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主政广东时期“以农破局”思想及其启示
2013-10-19龚上华
□ 龚上华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我国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作为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改革开放的主要开创者和重要奠基人之一的习仲勋同志,①李建国:《在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6日;朱小丹:《广东改革开放的主要开创者和重要奠基人》,《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6日。很早就敏锐地注意到了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尤其在主政广东期间,提出了“把农业搞上去”,以农破局,为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重温习仲勋同志的“以农破局”思想,可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支持。
一、“以农破局”思想提出的背景
(一)“以农破局”思想的提出是党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农业战略思想的必然发展
“以农破局”思想提出与党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农业战略思想分不开。作为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农业问题是我们党首当其冲应予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早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就在深刻论证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辩证关系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的战略思想, 在次年的5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全面阐述了优先发展农业的思想, 还于1960年3月正式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55页。的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思想。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邓小平也从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深刻阐述了优先发展农业的战略思想。在1975年8月,他就明确提出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29页。的思想。认为“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29页。。尤为值得提到的是,邓小平不仅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角度上,而且还从实现中国社会稳定的高度上深刻阐明了优先发展农业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深刻说:“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77、237、65页。“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72765页。只有农村富了,全国才能富,农民生活达到小康,全国才能达到小康。其次从稳定大局来看农民问题,农民的稳定制约着整个政治形势的稳定。邓小平说,农民问题的解决、农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他还教育全党不能就农村、农民问题看农村、农民问题, 还要从政治和社会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农村不稳定, 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72765页。。因此,改革和建设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72765页。
(二)“以农破局”思想的提出是习仲勋个人体验和实践经验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农破局”思想是作为农民儿子的习仲勋的必然内涵。习仲勋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一个农民家庭,出身农家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的习仲勋,自小就对家乡老百姓饥寒交迫的生存状况充满了悲悯同情,1962年,当得知渭北一带闹春荒,他亲笔致信有关领导,要求放开粮食市场、让农民到陕北换粮自救。1982年,他听取延安地区负责人汇报,详细了解老区的农业发展、人民生活、实行生产责任制等情况,并提出许多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意见。“我是农民的儿子”是习仲勋一生最爱说的话,即使身处国家领导人高位,老百姓的疾苦依然使他魂牵梦绕。
“以农破局”思想与革命年代习仲勋主政陕甘宁边区大生产经历分不开。1943年2月后,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领导大生产运动,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和“三三制”政权的巩固作出了很大成绩。他在发展陕甘宁边区的生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们的远景是什么?就是发展农业”,“发展农业为第一”,“如果不是以发展农业为主,那是错误的,就没有出路”。⑤《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5、274页。早期的经历为主政广东以农破局奠定了实践基础。
“以农破局”思想也是习仲勋关心群众疾苦、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体现。习仲勋坚持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群众疾苦,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1943年,毛泽东曾亲笔为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⑥《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34页。。 1945 年 10 月,党中央在遴选西北局书记时, 毛泽东说: “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 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 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正是因为习仲勋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做出“以农破局”的基本判断,从而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三)“以农破局”思想的提出是破解广东发展困局的必由之路
“以农破局”思想的提出是破解广东发展困局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吃不饱肚子,城市副食品供应紧张,可以说到了怨声载道的地步。吃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首先是农民,其次是工人和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⑦《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27页。。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广东农民大量外逃,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据深圳地方史记载:当时,尽管宝安县委书记方苞接连发出了四道“全面禁止偷渡”的指示,并调派上千公安、民兵沿着海岸昼夜巡逻,在广深公路设卡,拦截偷渡人群,可是不到两年的时间,仅万丰村一个村的村民,乘船、泅海逃至香港的村民就达到了一千二百人,其中1979年逃港的有三百二十多人,占全村劳力的50%以上。1979年1至5月,广东省发生的偷渡外逃高潮,官方估计人数高达十一万九千多人,超过历史上最多的 1962 年全年发生数。出现了比当年陈郁任省长、曾生任广州市长时数千人冲击广州广九火车站更严重的态势。而有人估计更高,出逃人数多达三十万人。⑧吕雷、赵洪:《习仲勋: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红岩春秋》,2008年5期。习仲勋经过实地考察说,经过建国二十年来,搞闭关锁国,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经济濒于崩溃,群众生活困难,再不改弦更张,改善人民生活,外逃始终无法遏制,只会逃得更多。习仲勋认定,防偷渡光是堵,只是一种治标的办法,治本还得靠发展生产力。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群众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边境就安定了,人员才不会外流。因此,基于广东实际,习仲勋说,“农业这个基础还很不牢靠,一定要抓紧好,任何时候不能放松。”①《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他还说,“广东搞建设,我们打定主意集中力量抓农业,包括支农工业,其他各行各业也要搞,但是必须以促进农业大干快上,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前提。”②《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二、“以农破局”思想的基本内涵
