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怪、奇泰州文化“名片”郑板桥

2013-10-17邹祥凤

唯实 2013年10期
关键词:画竹板桥名片

邹祥凤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扬州府兴化县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1693年11月22日),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七品县令,兼擅诗、词、曲、文、联、印、书、画,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卒于乾隆三十年(1766年),享年73岁。板桥一生坎坷,历经磨难,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然则板桥以其入仕、辞官、卖画的传奇经历,书法、诗文、绘画的独特风格,狂怪不羁、标新立异的思想品德,刚正不阿、胸襟坦然的文人形象,以及思想奇、风格怪、艺术绝而独步古今,享誉四海!

一、板桥之绝

清代张维屏《松轩随笔》评:“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梅,而尤以水墨兰竹石成就最高,取法于明代徐渭、清代石涛等,而自成家法。他画的兰竹石,以草书竖长撇法运笔,多不乱,少不疏,体貌疏朗,笔力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借以寄托其坚韧倔强的品性。他常常把竹、兰、石生动地组合在一幅画面上给予尽情发挥,在笔墨之外给人们留下许许多多回味无穷的感受。板桥的作品题材几乎全是兰、竹、石。专家分析说:以板桥之才气,画何物不成?只有兰竹石最能表达其志向。兰,有君子之德,清身脱俗;竹,高洁(节)之气,亲民之声;石,坚强屹立,不媚俗承欢,本性固然。由此可窥见板桥铮铮铁骨,清洁不屈之品质。

板桥的诗多见诸于题画。“八怪”时期,艺术创新求新求变,别出心裁的题画以及文人书画相互题跋,是一种时尚,其中佼佼者,又首推板桥。板桥的题画诗长于写意,耐人寻味。广为流传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竹喻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挺顽强,独立不移的崇高人格与坚劲精神;“叶自短,花自长。蓄其力,扬其芳。花在室,香满堂。”“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灵石千年永恒,翠竹四时不凋,是一曲生命的颂歌。“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把创作的艰辛、追求的执著,最终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板桥以书画闻名于世,书画比较,书名又大于画名。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独创工楷隶书法,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板桥的字怒不同人,追求作破格书。破格,即破王羲之之格,破唐宋传统之格,破董其昌、赵孟頫之格,破书坛诸圣贤之格。板桥的字隶入行楷、乱石铺街、醉汉夜归、震雷惊电,自辟蹊径,别成一家,有创新突破,有情致韵味,为世人所称道、所推崇、所宝贵。

二、板桥之怪

板桥之怪体现为拒绝桎梏、张扬个性、不守成规、富于创造,其以画怪、文怪、性情怪、行为怪出名,窥其润例、辞官、率性之举,可见面貌。

板桥《润格》,写字画画,斤斤计较于酬金,自是俗不可耐。但板桥毫不隐讳,而且明定出一则可笑的怪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若送现银,则中心喜悦,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板桥公开润格,便是公开认可艺术也是商品,这是把艺术品推向市场的一种惊世骇俗之举,也是板桥走出表里未必一致,心口未必一致,彻底把生存需要宣示于人的一种心理突破。“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这是用艺术的形式重申《润格》内容,同时也是他直率坦诚性格的真实表露,面对无知却又想以字画获取商业利润的市侩和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来说,自然也不排除这是一张闭门谢客、拒绝骚扰的免战牌。板桥是中国历史上进士明码标价、公开销售字画第一人,亦是中国历史上文人从商、融入市场经济第一人。

板桥任潍县知县,遇饥荒,修筑城池,迫富豪平价售粮,被密告,以赈灾不当被惩,乃辞官归去,并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又为惜别僚属,画菊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一般为官者都会了解,为政得罪巨室,就难有好的下场。而板桥一反积习,独行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不惜扔掉热烘烘的乌纱,而宁可回到冷飕飕的秋江上去钓鱼,必须旷达的心胸,才能自然流露出这般的潇洒。“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既写画竹的气势,又喻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其诗文去陈旧套语,白话代替古典,是板桥志节的写照,也是其“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生平的概括和体现。

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颇有骂名。每当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板桥便画一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辞官归来,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但板桥最厌恶那些卖弄斯文的暴发户,纵出高价,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一次为朋友作画时,板桥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嘲:“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其坦诚率真、特立独行跃然纸上。

三、板桥之奇

徐悲鸿题板桥《兰竹石轴》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板桥的民本思想超凡脱俗,人生态度则处处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板桥的民本思想,表现在关注农村生活,关心农民疾苦,憎恶贪官盘剥,讴歌亲情友情。《逃荒行》描绘了山东农民逃荒流落的悲惨经历;《悍吏》、《还家行》充满了浓浓的人道主义精神;《满江红·田家四时苦歌》描绘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农家苦乐图:既有“霜岁未储终岁食,县符已索逃租户,更爪牙常例急于官”的罪恶与苦难,也有“桄桔响,村歌作,听喧填社鼓,漫山动郭”的热烈与欢乐;既有“耘苗汗滴禾根土,更养蚕忙杀采桑娘”的辛劳,也有原上摘瓜、池边濯足,“晚风前个个说荒唐”的惬意。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那首《衙斋竹画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板桥的画“三不卖”:“达官贵人不卖,够了生活不卖,老子不喜欢不卖。”但是,盐商官吏们弄不到的作品,许多清贫学子和农夫、小贩、工匠、士兵等下层小人物却很容易“求”到。其行如其言:“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板桥的超凡脱俗,表现在豁达大度、诙谐幽默,表现在蔑视功名利禄、淡泊荣华富贵。板桥作官时,其弟因盖房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道路。弟弟修书希望帮忙打赢官司。板桥回信:“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欲呼喊捉贼,但恐无力对付,便吟:“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偷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转身出门,仍闻:“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正欲逾墙而出,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板桥道情道出了板桥真性情。

板桥的人生态度,表现为大智若愚、宠辱不惊。“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板桥本是个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却偏偏写什么“难得糊涂”,并煞有介事地再加上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难得糊涂”,既是有鉴于官场中的糊涂,他难得那种糊涂,只有及早抽身;又有点看透世态,为免多惹烦恼,不妨糊涂一点。“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亦于彼。外得心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于是矣。”“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平淡、简约、精炼有味的名言,其睿智、思辨、哲理充溢于字里行间,亦以其顿悟、启迪、教化深刻流芳百世。

康乾盛世时之板桥,其思想、风格、艺术的“奇”才睿智、“怪”言懿行、“绝”古铄今,一直为人所研究、敬仰、赞颂。

猜你喜欢

画竹板桥名片
包包,也可以是你的名片
我家的环保名片
陆海之纵
听竹
——观戴卫画《板桥爱竹》
板桥情(外一首)
画竹题诗
“松竹”图里话板桥
板桥河
不会丢的创意名片
会展名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