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速公路交通影响的雾天预测优势比模型
2013-10-17高静如
高静如
(同济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 201800)
研究表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约22%~45%与雾、雨等天气相关[1],雾是高速公路上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雾天能见度的降低常导致多车追尾事故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因此,研究雾情发生与天气条件和天气过程的关系,对于雾情预警和提高高速公路雾天交通管理水平,有效预防交通事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雾对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的影响
由于交通事故的随机性,现有技术条件下很难证明一起事故是由雾单因素引起的。但是,发生在雾天的多次、多车追尾事故,已对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造成严重危害。通过对1990年至2011年全国60起高速公路雾天二次或多次事故的统计,得到雾天高速公路平均每起事故的伤亡损失情况,雾天事故严重程度远高于正常天气,如表1所示。
表1 雾天高速公路多车事故严重程度分析表
通过研究雾情与天气过程的关系,可以根据雾区环境和天气预报信息做好雾情预警,并将预警信息适时发布给交通管理部门和驾驶员,提高雾天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减少交通事故和延误发生。
2 雾的天气影响特征分析
除全域性大雾外,高速公路沿线的雾以辐射雾居多,定点分布,形成雾区。研究表明雾的形成包括:冷却条件、水汽条件、凝结条件、天气条件、层结条件和风力条件[3]。
2.1 雾天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选取起雾前1小时内平均湿度、最大湿度、昼夜温差及起雾时温度进行主成分分析[4],确定影响雾天出现的最相关因子。
主成分:
其中,ZX为上述影响因素X经标准化后所得矩阵。经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主成分综合模型:
由式(2)可知,起雾前1小时平均湿度X1和昼夜温差X2系数绝对值大于0.3,表明其对雾天天气的影响较大,是关键控制因素。
2.2 雾形成与相对湿度关系分析
统计雾形成时大气相对湿度出现频率与相对湿度大于95%时的雾出现频率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雾天天气相对湿度分布范围
定义相对湿度系数为:
Fh越大表示相对湿度对雾天出现的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
从表2可以看出,雾形成时相对湿度f≥95%的相对湿度系数最大,表明对雾天出现的影响最大。因此,将起雾的相对湿度范围确定为f≥95%。
2.3 雾的形成与相对湿度及温差的综合分析
将统计的248个雾天原始数据按昼夜温差及相对湿度绘制成散点图,综合相对湿度及温差与雾发生的关系,将雾发生时集中范围分为4个区域,如图1所示。
图1 雾天相对湿度和昼夜温差分布散点图
从图1可以看出,区域Ⅰ发生雾频数最高,区域Ⅲ次之,区域Ⅳ最低,即雾发生概率最高的温差及相对湿度范围为:昼夜温差3℃~8℃,相对湿度95%~99%,相对湿度对雾的形成影响较大。
3 雾天预测优势比模型
对雾天出现与否进行量化,用函数值Y=1表示在该相对湿度和温差条件下有雾天天气出现,Y=0表示雾天天气没有出现。
对雾天天气数据进行统计,并利用逻辑回归方法[5]分析雾天出现函数Y,在变量相对湿度和温差的影响下雾天天气是否出现。
通过参数估计值得到预报模型:
雾天天气在对应的相对湿度f和温差ΔT作用下是否出现的优势比N(对应温度湿度条件下起雾的概率和不起雾的概率之比)[6]:
当 f=95,ΔT=4.5,则 P(Y=1=0.886),P(Y=0)=1-P(Y=1)=0.114,所以雾天天气出现的优势比N=P(Y=1)/P(Y=0)=7.77,即在当相对湿度大于95%,昼夜温差大于4.5℃时,起雾的概率是不起雾的概率的7.77倍,表明在该天气环境下极易起雾。
4 结论
通过收集重庆某高速3个雾区观测点2009~2011年两个雾季资料,建立了雾天预测优势比模型,研究结论有:
(1)对雾的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认为起雾前1小时内平均相对湿度及温差与雾的形成相关性最高,为关键控制因素。
(2)相对湿度对雾天的形成具有最显著影响。
(3)根据相对湿度和温差对雾天形成的影响特征,划定雾天形成的温度湿度区间。当昼夜温差在3℃~8℃,相对湿度为95%~99%时起雾可能性最大。
[1]Julia B Edward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ad Accident Severity and Recorded Weather[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1998,29(4):249-262
[2]Frank D.Shepard.Reduced visibility due to fog on the highway[M].Washington D.C.,1996
[3]陶建军,杨禹华.高湿天气的时空变化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9):11-15
[4]沈晓燕.刘浩学.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评价[J].中国安全学报.2012,22(1):124-129
[5]李悦,关锌.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优势对比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6:1-3
[6]许冲,徐锡伟.逻辑回归模型在玉树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与检验[J].工程地质学报.2012,20(3):32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