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在欣赏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2013-10-16徐欣
徐欣
在实施新音乐课程中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突破点要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为前提,以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和审美体验为核心,进行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音乐课模式过于强调识谱、音乐理论知识等学习,却忽视了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音乐是以音响为载体实现人与人情感与思想交流的,特定的音响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为
欣赏者提供了音乐形象想象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因此,教师要抓住音乐学科的这一特点与规律,激发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手段、音乐形象塑造和表现作用的感受、体验与认识,尊重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
怎样欣赏音乐呢?先听听爱因斯坦与音盲的故事。由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再加之小提琴拉得不错,故得到了科技界、文化界等一些研究部门的极高重视。采访、求教的络绎不绝。一天,一位年轻人来拜访他,这时,爱因斯坦正在欣赏音乐。由于唱片中的交响曲正进行到精彩部分,没有来得及向这位年轻人多说些什么,而是让他坐下同自己一起欣赏音乐。乐曲终了,爱因斯坦问年轻人有什么感受,年轻人不懂音乐,只好无可奈何地说:“很遗憾,我对这唱片的反应是只觉得敲敲打打、一片热闹。”此话一出口,爱因斯坦极不高兴,但又没办法便转身跑到楼上拿了几十张唱片,他选了一张儿歌开始听,接着放第二张、第三张唱片……。这样由浅入深,边听边解释乐曲的内容、背景,作者的思想和乐曲的表现手法等,最后再次欣赏原来他们欣赏的那部交响曲唱片,听后,这位年轻人居然能讲出这部交响曲的大体内容。这时,爱因斯坦高兴得笑了。
通过前面的小故事,对欣赏音乐有了大体的了解。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演奏和欣赏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三个方面。美的标准是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定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匈牙利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认为:
“我们一定要在学校里采用使儿童感到愉快而不是痛苦的方法教授音乐和歌唱,培养他们渴望高尚音乐的情感,这种渴望将持续终生。”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是音乐欣赏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性学习的环境与空间,提供开放性的音乐学习内容,保持学习者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合作或研究型学习与活动,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就
要具备五个方面的知识,结合欣赏教学浅谈一下。
一、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美是到处都有的。”作曲家的使命,就是奋力去发掘生活的矿藏,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音乐美。贝多芬是闻名世界的一位作曲家,在教学中讲到他的作品时,先让学生查找他的材料,上课时以讲故事的形式去了解他,《d小调第九交响曲》是他身处逆境
时,仍以顽强的毅力用六年时间写出的举世闻名的作品。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欧洲进入了封建王朝复辟的黑暗统治时期,贝多芬始终以自己的音乐为武器,高唱着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此作品最集中地体现了他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思想,
创作了给人以“美感”的音乐作品,是使人悦耳赏心、为之动情的佳作,是音乐殿堂的宝贵财富,因此贝多芬被称为“乐圣”是恰如其分的。在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去欣赏。
二、民族特征
所谓民族风格特征,指的是能体现本民族的音乐特色与个
性,符合本民族音乐欣赏习惯的一切因素,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一片浩瀚的大海。仅仅从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歌、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数量来看,也是令人惊叹的。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语言、风俗,其音乐也各具异彩。学生在欣赏江苏《茉莉花》时,让他们同时欣赏其他地方的《茉莉花》,只河北地区的《茉莉花》就有两首,归纳南方小调的旋律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跳进较少,线状曲折,节奏流畅均匀。如3235 6516 53 56;北方《茉莉花》是河北秧歌中的常用曲调,结构完整,节奏规整。如2 22 12 53 2 26其中衬词较多,衬词和衬腔是中国民歌常用的一种特殊的歌曲表现手段。通过对比南北地区差异欣赏歌曲让学生很快哼唱出此歌曲的旋律。
三、作者的创作个性
世界万物,物物有别,金木水火土各有其特性,各具特性,非金非木,那就没有世界了。作为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面孔”和新鲜的“性格”,就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了。如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是一首钢琴五重奏曲,一般钢琴五重奏所用的乐器是: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钢琴,而《鳟鱼五重奏》只用一把小提琴,取而代之的是一把低音提琴,打破了常规。而且当时钢琴没有写谱子,由舒伯特自己即兴演奏,他的器乐作品也洋溢着低吟浅唱的歌曲旋律,这些就是他的创作个性,因
此,舒伯特被后人誉为“歌曲之王”是恰如其分的。在教学中进行讲解后学生很崇拜舒伯特,把乐曲由始至终地认真听完。
四、音乐的语言表现
文学语言将音乐意境的描绘、情趣的表达、气氛的渲染作了综合统筹的艺术构思。欣赏乐曲时,根据优美旋律,在脑海中勾画图画,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要求学生填词来表达,激发学生想象的能力。充分利用音乐与姐妹艺术的相通性,结合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开展欣赏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音乐课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使他们大胆、自由地想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文学、美术和音乐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文学的媒介是语言和文字,因而它是语言的艺术;美术的媒介是色彩和线条,因而它是图形的艺术;音乐的媒介是声音,包括旋律、音色、和声、节奏等,因而是声音的艺术。从人的感受来说,文学美术诉诸视觉,属于视觉艺术;音乐诉诸听觉,属于听觉艺术。尽管它们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可它们在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方面却是一致的。在文学宝库中,用语言艺术表现声音艺术的名著不胜枚举。
五、音乐的表现手段
音乐的表现手段包括曲调的音高关系、调式、和声、调性、节奏、节拍、速度、音区、音强、音色、演奏(唱)法、织体。任何一种表现手段都不可能孤立的表达内容,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所有表现手段相互依赖,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听众在接受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将它们综合接受来获得完整的总体印象。在所有表现手段中极为重要的音高如果脱离了丰富的节奏因素,便成为僵死、缺乏生命力的东西了。
通过音乐模仿亲身体验音乐、通过音乐表演全面理解音乐、通过音乐评论深入认识音乐内涵。美国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认为:“真正的教育并非关于事物的学习,而是在事物中的体验。音乐教育过程就意味着让学生到音乐活动中去体验、表达音乐和创造的经验,探索并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可采用模仿法、表演法、练习法等方法。
欣赏教学中要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这就要求教师有多方面的音乐知识,才能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学生欣赏音乐时的心理反映过程是:音响感知—情感共鸣—想象、联想—理解认识。在欣赏教学中将“听—动—想—做—议”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在欣赏合唱曲《故乡的亲人》时,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和音乐体裁演唱齐唱、重唱与合唱,体验不同音乐体裁的不同风格,学生主动参与创作是对音乐再现的学习,希望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积极学习的心理体验促使其竞争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教师及时给予提问、讨论、点拨等促进学生深入地学习和提高,并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音响、图象等多种信息媒体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直观性、生动性、拓展性都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有利于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欣赏活动,并进行再创作。
戴维森说:“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价也有巨大的价值。”音乐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道远,想要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旧教育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让学生全方位参与音乐欣赏教学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让我们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追求音乐的美。
(作者单位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河头中学)