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致历经增量调整、非农产业发展、结构优化、追求效益、可持续发展共五个阶段(表5)。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出于数据可获得性的考虑,研究指标侧重选取经济指标,没有涉及非经济指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仅包括提高农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还包括提高农业的环境效益。长期以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一些地区常采用牺牲生态效益,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做法,如围湖造田、毁林开荒、毁草种粮等,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今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

[1]翟虎渠.农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钟工销.粮经比概念存在局限性[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3,(3).

[3]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4]曹木顺,古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调查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

[5]曹昭义.对我国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思考[J].经济问题,2002,(7).

[6]冯海发.农业结构调整应注意的儿个基本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1,(7).

[7]褚保金,杨颖,吴川.产业结构调整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2,(2).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农产品因子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影响因子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