习仲勋主政广东时期“以农破局”思想就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作布局和切入点,按照农轻重次序调整广东国民经济,稳扎稳打,从而做活做好经济工作,推动改革开放。
(一)在农业问题认识上,提出了解放思想、放宽眼界、因地制宜、广开门路的思路
在农业问题认识上,习仲勋强调“要重新认识农业问题”。习仲勋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关于广东工作情况的汇报《广东的建设如何大干快上》以及在广东省委四届三次常委扩大会议和三级干部会上的讲话发言均有体现。综合起来讲,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农”字要解放思想,放宽眼界。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对农业理解很片面,生产布局安排不当,从而导致吃饭问题解决不好,这是个极其深刻的教训。习仲勋说,“农、林、牧、副、渔五业之间,粮食和多种经营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如果只注意抓粮食,而对畜牧业、渔业、副业、经济作物和林业注意不够,安排不当,势必影响整个农业,影响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生产。”③《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276、322-323、277、323、277-278、284-285页。二是在生产布局上,要大胆发挥区域特点,广辟生产门路,做活做好经济工作。就广东而言,习仲勋说,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热带、亚热带自然条件,以及丰富的海产资源;此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副产品加工和各种轻工业也很有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因此,“广东农业的发展,必须从这些特点出发,作出妥善安排,只要对国家建设全局有利的东西,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多搞快搞。”④《习 仲勋 文选 》, 北京 :中 央文 献出版 社,1995年版 ,第275、276、322-323、277、323、277-278、284-285页。
(二)在农业发展举措上,提出了实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的思路
在农业发展举措上,习仲勋提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农业生产的几点思路,具体来看:一是在农业发展政策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和政策。习仲勋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的两个文件所规定的方针政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导农村工作方针的纲领性文件,要继续坚决贯彻落实。”⑤《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276、322-323、277、323、277-278、284-285页。而对于农业具体方针的制定,习仲勋认为,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看准了就要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坚决实行,而对于农村的经济政策,要十分慎重处理。此外,习仲勋还认为,要教育农民,已经确定的政策,必须坚决执行,“凡是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都必须维护其严肃性,取信于民,长期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改变”⑥《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276、322-323、277、323、277-278、284-285页。。二是资金上,提出了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的财力、物力支援。习仲勋说,国民经济计划一定要真正体现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支援农业的作用,尽一切可能支持农业。如化肥、饲料、电力、油料等农业生产必需物品,要确保供应。⑦《习仲勋文选 》,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第275、276、322-323、277、323、277-278、284-285页。此外,还提出了在统一计划下,农业的资金、外汇、物资、农业机械等,一律切块归农委统一管理和分配使用的农业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体制。三是在农业发展体制上,提出了要转变经济管理体制、严格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的主张。1978年 11 月, 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前, 习仲勋在准备关于广东工作问题的汇报材料中, 就讲到希望中央能给广东更大的支持, 同时多给广东处理问题的机动余地。比如农业机械化,允许广东吸收港澳华侨资金, 从香港引进一批先进设备和技术, 购进电力, 进口部分饲料, 以便把一些国营农场、畜牧场、海水养殖场等装备起来,作为示范,培养人才, 取得经验; 同时在靠近香港的地方搞拆船业, 以解决农机具制造钢材之需, 发展支农工业;⑧《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276、322-323、277、323、277-278、284-285页。他还希望中央允许广东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加强调查研究, 与港澳厂商建立直接的联系;凡是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方面的经济业务, 授权广东决断处理。⑨《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276、322-323、277、323、277-278、284-285页。四是在发动群众上,提出了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的基本思路。
(三)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提出了要按照农轻重次序调整的思路
在农业结构调整思路上,习仲勋也多有涉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按照农林牧副渔五业同时并举,五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业同时并举的原则,摆正农业的位置,千方百计把农业搞上去。二是要按照“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大力开展多种经营。习仲勋说,解决粮食问题,“除了要大力抓好改造低产田,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以外,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要有计划地开荒、围海造田,以扩大耕地面积。”①《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327、328、329页。此外,要大办养猪场、养牛场、养鸡场、养兔场,以及大量养蜂,有计划进口饲料、良种和必要的技术设备,建立畜牧业和渔业基地,积极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林牧副渔和经济作物生产,适当调整水稻和旱粮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三是抓好商品基地建设和山区、沿海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习仲勋说,“省地县都要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加强山区林业建设,成立老区建设委员会,解决这些困难地区的生产问题,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帮助。
(四)在农业发展出路上,提出了抓好农业教育、走农业机械化道路的观点
对于农业发展出路问题,习仲勋提出了三点思路:一是探索农业机械化道路。习仲勋说,“要根据广东省的特点,摸索农业机械化的道路,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注意发挥现有农业机械的作用,抓好农机零配件的生产,积极改进提高小农具,并保证供应”。而对于农用艇所需的木材、桐油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也要尽量多安排供应。②《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327、328、329页。二是要认真抓好农业教育。实现农业现代化,基础在教育。习仲勋针对广东农业工作缺少宏大的农业科技队伍这一薄弱环节说,“培养人才是当前农业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③《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3273839页。他说,“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加强对农业教育的领导”,“把农业院校办好”。充分发挥老科学家、老专家的余热,“尽一切可能给予他们工作上、生活上的照顾和支持,要给他们配备助手,增置图书资料,安排适当的住房。”④《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3273839页。同时,虚心拜老专家为师,认真地学习科学技术,为广东农业发展共同努力。三是加强农科队伍建设。习仲勋提出,“要抓紧恢复和健全农科机构,首先把四级农科网建立和健全起来,把地、县农科所列入事业编制,必需的科研经费要给予安排。”同时,农科部门的劳动指标和干部指标也要适当给予安排。他要求农科工作要根据广东特点,大力选育和推广良种,改革耕作制度,提高作物栽培管理水平,为农业的加快发展多做贡献。
三、“以农破局”思想的重要意义
“以农破局”思想的提出和付诸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贡献
1.“以农破局”思想是我党解决“三农”问题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习仲勋关于重新认识农业问题、夯实农业基础作用、有效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一系列“以农破局”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有力的注脚,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三农”问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党解决“三农”问题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作为我党第一、二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都十分注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事关国民经济建设大局的“三农”问题,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农”思想,如毛泽东对于农民主体地位、农业基础作用的强调,以及对于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的一系列思想,邓小平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判断、靠政策和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等一系列思想,这些思想为习仲勋“以农破局”思想提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反过来又丰富和发展了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
2.“以农破局”思想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习仲勋“以农破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统筹我国城乡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农业问题,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始终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作用不能动摇和削弱。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三农”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它不仅是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内部问题,而且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何破解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如何破解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如何破解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成为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而习仲勋主政广东时期“以农破局”的思想,为新时期破解“三农”困局提供了方法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1.“以农破局”思想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委派习仲勋“把守南大门”,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习仲勋等人语重心长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①丁补之:《改革八贤之习仲勋—“杀出一条血路”》,《南方周末》2008年12月18日。。为贯彻中央的指示及担此重任,1978年7月至8月,习仲勋先是到了宝安县城,然后又到了当时的梅县、汕头、惠阳地区的21个县。沿途,他利用一切机会和老百姓、地方干部攀谈,以求掌握第一手资料。高温下的考察结束后,习仲勋概括出八个字:“形势很好,问题不少。”“形势很好”指的是三个地区的粮食获得了丰收,因此人心比较稳定。广东地处祖国南大门,毗邻香港、澳门,海外华侨众多,搞外贸和引进,条件比国内哪一个省都好。广东的农业,不论从农、林、牧、副、渔五业,还是从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来说,都是门类众多,潜力很大。广东的商品经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一定基础,这都是广东的优势。但是,广东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比全国更突出,平均每人只有八分耕地,六分多粮田,而且自然灾害也多,所以粮食问题很尖锐,牵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广东的加工工业有一定的基础,潜力也很大,但是缺乏自己的基础工业,能源、交通问题十分突出。广东的外部环境好,但是,由于旧的经济体制捆住了手脚,使得广东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就无力克服自己的短处和弱点,困难很多。另外,“文化大革命”中,广东省可算是一个重灾区,摆在省委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便是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统一干部群众思想,团结奋斗。因此,广东的经济究竟应当怎样搞?应当搞成一个什么样的经济?怎样发挥广东的优势,怎样才能克服或避开广东的弱点?经济调整应当往哪里使劲?所有的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习仲勋的脑海里打转方案。综合考虑后,习仲勋提出了“把农业搞上去”,以农破局,为广东建设大干快上、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习仲勋“以农破局”思想取得了极大成功。1979年7月19日,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 即著名的中发[1979]50号文件。 50号文件非常明确地规定 “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主动权。” “广东要从全国的大局出发,把这件事搞好。现在不是搞不搞的问题,也不是小搞、中搞,而是要大搞,快搞,不能小脚女人走路”。 5月中旬,谷牧就率领一个由中央有关部委组成的工作组到广东,会同广东省委组织的文件起草小组,于6月6日正式拟定了《关于发挥广东优势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之后到达福建,两省文件起草完毕后便带回北京,中央很快做出了决定,批准了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出口特区”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就这样,习仲勋率领广东人民,以农破局,在中国南方毗邻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杀出”了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一条“血路”。
2.“以农破局”思想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
“以农破局”思想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物品奇缺,农业凋敝,工商不振,每年偷渡逃港者数以万计。习仲勋意识到,“堵禁”之外,以农破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尽快缩短与香港的差距,才是治本之策和长久之道。在1978年春至1980年底主政广东期间,习仲勋坚定不移地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和政策,按照农轻重次序有序调整好广东国民经济,进行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上来,并推广清远经验,初步开展了价格企业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取得了重大成功:一是深圳、珠海特区建设成绩显著。深圳1978年是“反外逃”的前沿地带,一片荒凉,经过建设,变成了崭新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习仲勋1987年重返深圳市宝安县南岭村,看到了当年外逃村的新景,“那时全村六百来人就跑掉五百多。现在这些外流的人都回来了,还回来了一些华侨。村里办起了内联企业和来料加工厂,产品销往香港。”①珠海特区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二是珠三角地区发展令人鼓舞。如江门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在农村加强产业调整、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外贸工农经济体系;佛山努力理顺各种经济关系,积极发展创汇的工业和农业;东莞按照发展商品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的要求,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水果,大搞农业开发,形成了以轻纺业为主体的外向型工业结构。三是粤北地区经济建设有新的起色。山区各县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大抓林业牧业等多种经营,努力兴办国营工业和乡镇企业,经济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四是群众和干部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状态很好。“六五”期间,佛山市农民的人均收入从373元增到934元,1986年,东莞市农村人均收入876元,珠江三角洲沿途农民几乎都修了新的住房。②《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50、453、320、321页。总之,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精神面貌好,社会安定,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得益于习仲勋提出的“以农破局”,立足改革,开拓创新思想的引导和践行。
四、“以农破局”思想提出的现实启示
重温习仲勋主政广东时期“以农破局”思想脉络和主政实践,从中可以获得几点有益启示:
(一)解放思想
习仲勋主政广东时,正逢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面对广东经过“文化大革命”内乱、经济濒临崩溃的严峻形势,他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带领广东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和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针对文革期间搞乱了的全党大办农业的思想,要求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农业问题,重视和重新安排“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作布局。当他了解到深圳当地干部对过境耕作在香港那边的“飞地”心存疑虑,便对当时宝安县和沙头角镇的干部说,让香港资本家进设备开采沙石出口、收入两家分成问题,吸收外资搞加工业问题,恢复边境小额贸易问题等等,搞起来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群众收入,保障民生,怎么不敢搞?他支持和鼓励宝安的同志:“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的,就干,不要先去管他什么主义。他们是资本主义,但有些好的方法我们要学习。”③吕雷、赵洪:《习仲勋: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红岩春秋》,2008年5期。他亲自主持和推动广东各条战线尤其是农业战线的拨乱反正,把广东的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道路上来,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启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二)求真务实
习仲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到山区、农村、厂矿、边境调研。如对广东偷渡外逃潮问题的解决,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堵的方法,而是深入一线,勘察现场,最终形成了发展生产与防堵结合的政策,有效刹住了外逃风。针对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和特点,在1978年底和1979年4月两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习仲勋向中央提出给予广东在开展对外经济活动中更多的自主权,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1979年6月6日,广东省委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批准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正是因为习仲勋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广东改革开放才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布局。
(三)锐意改革
改革是全党工作的重点,而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破局支点。针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习仲勋指出,“要在调整中改革,在调整中整顿,在调整中提高,在调整中前进”。④《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50、433232页。针对广东的实际,他认为,广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农业同工业的状况很严重。他说,“过去我们确实是对农民这个大头考虑得太少,没有根据农业的迫切需要来安排我们的经济工作,往往就事论事,修修补补。…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干了不少挤农、伤农、坑农的事情。”⑤《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450、433232页。因此,他要求,“要下最大的决心,上下左右,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在实际行动上真正把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调整好,同时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方面,闯出一条路子来。”⑥《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450、433232页。1979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他向邓小平提出了建设经济特区的创新思路,邓小平十分赞同。他打破封闭僵化的条条框框,主导建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对外贸易体制,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促进“三来一补”和乡镇企业发展,扩大对外经贸出口,促进对外贸易繁荣发展,奠定了广东对外开放的格局。
总之,作为改革开放的主要开创者和重要奠基人之一的习仲勋主政广东期间,不负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重托,以农破局,高屋建瓴,殚精竭虑,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改革创新、励精图治,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为全国带了一个好头,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